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36篇
  免费   641篇
  国内免费   1152篇
化学   2243篇
晶体学   157篇
力学   262篇
综合类   101篇
数学   539篇
物理学   1627篇
  2024年   10篇
  2023年   34篇
  2022年   136篇
  2021年   129篇
  2020年   127篇
  2019年   112篇
  2018年   129篇
  2017年   155篇
  2016年   84篇
  2015年   161篇
  2014年   168篇
  2013年   258篇
  2012年   241篇
  2011年   271篇
  2010年   292篇
  2009年   283篇
  2008年   313篇
  2007年   267篇
  2006年   249篇
  2005年   249篇
  2004年   188篇
  2003年   119篇
  2002年   138篇
  2001年   163篇
  2000年   181篇
  1999年   92篇
  1998年   35篇
  1997年   36篇
  1996年   39篇
  1995年   38篇
  1994年   44篇
  1993年   26篇
  1992年   18篇
  1991年   14篇
  1990年   14篇
  1989年   23篇
  1988年   10篇
  1987年   9篇
  1986年   7篇
  1985年   7篇
  1984年   9篇
  1983年   9篇
  1982年   10篇
  1981年   5篇
  1980年   8篇
  1979年   7篇
  1978年   4篇
  1965年   2篇
  1959年   1篇
  193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9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261.
利用熔融和晶化技术制备掺钕磷酸盐玻璃陶瓷。 采用差热分析、X射线衍射、扫描电子显微镜、紫外 可见 近红外分光光度计及荧光光谱仪对材料进行表征和分析。 结果表明,在490~540 ℃核化1~2 h,在550 ℃晶化1~3 h,可制得主晶相为Al2SiO5的透明玻璃陶瓷。 其透过率可达69%,晶粒平均尺寸为90 nm,并随热处理时间的增加逐渐增大,但透过率降低。 由于Nd3+在热处理后进入到Al2SiO5晶相中,使荧光谱线在1 056 nm处峰值比原始玻璃强度大。  相似文献   
262.
天然水中优势菌胞外聚合物及其中主要成分对铅的吸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了吉林省长春市南湖天然水环境中生物膜胞外聚合物及由其分离得到的胞外多糖和胞外蛋白对铅的吸附特性,讨论了时间、pH值、其它共存金属离子等对其吸附的影响;初步探讨了胞外多糖和胞外蛋白吸附铅的反应机理. 结果表明,3种吸附剂对铅的吸附量在pH=6时最大,分别为23.64、15.8和3.48 mg/g ;吸附体系均在6h以后达到吸附平衡;共存金属离子镉对铅的吸附有影响.胞外聚合物及其中的胞外多糖和胞外蛋白对铅的吸附过程符合Langmuir和Freundlich热力学方程.胞外聚合物中胞外多糖对铅的吸附所作贡献大于胞外蛋白.胞外蛋白的胺基、酰胺基,胞外多糖的羟基、酰胺基等是胞外聚合物吸附铅离子过程中起关键作用的化学基团.  相似文献   
263.
建立了两种针对水产品中农药多残留分析的快速样品前处理方法,并将其应用于111种农药及相关化学品残留检测。在样品前处理方法Ⅰ中,样品经丙酮-乙酸乙酯-正己烷(体积比为1∶1∶1)混合溶剂提取,乙腈转溶;在样品前处理方法Ⅱ中,样品用乙腈-水溶液均质,超声波辅助提取,液-液分配。两种方法所得到的提取液分别用Envi-18柱和PSA柱净化后进行气相色谱-质谱(GC-MS)分析。采用选择离子扫描(SIM)方式,外标法定量。该方法简便、快速,在优化的样品前处理条件和GC-MS分析条件下,方法的检出限(S/N=3)为0.001~0.026 mg/kg;在加标水平为0.25 mg/kg时,采用方法Ⅰ时的回收率为72%~113%,相对标准偏差(RSDs)为3.4%~12.1%;采用方法Ⅱ时的回收率为51%~127%(其中回收率为70%~120%的占94%),RSDs为3.2%~13.8%。  相似文献   
264.
建立了毛细管电泳-电致化学发光同时测定丁卡因和普鲁卡因的新方法.考察了毛细管电泳流动相和检测池中磷酸盐缓冲液pH和浓度、进样时间和电压、分离电压和检测电位等对丁卡因和普鲁卡因的分离以及联吡啶钌电致化学发光检测的影响.基于循环伏安法考察了丁卡因和普鲁卡因的电化学行为与发光机理.在优化的实验条件下,丁卡因和普鲁卡因的标准曲线分别在6.6 ~265.6 μmol/L和0.7 ~219.0 μmol/L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检出限(S/N=3)分别为1.9 μmol/L和0.2 μmol/L.对23 μmol/L丁卡因和15 μmol/L普鲁卡因的标准溶液连续测定5次,迁移时间的相对标准偏差(RSD)分别为0.13%、0.16%,电化学法发光强度的RSD分别为3.7%和4.9%.该方法已成功用于血浆中丁卡因和普鲁卡因的同时检测,平均回收率均为94%,相对标准偏差低于4%.  相似文献   
265.
运用欧氏距离的最短距离聚类分析法,对在质谱数据库NIST02.L检索到的37种单萜烯同分异构体的93张质谱图进行了分类.结果显示,单萜烯被分成5类,大部分单萜烯聚到1类,包括30种单萜烯的77张质谱图.但部分谱图很近似,仅用传统的质谱库匹配鉴定其结构存在一定的困难.采用改进的谱图相似度分析结合保留指数实现了有效定性,并将该方法用于实际样品的定性分析.  相似文献   
266.
热处理对超疏水性含氟丙烯酸酯共聚物膜表面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以微乳液聚合法和溶液聚合法制备丙烯酸全氟烷基乙基酯和甲基丙烯酸甲酯的共聚物, 以1,1,2-三氟三氯乙烷为溶剂, 采用溶剂挥发成膜法直接制备出超疏水膜, 并研究120 ℃热处理对超疏水膜表面性能的影响. 对于用乳液聚合方法制备的超疏水膜, 随着热处理时间的延长, 滚动角表现出先逐渐增大直至完全不能滚动, 然后重新回复到极小滚动角的特殊变化过程, 而静态接触角只是略微减小, 完全不同于热处理对平滑的含氟聚合物表面接触角的影响. 扫描电镜结果显示, 聚合物膜表面形貌对应出现从微/纳复合粗糙结构到微孔粗化并重新形成微/纳复合多层粗糙结构的变化.  相似文献   
267.
气相色谱-质谱法快速测定牛奶中的三聚氰胺和三聚氰酸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建立了气相色谱-质谱法测定牛奶中三聚氰胺和三聚氰酸含量的分析方法。样品经二乙胺-乙腈-水溶液超声提取,离心,滤液用氮气吹干后加入硅烷化衍生试剂衍生,气相色谱-质谱测定,选择离子模式监测,外标法定量。在0.025~2 mg/kg范围内,目标物的峰面积与其质量浓度的线性关系良好(r>0.98);在0.5,1.0和2.5 mg/kg的添加水平,三聚氰胺和三聚氰酸的平均回收率分别为84%~87%和75%~102%,相对标准偏差(RSD)分别为5.7%~11.7%和4.9%~7.8%;三聚氰胺和三聚氰酸的检出限(LOD)分别为0.05 mg/kg和0.10 mg/kg。结果表明:该方法简便、快速、灵敏、准确,适合牛奶中三聚氰胺和三聚氰酸的确证和定量测定。  相似文献   
268.
用水热法合成了2个化合物[M2(L)(phen)2(H2P)2]·6H2O[M=Ni(1),Zn(2),H4L=4,4'-联吡啶-2,2',6,6'-四羧酸,phen=1,10-邻菲咯啉],并进行了元素分析、IR及X-射线单品结构测定等表征.晶体结构解析结果表明:配合物1和2的晶体都属于三斜晶系,P1空间群.配合物的中心金属离子都是六配位变形的八面体配位构型,配体4,4'-联吡啶-2,2',6,6'-四羧酸的羧基均以单齿形式配位.室温固体荧光测试结果显示配合物2具有较强的荧光.  相似文献   
269.
本文采用水热法合成了一个新的金属有机-无机杂化化合物 [Cu4(phen)4(HPO4)2(H2O)2(OH)2][HPMo12O40]·H2O (1) ( phen=邻菲咯啉)。通过元素分析、红外光谱、热重分析、X-射线单晶衍射对其进行了结构表征。化合物1是由四核铜磷酸盐、Keggin阴离子和晶格水分子组成。四核铜磷酸盐和多阴离子之间通过弱的M…O相互作用形成二维结构(M=Cu, Mo), 该二维结构通过氢键和π-π相互作用形成三维超分子框架,还对化合物1的电化学和电催化性质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270.
研究了离子液体镀液中Co、Zn的共沉积行为。ZnCl2-EMIC -CoCl2电解液的循环伏安曲线上出现了三个电流峰,对应的电极电位分别为250mV、50mV、-200mV(vs. Zn2+/Zn)。结合EDS成分分析,可断定这三个电流峰分别对应着Co的电沉积、Co电极上Zn的欠电位沉积和Co-Zn合金的电沉积。恒电位沉积表明,当控制阴极电位在100 mV(vs. Zn2+/Zn)左右时,可得到高纯度的钴镀层;若进行恒电流沉积,则当电流密度为85mA/cm2左右时能够得到高纯度的钴镀层。对Co、Zn的共沉积机理研究表明,Co的电沉积过程和Zn 在Co上的欠电位沉积过程均受扩散过程控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