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753篇
  免费   2975篇
  国内免费   2055篇
化学   11254篇
晶体学   195篇
力学   1101篇
综合类   159篇
数学   2023篇
物理学   6051篇
  2024年   36篇
  2023年   311篇
  2022年   483篇
  2021年   567篇
  2020年   648篇
  2019年   616篇
  2018年   566篇
  2017年   549篇
  2016年   753篇
  2015年   808篇
  2014年   878篇
  2013年   1124篇
  2012年   1379篇
  2011年   1561篇
  2010年   1080篇
  2009年   955篇
  2008年   1138篇
  2007年   936篇
  2006年   910篇
  2005年   715篇
  2004年   592篇
  2003年   530篇
  2002年   576篇
  2001年   451篇
  2000年   328篇
  1999年   326篇
  1998年   266篇
  1997年   240篇
  1996年   241篇
  1995年   212篇
  1994年   174篇
  1993年   148篇
  1992年   129篇
  1991年   102篇
  1990年   114篇
  1989年   83篇
  1988年   56篇
  1987年   44篇
  1986年   40篇
  1985年   36篇
  1984年   25篇
  1983年   20篇
  1982年   17篇
  1981年   6篇
  1980年   7篇
  1979年   3篇
  1975年   1篇
  1957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7 毫秒
991.
催化裂化是石油化工的核心单元之一.从催化裂化尾气中分离出来的碳四馏分富含许多的不饱和烯烃,如1-丁烯、顺、反式-2-丁烯以及少量的1,3-丁二烯,这些不饱和烯烃可以通过后续聚合反应,生成合成橡胶和工程塑料的重要原料,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上述工艺过程对原料中1,3-丁二烯的含量(<100~200 ppm)有严苛的要求.采用选择性加氢技术对碳四馏分中的1,3-丁二烯进行选择性加氢,将其转化为更高附加值的单烯烃是一个理想的解决方案.然而,1,3-丁二烯加氢反应得到的单烯烃可能发生深度加氢得到副产物丁烷.因此,开发高效选择性加氢催化剂对碳四资源的利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另一方面,1,3-丁二烯加氢反应可以作为模型反应,用来考察选择性加氢催化剂的性能.基于此,该反应无论在工业界还是学术界均受到广泛关注.尽管如此,有关1,3-丁二烯加氢催化剂研究进展方面的综述极少.仅有关于1,3-丁二烯加氢作为模型反应的综述报道.本文对过去半个世纪以来1,3-丁二烯加氢反应中不同催化剂的发展历程进行系统综述,特别是包括Pd,Pt和Au等的单一贵金属催化剂.重点介绍以下内容:(1)固体催化剂构效关系,包括活性金属尺寸效应、晶面和形貌效应以及载体效应(晶相、孔道和酸碱性);(2)高性能催化剂的设计新策略,如单原子催化剂、核壳结构催化剂、金属-离子液复合催化体系以及载体的形貌调控;(3)催化剂的反应机理和失活机理.提出了1,3-丁二烯选择性加氢高性能催化剂开发面临的挑战,并对潜在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本文认为随着纳米技术和金属纳米材料合成方法的快速发展,对贵金属活性组分进行原子层面上的调控(包括形貌、尺寸以及单原子配位环境等)已成为可能.这将有助于研制出一类新型高性能选择性加氢催化材料,从而实现高转化率条件下高附加值单烯烃的定向转化.此外,载体的酸碱性和孔道结构的调控有助于进一步调节催化剂的抗积炭性能,也是未来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  相似文献   
992.
993.
The recent promising applications of deuterium-labeled pharmaceutical compounds have led to an urgent need for the efficient synthetic methodologies that site-specifically incorporate a deuterium atom into bioactive molecules. Nevertheless, precisely building a deuterium-containing stereogenic center, which meets the requirement for optimizing the absorption, distribution, metabolism, excretion and toxicity (ADMET) properties of chiral drug candidates, remains a significant challenge in organic synthesis. Herein, a catalytic asymmetric strategy combining H/D exchange (H/D-Ex) and azomethine ylide-involved 1,3-dipolar cycloaddition (1,3-DC) was developed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biologically important enantioenriched α-deuterated pyrrolidine derivatives in good yields with excellent stereoselectivities and uniformly high levels of deuterium incorporation. Directly converting glycine-derived aldimine esters into the deuterated counterparts with D2O via Cu(i)-catalyzed H/D-Ex, and the subsequent thermodynamically/kinetically favored cleavage of the α-C–H bond rather than the α-C–D bond to generate the key N-metallated α-deuterated azomethine ylide species for the ensuing 1,3-DC are crucial to the success of α-deuterated chiral pyrrolidine synthesis. The current protocol exhibits remarkable features, such as readily available substrates, inexpensive and safe deuterium source, mild reaction conditions, and easy manipulation. Notably, the synthetic utility of a reversed 1,3-DC/[H/D-Ex] protocol has been demonstrated by catalytic asymmetric synthesis of deuterium-labelled MDM2 antagonist idasanutlin (RG7388) with high deuterium incorporation.

A strategy of combining H/D-Ex and azomethine ylide-involved 1,3-DC was developed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α-deuterated pyrrolidine derivatives in good yields with excellent stereoselectivities and uniformly high levels of deuterium incorporation.  相似文献   
994.
张志远  宋辉  李想  许英健  朱昱  王磊 《分析测试学报》2022,41(11):1658-1663
建立了QuEChERS结合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静电场轨道阱高分辨质谱(UPLC-QE-Orbitrap MS)同时测定全血中10种新型合成大麻素的分析方法。全血样本经优化的QuEChERS法提取后,采用Hypersil GOLDTMVanquish色谱柱(100 mm×2.1 mm,1.9μm),以0.1%甲酸水和0.1%甲酸乙腈为流动相进行梯度洗脱分离,在加热电喷雾离子源正离子/平行反应监测(HESI+/PRM)模式下同时进行检测。结果表明,10种目标物质在对应质量浓度范围内呈良好线性,相关系数(r2)均不小于0.999 0,检出限(LOD)为0.01~0.05 ng/mL,定量下限(LOQ)为0.05~0.20 ng/mL,回收率为92.1%~115%,基质效应为86.6%~115%,日内相对标准偏差(RSD)均不大于8.5%,日间RSD均不大于10%。该方法具有操作简便、选择性好,检测灵敏度及回收率高的特点,适用于法庭科学全血样本中合成大麻素的检验鉴定。  相似文献   
995.
采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对北柴胡中的柴胡皂甙a进行了分离和测定。试验选出分离的最佳条件:流动相为V(乙腈):V(水)=90:10,流速为0.8mL/min,检测波长为208nm,在0.05—1.50mg/mL范围内柴胡皂甙a的量与峰面积线性关系良好,回归方程为:Y=2258428p+186676,相关系数r=0.9993,检出限为2.3ng/mL,回收率为98.3%-100.9%。  相似文献   
996.
用高温熔制法制备了系列Er^3+/Yb^3+共掺碲硅酸盐玻璃样品,测试和分析了玻璃样品的吸收光谱、荧光光谱、上转换发光光谱及热稳定性。结果表明:这种玻璃具有较宽的荧光半高宽、较大的受激发射截面,较好的热稳定性。970nm泵浦下该系列玻璃在可见光525,546和658nm这3处存在明显的上转换现象,它们分别由Er^3+离子^2H11/2→^4 I15/2,4S3/2→^4 I15/2和^4 F9/2→^4 I15/2辐射跃迁产生。另外,测试和讨论了在不同样品厚度下玻璃的光谱特性,如荧光光谱、荧光寿命和上转换发光光谱等。结果表明,荧光俘获效应对Er^3+离子1.5μm波段荧光及上转换发光都有着较大的影响,并随着玻璃厚度的增加而增大,导致测量值与实际值产生较大的偏差。  相似文献   
997.
谭炳炎  郑琳  冯翔 《分析测试学报》2006,25(2):90-92,96
建立了高效液相色谱/电化学检测法测定大鼠脑组织和血液中单胺递质及其代谢产物的方法。能同时测定去甲肾上腺素(NE)、肾上腺素(E)、3,4-二羟基苯乙酸(DOPAC)、多巴胺(DA)、高香草酸(HAV)、5-羟色胺(5-HT),并能和内标3,4-二羟卞胺(DHBA)分离良好。本方法快速、简便,回收率为92%-105%,线性范围2.8-680ng/mL,检出限为0.05ng(S/N=3)。本方法已应用在服用中药的大鼠下丘脑组织及血液的测定中,数据显示,本法能满足测定要求。  相似文献   
998.
MALDI/FTMS中碰撞衰减机理对准确质量校正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Collisional damping affect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on mass and effective cyclotron frequency in Fourier transform mass spectrometry. The exact mass calibration equation(m/z=A/f+(mneutral/m^^+mneutral)k+B/f(f+(mneutral/m^^+mneutralk))was therefore derived from the characteristic equation of system model, force=m(dv/dt)=qE-qv×B0-ξv,a frictional damping force), in which k is amended by the shift of observed frequency of matrix ion or other known ion in external calibration. The mass obtained by the amended calibration equation is therefore immune to collisional damping and space-charge effects on mass accuracy. The relative errors of ion mass measured were all less than 2×10^-6.  相似文献   
999.
周妍  刘波平  罗香  曹树稳 《分析测试学报》2007,26(1):131-132,135
建立了顶空毛细管气相色谱法测定非那雄胺中二氯甲烷和氯仿两种有机溶剂残留量的方法,并讨论了平衡温度、平衡时间、盐效应对测定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该法可将两种残留有机溶剂完全分离,具有较好的线性(相关系数分别为0.999 7和0.999 8),检出限为3.2μg/L和0.094μg/L,测定结果的相对标准偏差分别为1.33%和0.89%,样品回收率分别为94%和96%。  相似文献   
1000.
静电纺丝法制备硫酸化的二氧化锆/二氧化硅复合纤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电纺丝技术与溶胶-凝胶技术相结合, 制备了SZ粒子分布于SiO2纤维外壁的硫酸化的二氧化锆/二氧化硅复合纤维. 与常见的SZ复合催化剂相比, 采用SiO2纤维负载SZ不仅可以解决粉体材料带来的难以与反应体系分离等弊病, 同时功能粒子SZ分布与纤维外壁的结构也提高了功能粒子的利用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