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466篇
  免费   1217篇
  国内免费   2237篇
化学   4251篇
晶体学   217篇
力学   396篇
综合类   284篇
数学   815篇
物理学   2957篇
  2024年   13篇
  2023年   49篇
  2022年   180篇
  2021年   175篇
  2020年   158篇
  2019年   149篇
  2018年   197篇
  2017年   236篇
  2016年   185篇
  2015年   275篇
  2014年   292篇
  2013年   447篇
  2012年   433篇
  2011年   444篇
  2010年   453篇
  2009年   500篇
  2008年   583篇
  2007年   504篇
  2006年   549篇
  2005年   501篇
  2004年   411篇
  2003年   253篇
  2002年   281篇
  2001年   302篇
  2000年   379篇
  1999年   187篇
  1998年   124篇
  1997年   67篇
  1996年   59篇
  1995年   72篇
  1994年   71篇
  1993年   64篇
  1992年   37篇
  1991年   34篇
  1990年   27篇
  1989年   39篇
  1988年   32篇
  1987年   23篇
  1986年   26篇
  1985年   15篇
  1984年   13篇
  1983年   16篇
  1982年   15篇
  1981年   18篇
  1980年   7篇
  1979年   8篇
  1978年   5篇
  1977年   4篇
  1976年   4篇
  197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89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31.
Abstract

The hydrolysis of p-nirrophenyl picolinate (PNPP) catalyzed by the Cu(II) and Zn(H) complexes of d-glucosamine schiff base was investigated kinetically by observing the rates of the release of p-nitrophenol in the buffered micellor solution at different pit and 25°C. The scheme for reaction acting mode involving a ternary complex contain ligand, metal ion and substrate in micelle was establish and the reaction mechanisms were discussed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 complexes catalyzed efficiently the hydrolysis of PNPP, especially Zn(II) complex. The rate constant kN, which shows the catalytic reactivity of complexes, WBI determined to be 0.4251 s?1 far Cu(II) complex at pH 7 60 in micellar solution. The catalytic reactivity of Zn(II) complex were much larger than Cu(II) complex, the kN was determined to be 3.1914 s?1 at same pH value.  相似文献   
232.
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X射线衍射和粉末微电极分别考察了TiO2粉末的形貌、结构以及氧化I-的光电化学行为.结果表明,TiO2粉末晶型为锐钛矿,粒径在100~200 nm范围内.在光照条件下,在TiO2半导体电极上电化学氧化I-生成I2的超电势数值降低约1 V.以TiO2/ITO和Li4Ti5O12分别作为正负极,电解液为碳酸丙烯酯(PC)+LiClO4+LiI,并以聚偏氟乙烯(PVDF)作为隔膜构成分隔式电解池,进行整体电解并结合紫外-可见光谱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该装置在光照条件下电池充电电压比非光照条件下的充电电压降低约0.9 V,且充电效率接近100%.该光电化学装置是一种可以利用光能充电的二次锂离子电池.  相似文献   
233.
王晶晶  谢红  金葆康 《分析化学》2013,(7):1006-1012
利用现场红外光谱电化学、循环伏吸、导数循环伏吸法及其重构的电流-电位(i-E)曲线,研究对苯二酚(QH2)在不同溶剂中的电化学行为,得到可能的氧化还原机理。结果表明,在乙腈和中性非缓冲溶液中,QH2氧化终产物是对苯醌(Q)。在中性非缓冲溶液的还原的过程中,一部分Q在较正的电位下还原成QH2,另一部分Q在较负的电位下还原成Q2"。碱性溶液中,当加入1倍QH2量的OH-,循环伏安图(CV)出现2个电流相当的氧化峰(Q2",QH2);加入2倍OH-后,只出现一对氧化还原峰(Q2"/Q),从红外谱图上可清晰观察到电化学过程中氢键的变化。  相似文献   
234.
采用恒pH法和非恒pH法制备了Al2O3掺杂的Pt/WO3/ZrO2催化剂,并用N2吸附-脱附、X射线衍射、紫外-可见漫反射、CO化学吸附、X射线光电子能谱、27Al魔角旋转核磁共振和吡啶吸附红外等技术对催化剂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相比于非恒pH法制备的催化剂,恒pH法制备的催化剂具有较高的比表面积和Pt分散度,在H2气氛中产生更多的B酸位,从而表现出更高的催化正庚烷临氢异构化反应活性; 在200℃和质量空速0.9h-1的反应条件下,正庚烷转化率达70.0%,明显高于非恒pH法制备的催化剂(43.5%).  相似文献   
235.
236.
采用石英晶体微天平(QCM)技术, 监测了裸金(Au)电极、电沉积纳米金的金电极(Aued/Au)、多壁碳纳米管(MWCNTs)修饰的金电极(MWCNTs/Au)以及MWCNTs 修饰后再电沉积纳米金的金电极(Aued/MWCNTs/Au)上葡萄糖氧化酶(GOx)的吸附过程, 测算了吸附固定的GOx质量. 通过阳极恒电位检测吸附酶与葡萄糖发生酶反应所产生的过氧化氢, 考察了这些酶电极的安培响应, 并测算了各吸附态GOx的质量比生物活性(MSBAi).也通过循环伏安法研究酶的直接电化学, 测算了各吸附态GOx的电活性百分数(EAPi). 实验结果表明, 酶吸附量和酶电极的安培响应满足MWCNTs/Au > Aued/MWCNTs/Au > Aued/Au > Au 的顺序; MSBAi满足Au > Aued/MWCNTs/Au > Aued/Au > MWCNTs/Au的顺序; 而EAPi则满足MWCNTs/Au > Aued/MWCNTs/Au > Aued /Au > Au的顺序. 根据酶和纳米材料的亲疏水作用以及酶的吸附量对实验结果进行了合理解释, 也定量验证了电极上吸附酶分子的总生物活性与酶电极的安培响应呈正相关关系, 所得数据和结论有助于纳米材料固定酶及其安培酶电极的研究.  相似文献   
237.
由于优良的光学性能和较宽的pH值适用范围,罗丹明类物质已经被广泛选作重金属与过渡金属离子细胞成像光学传感器的光学母体.对近年来罗丹明类光学传感器在重金属与过渡金属离子细胞成像中的应用进行了详细综述,包括设计思路、作用机理、应用范围等都进行了详细的比较分析.另外,提出了罗丹明类重金属和过渡金属细胞成像光学传感器目前存在的问题和今后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238.
采用溶胶-凝胶法和光还原沉积法制备出Ag改性的纳米BiFeO3粒子,对复合材料进行了FESEM、XRD、XPS、FTIR、UV-Vis/DRS等分析和表征。考察了波长365nm以上的光照下,铁磁性材料的空间选择性光化学反应对复合材料的结构、形貌以及光谱性质的影响。以罗丹明B为模拟污染物,考察了纳米Ag-BiFeO3粒子的可见光光催化活性以及稳定性。结果表明:通过光化学沉积,不仅增强了BiFeO3在200~800nm光照下的响应,而且抑制了光腐蚀现象,提高了BiFeO3的稳定性。在波长大于400nm的光照射12h后单纯纳米BiFeO3粒子对罗丹明B脱色率约为74%,而Ag-BiFeO3复合材料6h后约为90%,并且重复使用3次后光催化效果基本不变。  相似文献   
239.
采用缓慢挥发法合成了2个烟酰腙类Schiff碱配合物[Cu(Py)(HL1)]2 (1)和[Ni(L2)2] (2), 其中, H3L1=2, 4-二羟基苯甲醛缩烟酰腙, HL2=2-乙酰基吡啶缩烟酰腙。采用元素分析、红外光谱、紫外光谱、荧光光谱和热重分析以及X-射线单晶衍射分析进行 了表征。结果表明, 1和2的晶体均属单斜晶系, P21/c空间群;1的晶胞参数a=0.739 86(12) nm, b=1.903 7(3) nm, c=1.154 86(19) nm, β=105.090(3)°, V=1.570 5(4) nm3;该化合物是中心对称的双核配合物, 每个Cu(Ⅱ)离子都处于畸变四方锥配位环境;结构基 元通过π-π相互作用和O-H…N氢键形成三维超分子。2的晶胞参数a=2.034 0(5) nm, b=1.183 2(3) nm, c=1.020 7(3) nm, V=2.456 1(11) nm3;中心离子Ni(Ⅱ)的配位数为6, 它处于畸变八面体配位环境。配合物有很高的热稳定性, 分解温度分别为315 ℃ (1)和358 ℃ (2)。  相似文献   
240.
从线性变换的特征多项式的因式分解入手,研究由特征多项式诱导的全空间的若干种直和分解,得到Jordan标准形理论的一个几何证明,全空间关于线性变换不可分解的刻画以及只存在平凡的不变子空间的刻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