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54篇
  免费   193篇
  国内免费   334篇
化学   651篇
晶体学   59篇
力学   97篇
综合类   34篇
数学   174篇
物理学   466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47篇
  2021年   29篇
  2020年   36篇
  2019年   32篇
  2018年   43篇
  2017年   45篇
  2016年   39篇
  2015年   49篇
  2014年   51篇
  2013年   93篇
  2012年   75篇
  2011年   107篇
  2010年   83篇
  2009年   88篇
  2008年   100篇
  2007年   70篇
  2006年   75篇
  2005年   78篇
  2004年   53篇
  2003年   46篇
  2002年   46篇
  2001年   50篇
  2000年   38篇
  1999年   17篇
  1998年   10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1篇
  1981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3年   1篇
  1972年   1篇
  1966年   1篇
  196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8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测量不确定度的研究和应用进展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综述了测量不确定度在国内外的研究及应用的进展,发现测量不确定度是现代误差理论的重要内容,是定量描述测量结果质量的重要指标。目前由ISO等七个国际组织提出的GUM(测量不确定度表述导则)已被各国广泛接受,国内外已有大量关于不确定度应用的文献。除GUM外,还存在其它几种不确定度评定模型。我国虽然对GUM存在重大疑义,并向有关国际组织提出了一些建设性的意见,但在方法的执行上目前仍然与国际社会保持了对GUM的一致态度。  相似文献   
32.
C_(60)、C_(70)与过氧苯甲酰反应的动力学研究胡波,薛万华,张法义,尚振锋,马克勤,臧雅茹,赵学庄(南开大学化学系,天津,300071)关键词C_(60),C_(70),动力学Kratschmer等人[1]的发现使制备宏观量的C(60)和C(70...  相似文献   
33.
Removal of end6toxin from medicine injection is very important, becauseendotoxin withpotential biological activity causes pyrogenic and shock reactions in' mammals-'on...intravenous injection even as law as "an6gram amounts. Endotoxin, a constituent ofpotential contaminant of physiological fluids and aqueous solutions 'and very stable atextreme temperature and PH values. For removing endotoxin from solutions ofbiomolecules, such as HSA, adsorption techniques are usedl.' Many methods forendot…  相似文献   
34.
研究了4-甲基二苯并噻吩(4-MDBT)和二苯并噻吩(DBT)在CoMo/γ-Al2O3上的加氢脱硫反应产物分布及其可能的反应网络,通过反应压力和温度对产物分布影响的研究,揭示了加氢脱硫反应的可能机理。研究发现4-MDBT在CoMo/γ-Al2O3上的加氢脱硫反应主要通过直接氢解路径和加氢路径进行,且两者反应速率相当;DBT在 CoMo/γ-Al2O3上的加氢脱硫反应主要通过直接氢解路径进行。4-MDBT分子位于4位的甲基阻碍其在催化剂表面通过硫原子的端连吸附,从而降低了其直接氢解脱硫路径的反应速率,因而也降低了其总的加氢脱硫转化率。反应压力降低,DBT和4-MDBT加氢脱硫反应中加氢路径反应速率明显下降,而其对氢解路径影响较小,但效果却与加氢路径相反,反应压力对4-MDBT转化率的影响大于DBT。反应温度对DBT和4-MDBT加氢脱硫反应中加氢路径和氢解路径都有明显影响,但是对DBT加氢脱硫反应中氢解路径的影响小于加氢路径,而对4-MDBT加氢脱硫反应中氢解路径的影响稍高于加氢路径,4-MDBT分子中甲基的供电子作用有利于相连苯环的加氢反应。  相似文献   
35.
应用地质累积指数评价成都市河流表层沉积物重金属污染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根据流经成都市内的三条河流(府河、南河、沙河)表层沉积物重金属资料,应用地质累积指数法对重金属污染进行了评价研究。结果表明,河流主要的重金属污染物是Cr,地质累积指数分级多在0~1之间,属于无污染-中度污染范畴。  相似文献   
36.
An eficient liquid-phase synthesis of isoxazolines through a 1,3-dipolar cycloaddition is described.Soluble polymer-supported acrylate reacted with nitrile oxides generated in-situ,followed by cleavage from the support giving corresponding isoxazolines in high yields and excellent purities.  相似文献   
37.
Theoretical Study of the C_(60)O_3 Isomers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WiththepreparationandisolationofC,,O.'moreandmoreattentionwaspaidtotheirstructuresandpropertiest').WooddetectedC,,O.firstwhentheypreparedC,,byvaporizinggraphite").Fromthenon,thelaboratoriesallovertheworldhavepreparedC6,O.byvariousmethodssuchasPhotoxidationt2-4),Electrochemicaloxi-dation[si,Ozonizationt7.83andChemicaladditiont6'12-14iandsoon.Accordingtothefollow-uptheoreticalstudiesforC,,O.,itisindicatedthattherearetwoisomersofC,,O:eithertheoxygenatomislocatedoverthe6/6bondtogeneratethe6/…  相似文献   
38.
用密度泛函理论研究了氢原子的污染对于Ru(0001)表面结构的影响. 通过PAW(projector-augmented wave)总能计算研究了p(1×1)、p(1×2)、(3^(1/2)×3^(1/2))R30°和p(2×2)等几种氢原子覆盖度下的吸附结构, 以及在上述结构下Ru(0001)面fcc(面心立方)格点和hcp(六方密堆)格点的氢原子吸附. 所得结果表明, 在p(1×1)-H、p(1×2)-H、(3^(1/2)×3^(1/2))R30°-H和p(2×2)-H几种H原子覆盖度下, 以p(1×1)-H结构单个氢原子吸附能为最大. 在p(1×1)-H吸附结构下,由于氢原子吸附导致的Ru(0001) 表面第一层Ru 原子收缩的理论计算数值分别为-1.11%(hcp 吸附)和-1.55%(fcc 吸附), 因此实际上最有可能的情况是两种吸附方式都有一定的几率. 而实验中观察到的“清洁”Ru(0001)表面实际上是有少量氢原子污染的表面. 不同覆盖度和氢分压下氢原子吸附的污染对Ru(0001)表面结构有极大的影响,其表面的各种特性都会随覆盖度的不同而产生相应的变化.  相似文献   
39.
以季戊四醇为原料,先合成四对甲苯磺酸季戊四醇酯,然后四对甲苯磺酸季戊四醇酯与硫氰酸钾在N,N-二甲基甲酰胺中加热反应,生成了2,3,7,8-四硫螺[4,4]壬烷,2,3,7,8-四硫螺[4,4]壬烷经四氢化铝锂还原、酸化,得到季戊四硫醇.产物结构经熔点、红外光谱、质子核磁共振谱、拉曼光谱鉴定.  相似文献   
40.
采用线性扫描伏安法研究了大豆甙元与牛血清白蛋白(BSA)之间的相互作用;探讨了缓冲体系、pH、反应时间、反应温度、扫描速率等对相互作用的影响.结果表明,在pH为7.4的B-R缓冲溶液中,大豆甙元与BSA在相互作用20min后形成1∶1型的单一的非电活性超分子化合物,两者的结合常数β=8.29×105 L·mol-1,转移系数α=0.367 9,表观电子传递速率常数ks为1.39s-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