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5961篇 |
免费 | 660篇 |
国内免费 | 747篇 |
专业分类
化学 | 4475篇 |
晶体学 | 76篇 |
力学 | 267篇 |
综合类 | 77篇 |
数学 | 898篇 |
物理学 | 1575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4篇 |
2023年 | 116篇 |
2022年 | 201篇 |
2021年 | 212篇 |
2020年 | 259篇 |
2019年 | 266篇 |
2018年 | 220篇 |
2017年 | 224篇 |
2016年 | 286篇 |
2015年 | 318篇 |
2014年 | 366篇 |
2013年 | 535篇 |
2012年 | 546篇 |
2011年 | 517篇 |
2010年 | 401篇 |
2009年 | 370篇 |
2008年 | 443篇 |
2007年 | 368篇 |
2006年 | 330篇 |
2005年 | 235篇 |
2004年 | 181篇 |
2003年 | 125篇 |
2002年 | 135篇 |
2001年 | 78篇 |
2000年 | 74篇 |
1999年 | 67篇 |
1998年 | 48篇 |
1997年 | 44篇 |
1996年 | 38篇 |
1995年 | 18篇 |
1994年 | 27篇 |
1993年 | 25篇 |
1992年 | 14篇 |
1991年 | 13篇 |
1990年 | 16篇 |
1989年 | 16篇 |
1988年 | 19篇 |
1987年 | 13篇 |
1986年 | 8篇 |
1985年 | 17篇 |
1984年 | 15篇 |
1983年 | 12篇 |
1982年 | 14篇 |
1981年 | 10篇 |
1980年 | 16篇 |
1979年 | 10篇 |
1978年 | 18篇 |
1977年 | 13篇 |
1976年 | 11篇 |
1975年 | 9篇 |
排序方式: 共有736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41.
Preparation,Characterization,and in vitro Release of Biodegradable Erythromycin-gelatin Microspheres
Blank and erythromycin-loaded gelatin microspheres were successfully fabricated via emulsion chemical- crosslinking technique. The surface morphology of the microspheres was characterized by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SEM) and optical microscope.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microspheres were spherical and smooth. The particle average size of erythromycin-loaded microspheres was found to be 20.6 μm, with a high purity of more than 90% and with a good dispersibility. The microspheres could be obtained in a high yield. Erythromycin released from the microspheres was monitored in buffer and artificial body fluid at 37 ℃. Average drug content was 27.2%, and erythromycin-loaded gelatin microspheres showed good release profiles with a nearly constant release during 4-8 h in artificial body fluid in vitro degradation studies. These gelatin microspheres are useful for studying and developing various drug-delivery systems. 相似文献
942.
重组人干扰素-γ的制备与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聚乙二醇200疏水相互作用色谱固定相(PEG200-STHIC)分别在色谱柱和色谱饼上完成了一步复性并同时纯化来源于大肠杆菌(E.coli)表达的重组人干扰素-γ(rhIFN-γ)。为了能使色谱分离方法用于不同来源的rhIFN-γ的纯化,对rhIFN-γ在反相色谱、离子交换色谱、固定化镍离子亲和色谱上的保留行为也进行了研究。色谱柱纯化的rhIFN-γ收集液经排阻色谱除盐和冷冻干燥得到rhIFN-γ干粉。用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对rhIFN-γ干粉进行了测定,rhIFN-γ单体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7184.0,二聚体的相对分子质量为34204.4。用细胞病变抑制法(CPEI)测定rhIFN-γ干粉的比活性为9.5×108 IU/mg。用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测定rhIFN-γ干粉的纯度高于95%。用色谱柱复性并同时纯化rhIFN-γ的质量回收率达到93.7%,纯度高于95%,比活性为4.3×107 IU/mg。结果表明,采用PEG200-STHIC色谱柱复性并同时纯化rhIFN-γ是一种十分高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943.
利用吸附法将苏丹红Ⅰ固定在碳纳米管修饰的玻碳电极(CNT)表面,制成稳定的固载苏丹红Ⅰ碳纳米管修饰电极,再利用循环伏安法(CV)、线性扫描伏安法(LSV)研究了苏丹红Ⅰ在CNT上的电化学行为。在pH=2.0的乙醇-B-R缓冲溶液中,苏丹红Ⅰ在-0.16V附近产生一灵敏的还原峰。在优化的最佳实验条件下,溶液中苏丹红Ⅰ峰电流iP与其浓度在8.0×10-7至1.6×10-5mol/L范围内有良好的线性关系,回归方程为iP=2.939+9.963c(×10-6mol/L),R=0.9963。检出限为9.0×10-8mol/L。CNT电极无毒、无污染,灵敏度高,为检测苏丹红Ⅰ提供了一种安全有效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944.
对壳聚糖氨基和羟基进行化学改性,合成了水溶性双功能化壳聚糖衍生物O-季铵化-N-壳聚糖Schiff碱(O-HTCCS);用红外光谱表征了产物的结构;确定了O-HTCCS的最佳合成条件,并测定了其溶解性能.结果表明,合成O-HTCCS的最佳条件为:壳聚糖Schiff碱/缩水甘油三甲基氯化铵(GTMAc)摩尔比为1∶5;反应时间24 h;反应温度70℃.在最佳条件下合成O-HTCCS的产率为78.5%,季铵化度为89.7%.与此同时,O-HTCCS的水溶性随季铵化度的增大而提高,季铵化度达到70%以上能溶于水;且其在有机溶剂中的溶解性优于壳聚糖. 相似文献
945.
<正>A novel polyester containing ferrocenyl was prepared by low-temperature interface polycondensation of 1,1'-ferrocenedicarboxylic acid chloride with 4-(4-hydroxyphenyl)-2,3-phthalazin-1-one(DHPZ),which is a twisted non-coplanar heterocyclic bisphenol-like monomer.The newly generated polymer was evaluated based on characterization of its solubility,viscosity measurements,elemental analysis,FTIR spectroscopy,differential scanning calorimetric and thermogravimetric studies. 相似文献
946.
PLA,PPC和PHBV共混物的热性能、力学性能和生物降解性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聚乳酸(PLA)、聚碳酸酯(PPC)及β-羟基丁酸酯与β-羟基戊酸酯共聚物(PHBV)以溶液浇注法制备了各种不同比例的共混膜(60/20/20,40/20/40,40/40/20,20/60/20,20/40/40,20/20/60)。采用示差扫描量热分析(DSC)和热重分析(TG)研究了共混物的热性能,采用万能材料试验机研究了共混物的力学性能,通过土壤悬浊拟环境降解实验和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研究了共混材料的环境生物降解性能。结果显示,该三元共混体系是部分相容的体系,PLA增加了材料的强度,PPC增加了材料的断裂伸长,PHBV则提高了材料的环境生物降解速率,三者优势互补,是一种有应用前景的生物降解共混体系。 相似文献
947.
采用自行设计、组装的毛细管电泳光导纤维发光二极管诱导荧光检测装置,建立了一种直接测定免疫球蛋白G(IgG)的方法。以蓝色发光二极管(LED)为荧光检测器的激发光源,荧光素异硫氰酸酯(FITC)为柱前衍生试剂,采用毛细管区带电泳,以20 mmol/L硼砂缓冲溶液(pH9.2)为背景电解液进行分离检测。通过对衍生反应条件和电泳分离条件进行优化,确定了最佳实验条件,在该条件下,IgG的线性范围为4.5×10-8~1.2×10-6g/L,检出限为2.0×10-8g/L。该方法简单、高效、选择性好,无需前处理,可用于人血清中IgG含量的测定。 相似文献
948.
根据卟啉类试剂的特性,从其在分析化学中的显色性、荧光性、超分子特性、电化学活性等方面,简要综述了近几年来卟啉类试剂在分析化学中的应用进展情况. 相似文献
949.
9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