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60篇
  免费   311篇
  国内免费   624篇
化学   1176篇
晶体学   78篇
力学   122篇
综合类   47篇
数学   197篇
物理学   675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56篇
  2021年   45篇
  2020年   48篇
  2019年   59篇
  2018年   53篇
  2017年   55篇
  2016年   35篇
  2015年   59篇
  2014年   80篇
  2013年   111篇
  2012年   104篇
  2011年   136篇
  2010年   128篇
  2009年   133篇
  2008年   155篇
  2007年   123篇
  2006年   125篇
  2005年   131篇
  2004年   82篇
  2003年   77篇
  2002年   81篇
  2001年   85篇
  2000年   71篇
  1999年   52篇
  1998年   26篇
  1997年   22篇
  1996年   10篇
  1995年   15篇
  1994年   18篇
  1993年   11篇
  1992年   11篇
  1991年   12篇
  1990年   12篇
  1989年   9篇
  1988年   8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5篇
  1981年   4篇
  1980年   3篇
  1979年   3篇
  1976年   1篇
  1974年   2篇
  1965年   2篇
  196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9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111.
利用密度泛函理论(DFT)方法研究了[Mo6O19]2-修饰的单壁碳纳米管的非线性光学(NLO)性质. 结果表明, [Mo6O19]2-修饰的单壁碳纳米管作为特殊的有机-无机杂化体系, 具有显著的二阶非线性光学响应. 通过调整[Mo6O19]2-与纳米管之间的角度, 体系的稳定性显示出规律性的变化趋势, 且二阶NLO响应发生了变化. 对静场二阶极化率(βvec)有主要贡献的电子跃迁特征表明, [Mo6O19]2-与碳纳米管之间角度的改变影响了分子内的给受体特征. 当角度达到30°时, 化合物显示出最大的βvec值, 此时杂多阴离子簇为电子受体, 而碳纳米管为电子给体. 此外, 在碳纳米管的端位连接电子给体(如氨基)可有效地增大βvec值.  相似文献   
112.
采用一步水热法合成了Cu纳米粒子负载二氧化钛纳米管材料. 利用透射电子显微镜(TEM)、X射线衍射仪(XRD)、能谱仪(EDS)等对材料的相组成、形貌以及形成过程进行了研究. 制得的Cu-TiO2复合纳米材料长度约为100 nm, 直径10-15 nm, 其上负载的Cu纳米粒子尺寸约为5 nm. BET比表面积测试表明实验制备的Cu-TiO2复合纳米管的比表面积为154.67 m2·g-1. 通过调节水热反应时间和钛前驱体种类, 研究了该复合纳米管材料的形成机制. 结果表明: 非晶态的钛源对于成功一步合成Cu-TiO2复合纳米管至关重要. 同时, 实验中观察到铜纳米粒子的尺寸随水热反应时间延长而减小(反奥氏陈化过程), 这一现象有助于纳米粒子的可控合成.紫外-可见吸收光谱表明该复合纳米管在350-800 nm范围内有较强的吸收, 并在550-600 nm范围观察到Cu的表面等离子激元吸收带. Cu-TiO2界面处形成的肖特基势垒有助于加快光生载流子的输运, 提高光生电子-空穴对的分离效率. 光催化实验表明Cu-TiO2复合纳米管在可见光下具有较高的催化活性.  相似文献   
113.
通过气相沉积法, 在大气环境下退火, 制备了多孔ZnO薄膜. 这种多孔ZnO薄膜的制备方法具有成膜过程简单且工艺可精确控制等特点. 将多孔ZnO薄膜用胶体CdSe量子点来敏化获得太阳能电池, 具有1.01%的能量转换效率.  相似文献   
114.
王坤  张鹏涛  李春霞  管华诗 《合成化学》2013,(4):469-471,475
以D-氨基半乳糖盐酸盐为原料,经四步反应合成了2-N-三氯乙氧羰酰氨基-半乳糖对甲苯硫苷(3);3经两步区域选择性乙酰化反应合成了4,6-O-二-乙酰基-2-N三氯乙氧羰酰氨基-2-脱氧-β-D-吡喃半乳糖对甲苯硫苷(总收率70%),其结构经1H NMR和ESI-MS确证。  相似文献   
115.
The electronic structures of single-walled carbon nanotubes (SWCNTs) were modulated by filling with tetracyanoquinodimethane (TCNQ), a strong electron acceptor. The structures of TCNQ-filled SWCNTs were checked by X-ray diffraction analysis, high-resolution 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y and Raman spectroscopy. Optical absorption spectroscopy demonstrated an enhanced reactivity between aryl diazonium and semiconducting SWCNTs.  相似文献   
116.
合成了25,27-二羟基-26,28-双(3-苯并噻唑基硫代丙氧基)-5,11,17,23-四叔丁基杯[4]芳烃,并将其研制成PVC膜化学修饰电极.探讨了膜电极的修饰方法及伏安性能对金属离子的识别及其识别机理.结果表明,采用涂层-刻痕法制备的修饰电极在0.2mol/LHNO3溶液中对银离子有很灵敏的伏安响应,在5.0×10-8~1.3×10-6mol/L范围内氧化峰电流与银离子呈线性关系,检测限为3.8×10-8mol/L.用该法测定了一些实际样品,结果令人满意.  相似文献   
117.
悬浮床加氢裂化水溶性催化剂的筛选与表征   总被引:14,自引:3,他引:14  
催化加氢作用, 当金属组分A和组分B浓度分别为 15 μg/g ~ 25 μg/g 和 1100 μg/g~1300 μg/g时催化剂具有较好的催化加氢活性。两元水溶性催化剂硫化后的XPS、XRD和TEM分析结果表明:活性组分经硫化反应后生成了金属硫化物,但组分A硫化率不足50%;组分B易硫化结晶,其晶粒成为组分A的硫化物晶粒或颗粒分散的“载体”,使组分A的硫化物具有较高的分散度,提高了催化剂的加氢活性;A-B双金属水溶性催化剂经硫化反应后所形成的颗粒尺寸在100 nm左右,说明两元金属催化剂在硫化结晶过程中确实存在相互分散和抑制晶粒增长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8.
研制出电容耦合非接触电导检测器,检测器使用两个5 mm长的管状电极套在分离毛细管的外面,电极相距2 mm并与函数信号发生器连接。对影响检测器检测限和线性范围的激发频率、峰峰电压(V p-p )等因素进行了考察,结果发现频率为25~35 kHz、V p-p 在30 V时检测器有最佳的信号噪声比;以2-N-吗啡啉乙磺酸(MES)-组氨酸(His)为缓冲体系,用自制的检测器对Li+,Na+,K+,Mg 2+ ,Ca 2+ 和Ba 2+ 等几种常见的无机离子进行了毛细管电泳分离检测,优化了缓冲溶液  相似文献   
119.
The eudesmane derivative, (-)-10-epi-α-cyperone 1, is widely used as a chiral starting material for the synthesis of other fused-ring sesquiterpenes1. The first synthetic work was reported by Howe and co-workers via condensation of (+)-dihydrocarvone 2 with 1-diethylaminopentan-3-one methiodide in 32% yield2. Previously, our group reported the synthesis of compound 1 by treating ketone 2 with ethyl vinyl ketone (EVK) directly under different conditions1a, but the yields were not satisfacto…  相似文献   
120.
5α,11-二羟基-2-氧代桉烷-3-(5α-Hydroxy—isopterocarpolone,1)是由贾忠建等于1996年从中药南牡蒿中首次分离得到的一种桉烷型倍半萜类天然产物.桉烷型倍半萜类化合物广泛分布于天然植物中,具有较好的昆虫拒食、抑制细胞繁殖和植物生长调节等多种生理活性.天然产物1的合成研究尚未见报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