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824篇
  免费   1347篇
  国内免费   2533篇
化学   4587篇
晶体学   247篇
力学   491篇
综合类   214篇
数学   1037篇
物理学   3128篇
  2024年   17篇
  2023年   57篇
  2022年   242篇
  2021年   225篇
  2020年   185篇
  2019年   204篇
  2018年   187篇
  2017年   293篇
  2016年   169篇
  2015年   294篇
  2014年   368篇
  2013年   499篇
  2012年   488篇
  2011年   525篇
  2010年   553篇
  2009年   609篇
  2008年   661篇
  2007年   540篇
  2006年   601篇
  2005年   470篇
  2004年   320篇
  2003年   223篇
  2002年   233篇
  2001年   328篇
  2000年   345篇
  1999年   204篇
  1998年   91篇
  1997年   81篇
  1996年   67篇
  1995年   64篇
  1994年   73篇
  1993年   67篇
  1992年   58篇
  1991年   29篇
  1990年   52篇
  1989年   46篇
  1988年   42篇
  1987年   34篇
  1986年   26篇
  1985年   17篇
  1984年   24篇
  1983年   19篇
  1982年   12篇
  1981年   12篇
  1980年   9篇
  1979年   9篇
  1977年   5篇
  1965年   4篇
  1962年   3篇
  1957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970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71.
Reaction of COC12.6H20 with equimolar bis(3,5-dimethylpyrazolyl)methane (dmpzm) produced a mononuclear adduct [Co(dmpzm)Cl2] (1). Treatment of 1 with sodium dicyanamide (dca) afforded a polymeric complex [Co(dmpzm)(μ-dca)2]∞ (2). 1 and 2 were characterized by elemental analysis, IR spectra, thermogravimetric analysis and single-crystal X-ray diffraction. The cobalt atom in 1 adopts a distorted tetrahedral coordination geometry, bound to two N atoms of one dmpzm and two Cl atoms. Complex 2 has a 2D brick-wall network (extended along the bc plane) in which the { [Co(dmpzm)(μ-dca)]2} n^2n+ chains are interconnected by pairs of μ-dca anions along the c axis. The magnetic properties of 1 and 2 were also investigated.  相似文献   
172.
唐明宇袁若  柴雅琴 《中国化学》2006,24(11):1575-1580
The third generation amperometric biosensor for the determination of hydrogen peroxide (H2O2) has been described. For the fabrication of biosensor, o-aminobenzoic acid (oABA) was first electropolymerized on the surface of platinum (Pt) electrode as an electrostatic repulsion layer to reject interferences. Horseradish peroxidase (HRP) absorbed by nano-scaled particulate gold (nano-Au) was immobilized on the electrode modified with polymerized o-aminobenzoic acid (poABA) with L-cysteine as a linker to prepare a biosensor for the detection of H2O2. Amperometric detection of H2O2 was realized at a potential of +20 mV versus SCE. The resulting biosensor exhibited fast response, excellent reproducibility and sensibility, expanded linear range and low interferences. Temperature and pH dependence and stability of the sensor were investigated. The optimal sensor gave a linear response in the range of 2.99×10^-6 to 3.55×10^-3 mol·L^-1 to H2O2 with a sensibility of 0.0177 A·L^-1·mol^-1 and a detection limit (S/N = 3) of 4.3×10^-7 mol·L^-1. The biosensor demonstrated a 95% response within less than 10 s.  相似文献   
173.
利用密度泛函DFT/LANL2DZ和DV-Xα,对两种Pt(IV)碘配合物trans,cis-[Pt (OAc)_2I_2(en)] (A),trans,cis-[Pt(OH)_2I_2(en)] (B)及它们的光照产物 [Pt(OAc)_2(OH)I(en)] (C),[Pt(OH)_3I(en)] (D)完成了几何优化;计算了配合 物能级、光谱、前线轨道组成、电荷布居等性质。计算结果能解释有关的实验现象 。  相似文献   
174.
宋玉民  芦小林  唐慧安  秦淑琪 《化学学报》2006,64(14):1451-1455
合成了新的O-(硫杂蒽酮-[2]-基)-氧乙酸及其稀土配合物. 通过元素分析, IR, 1H NMR, UV, DTA-TG和13C NMR谱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 研究表明: 配体羧羰基脱质子后与金属离子配位, 2位氧原子也与金属离子配位, 配合物中含有一定量的配位水, 配合物为非电解质类型. 同时, 研究了O-(硫杂蒽酮-[2]-基)-氧乙酸稀土配合物对质粒DNA的切割作用. 结果表明: 铕的配合物对DNA的切割较明显, 且当配合物浓度增加时, 质粒DNA的超螺旋构型逐渐减少, 而缺刻、开环型构型逐渐增多. 在相同条件下, Eu(III)离子对质粒pBR322DNA几乎没有切割作用; 配体O-(硫杂蒽酮-[2]-基)-氧乙酸对质粒pBR322DNA也有切割作用, 但配合物EuL3对质粒pBR322DNA的切割作用明显强于配体, 表明稀土离子Eu(III)与配体生成配合物后有较好的协同切割作用.  相似文献   
175.
溶胶凝胶分配理论是在分子水平上表征交联网络结构的有效工具。由Flory等建立和发展起来的这一理论,由于引用了溶胶相无分子内环化反应的假定,特别是在理论推导中将分子内交联反应与分子间的链增长反应对两相分配的贡献未能加以区别,致使理论与实验不符。本文充分考虑了经典理论的这些缺欠,建立了更为符合客观实际的理论模型。同时,用十分简便的方法推导了反应溶胶分数,溶胶反应程度,分子内和分子间总反应程度等量宏观联系的参数方程组。以聚酯为模型化合物的实验研究与本文所得理论结果基本相符。  相似文献   
176.
将电化学聚合方法得到的聚合漆酚 (EPU)与氯化铜异丙醇溶液作用生成电化学聚合漆酚铜配合物(EPU Cu2 + ) .采用顺磁共振波谱 (ESR)、红外光谱 (FT IR)、XPS光电子能谱、原子发射光谱 (AES)、元素分析及AES等手段进行表征 ,确定该配合物的结构即每个铜离子与EPU分子中二个链节单元的羟基发生配位 .配合物中铜含量达 8 6 3% .实验表明 ,电化学聚合漆酚铜 (EPU Cu2 + )配合物膜在室温下的Na2 SO3水体系 (pH =7)中能催化引发醋酸乙烯酯 (VAc)按自由基加聚反应历程进行聚合 .讨论了温度、Na2 SO3浓度、VAc浓度和EPU Cu2 + 膜用量对聚合速率、诱导时间的影响 ,求得聚合速率的表达式Rp=0 0 7e- 2 82 5 RT[VAc]1 54[Na2 SO3]0 5,实验结果表明 ,EPU Cu2 + 配合物膜催化引发醋酸乙烯酯 (VAc)聚合的诱导期为 12 2s ,反应 2 4h后PVAc得率为79% , Mw =1 2 6× 10 6 , Mn=2 6 3× 10 5,多分散性系数为 4 79.  相似文献   
177.
唐云志  周挺 《无机化学学报》2005,21(9):1435-1436
The crystal structure of [Cd(BDA)(phen)2(H2O)](H2O)2 (1) (BDA=6,6′-dibromo-2,2′-dimethoxy-1,1′-binaphthylene-4,4′-disulfonate, phen=1,10-phenanthroline)consists of a cadmium center whose coordination environment can be best described as a slightly distorted octahedron defined four nitrogen atoms from two phen ligands and two oxygen atoms differently from BDA ligand and water. There are strong hydrogen-bonding interactions between water and sulfonate group of BDA ligands to construct the 3D network. CCDC: 277921.  相似文献   
178.
磁性纳米包覆微球的制备和磁性表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胶体球形粒子为基体发展起来的纳米包覆(nano鄄coating)技术近来引起人们的极大兴趣,这种纳米包覆技术得到的产物常常被称为核壳粒子(core鄄shellparticles)。这种包覆一般是将纳米颗粒直接吸附在核微球上,或者包覆材料控制沉淀在核微球上[1,2]。这些复合微球常常展现出独特的光、电、力学、化学、催化等性质,因而具有广泛的研究和应用前景[3~7]。近十几年来,用做磁感应成像的超顺磁材料得到了深入的研究[4]。一方面,磁性颗粒的尺寸、电荷和表面成分对其应用有很大影响[8,9],另一方面,材料的磁学性质又主要取决于磁颗粒的大小[10]。Xu和Lindlar制备了含超顺磁颗粒的聚合物胶体颗粒,被用于构建超顺磁性的光子晶体[11,12]。在聚合物微粒上包覆氧化铁颗粒通常采用表面沉淀或表面改性官能团诱导反应包覆的方法。但这些方法不能很好控制复合微粒的均一性和表面平整性;Caruso的层鄄层包覆法(Layer鄄byLayer)虽然实现了磁性颗粒包覆[13],然而这种方法非常繁琐而不利于广泛应用。本文报道了一种新的合成磁性包覆颗粒的方法,即以聚合物微球为基核,通过非均相种子生长法包覆磁性纳米颗粒,并研究了...  相似文献   
179.
电磁波对化学反应非致热作用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36,自引:0,他引:36  
微波加快化学反应速度除微波对反应物的加热以外还有非致热的作用,本文用实验证实了电磁波对离子和极性分子的洛仑兹力的作用导致了指前因子和活化能的变化,并提出用电磁作用因子描术电磁波对化学反应作用的大小。  相似文献   
180.
采用醋酸钡、碳酸钾、钛酸丁酯等为初始反应物,通过多步反应的方法,制得了纳米钛酸钡。所得产品采用XRD、TEM和SEM等进行了表征,并对生长机理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得到的碳酸钡为直径约100 nm的纳米棒,再经室温下钛酸丁酯水解产生二氧化钛对碳酸钡纳米棒进行包覆,可得到一维核-壳结构的碳酸钡/二氧化钛,最后于700 ℃下经固相反应而得到钛酸钡的纳米颗粒。这种制备纳米钛酸钡的方法可以有效地控制产品形貌及粒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