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5740篇 |
免费 | 1012篇 |
国内免费 | 2338篇 |
专业分类
化学 | 4442篇 |
晶体学 | 320篇 |
力学 | 411篇 |
综合类 | 160篇 |
数学 | 864篇 |
物理学 | 2893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2篇 |
2023年 | 71篇 |
2022年 | 236篇 |
2021年 | 190篇 |
2020年 | 193篇 |
2019年 | 231篇 |
2018年 | 200篇 |
2017年 | 314篇 |
2016年 | 229篇 |
2015年 | 315篇 |
2014年 | 369篇 |
2013年 | 488篇 |
2012年 | 441篇 |
2011年 | 527篇 |
2010年 | 513篇 |
2009年 | 521篇 |
2008年 | 633篇 |
2007年 | 546篇 |
2006年 | 554篇 |
2005年 | 468篇 |
2004年 | 353篇 |
2003年 | 246篇 |
2002年 | 218篇 |
2001年 | 238篇 |
2000年 | 231篇 |
1999年 | 128篇 |
1998年 | 71篇 |
1997年 | 49篇 |
1996年 | 59篇 |
1995年 | 65篇 |
1994年 | 48篇 |
1993年 | 47篇 |
1992年 | 53篇 |
1991年 | 38篇 |
1990年 | 31篇 |
1989年 | 26篇 |
1988年 | 21篇 |
1987年 | 21篇 |
1986年 | 17篇 |
1985年 | 9篇 |
1984年 | 14篇 |
1983年 | 12篇 |
1982年 | 14篇 |
1981年 | 8篇 |
1980年 | 4篇 |
1979年 | 5篇 |
1971年 | 4篇 |
1960年 | 1篇 |
1959年 | 1篇 |
1936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909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102.
原油样品的三维荧光光谱特征研究 总被引:10,自引:5,他引:10
在分析大量油气的三维荧光光谱的基础上,提出了油气的共性峰和气、不同性质原油的特征。将三维荧光光谱分析技术应用于井中岩心,地表土样,地下水的分析研究,可以判断油气的属性和油源关系,从而进行油气索源及有机地球化学研究。由于轻芳烃有一定的挥发性和变异性,样品的保真非常重要。如果解决了荧光分析的准确定量问题,将给准确预测气层,轻质油,中质或重质油层、烃源岩等提供强有力的依据。 相似文献
103.
104.
105.
建立苯丙酮尿症的FTIR/ATR光谱筛查模型,比较基线校正、平滑、求导、傅里叶退卷积等光谱预处理方法对模型精度的影响。利用多模型共识偏最小二乘法(cPLS)建立干血片中苯丙氨酸浓度的校正模型,以相关系数(r)、预测均方根误差(RMSEP)、平均相对误差(MRE)和预测准确率(Acc)等指标,考察不同预处理方法对建模效果的影响。结果 一阶微分9点平滑处理方法效果最好。与原始光谱相比,模型的r,RMSEP,MRE和Acc分别从0.822 7,115.8,0.395和94.6改善到0.889 9,102.2,0.286和100。本方法直接快速、 不消耗试剂、 不产生污染,有望成为PKU大人群快速筛查的简便、 绿色新技术。 相似文献
106.
对高脚玻璃酒杯杯沿受力F激励后杯壁发生振动的现象进行了研究,利用DIS声传感数字化信息系统采集振动频率,研究频率与振动有效质量之间的关系,结合振动理论研究其杯壁的受迫振动机理. 相似文献
107.
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自主研发的ADS注入器Ⅱ第一代高频低电平(LLRF)控制系统,工作频率为162.5 MHz;LLRF系统是由基于I/Q采样的正交解调技术构成的全数字闭环反馈控制系统,其主要功能是实现超导腔腔体电压幅值稳定控制、相位稳定控制与腔体谐振频率控制;LLRF控制系统在液氦温区超导腔上进行了系统稳定度和性能的在线测试,根据实验数据计算得超导腔体电压幅度稳定度为±3.4‰,相位稳定度为±0.3°,腔体表面峰值电场(Epk)能长时间稳定在25.1 MV/m。通过实验测试,检验了LLRF控制系统的性能,并对测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了分析,为将来超导腔LLRF控制系统运行积累了经验。 相似文献
108.
109.
110.
Pinning effect of lead lanthanum titanate (PLT) ferroelectric thin films with excess PbO of 20 mol% has been studied for deposition on diffe rent substrates. Silicon, sapphire and quartz were used as substrates on which P t/Ti or LaNiO3 thin films were deposited as bottom electrodes. Electron probe analysis results showed that there was still a certain amount of excess Pb in PLT films after annealing at 550 ℃ for 1 h, and the amount of it was dependent on the substrate used. The distribution of excess Pb in the films was investig ated by Auger electron spectroscopy depth profile. It was shown that the substrates and the bottom electrodes had significant effects on the content and distrib ution of excess Pb in PLT films. The excess Pb and its accumulation at the inter face between the film and bottom electrode may act as pinning centers and have a pinning effect on domains, which can be observed by abnormal P-E hysteresis loops and abnormal C-V curves. The excess Pb content in the films and the accumulation of Pb at the interface were high in PLT films deposited on Pt/Ti/S i, and considerable pinning effect was observed. As LaNiO3 would absorb most part of the excess Pb in PLT films, the content of excess Pb in the films deposited on LaNiO3/Si was very low and the pinning effect was hardly observed.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