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801篇
  免费   1935篇
  国内免费   1500篇
化学   7520篇
晶体学   140篇
力学   489篇
综合类   108篇
数学   1039篇
物理学   3940篇
  2024年   27篇
  2023年   194篇
  2022年   350篇
  2021年   398篇
  2020年   472篇
  2019年   509篇
  2018年   398篇
  2017年   397篇
  2016年   535篇
  2015年   533篇
  2014年   619篇
  2013年   796篇
  2012年   954篇
  2011年   941篇
  2010年   732篇
  2009年   638篇
  2008年   696篇
  2007年   644篇
  2006年   567篇
  2005年   454篇
  2004年   319篇
  2003年   269篇
  2002年   315篇
  2001年   301篇
  2000年   177篇
  1999年   210篇
  1998年   138篇
  1997年   86篇
  1996年   80篇
  1995年   62篇
  1994年   64篇
  1993年   66篇
  1992年   56篇
  1991年   49篇
  1990年   44篇
  1989年   37篇
  1988年   23篇
  1987年   19篇
  1986年   19篇
  1985年   8篇
  1984年   8篇
  1983年   8篇
  1982年   4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5篇
  1979年   3篇
  1978年   2篇
  1977年   2篇
  1959年   2篇
  193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1.
提出在筹建的上海同步辐射装置上建造一条MeV量级γ射线束及应用站,采用μm波长的红外(或远红外)激光与储存环中3.5GeV电子束进行康普顿背散射,从而获得能区为1—25MeV的康普顿背散射γ光子束,该光子束具有高强度、高极化度(线和圆极化)、准单色、方向性好的优点,可以广泛地应用于核物理和核天体物理基础研究及相关的应用研究领域.介绍了康普顿背散射的基本原理,并结合储存环参数给出了光子束性能的数值计算结果.  相似文献   
12.
重点研究了模糊对向传播网络 (FCPN)模型。针对数据融合和目标识别的特点 ,提出了基于模糊对向传播网络的融合目标识别方法和改进的模糊对向传播网络 (MFCPN)融合结构。利用仿真数据对网络的训练算法和融合结构进行了实验研究。结果表明 ,模糊对向传播网络较误差后向传播网络 (BPN)能够有效地实现融合识别 ;改进的模糊对向传播网络融合结构是可行的。同时还对FCPN和MFCPN应用于前视红外 (FLIR)和可见光摄像机目标跟踪系统进行了应用研究。  相似文献   
13.
 强流脉冲电子束在材料中的能量沉积剖面、能量沉积系数和束流传输系数受其入射角的影响很大,理论计算了0.5~2.0MeV的电子束以不同的入射角在Al材料中的能量沉积剖面和能量沉积系数,并且还计算了0.4~1.4MeV电子束以不同入射角穿透不同厚度C靶的束流传输系数。计算结果表明,随着入射角的增大,靶材表面层单位质量中沉积的能量增大,电子在靶材料中穿透深度减小,能量沉积系数减小,相应的束流传输系数也减小;能量为0.5~2.0MeV的电子束当入射角在60°~70°时在材料表面层单位质量中沉积的能量较大。  相似文献   
14.
贾亚青  朱晓农 《物理学报》2004,53(9):3065-3070
研究了由理想线偏振片和单轴双折射晶体波片组成的双折射滤光片倾斜放置时的二阶色散和 三阶色散特性,包括波片厚度、光线入射角和光轴旋转角的变化对二阶和三阶色散的影响. 还给出了双折射滤光片的群延迟表达式,并就色散特性与GT干涉仪进行了详细比较. 关键词: 双折射滤光片 群延迟 二阶色散 三阶色散  相似文献   
15.
本文进行了液体CO2在长度为0.5~5.9 m,内径为0.7 mm和2.0 mm,入出口压差为2.2 MPa和2.5 MPa的毛细管内的质量流量及临界流的实验研究.实验结果表明液体CO2在毛细管中的质量流量随毛细管内径、入出口压差的增大而增大,随长度的增加而逐渐减小;结果同时表明液体CO2在毛细管中产生了临界流现象,临界流随毛细管内径的增大而增大.在实验基础上回归出了适用于本实验条件的液体CO2在毛细管内的质量流量经验关联式,具有一定的工程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电子束流品质对自由电子激光小信号增益影响的计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电子束有一定初始能量分散或角度分散时的自由电子激光小信号增益用较简便的方法进行了分析计算,并给出了一个渐近公式,结果与用计算机模拟解自由电子激光微分方程组得到的结果一致。  相似文献   
17.
The addition-hydrolysis reaction of benzimidazolium salt with some mono- and bifunctional amine nucleophiles is reported,and a novel method of biomimetic synthesis for formamides and heterocycle compounds is provided.  相似文献   
18.
In mononuclear HgI2[(C5H4N)3N], mercury is tetrahedrally coordinated by two nitrogen atoms of a tris(2‐pyridyl)amine ligand and two iodides. The coordination moieties are connected by weak intermolecular Hg(II)···I interactions to give a one‐dimensional structure. Copyright © 2003 John Wiley & Sons, Ltd.  相似文献   
19.
Montmorillonite (MMT) was modified with the acidified cocamidopropyl betaine (CAB) and the resulting organo‐montmorillonite (O‐MMT) was dispersed in an epoxy/methyl tetrahydrophthalic anhydride system to form epoxy nanocomposites. The intercalation and exfoliation behavior of the epoxy nanocomposites were examined by X‐ray diffraction and 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y. The curing behavior and thermal property were investigated by in situ Fourier transform infrared spectroscopy and DSC, respectively.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MMT could be highly intercalated by acidified CAB, and O‐MMT could be easily dispersed in epoxy resin to form intercalated/exfoliated epoxy nanocomposites. When the O‐MMT loading was lower than 8 phr (relative to 100 phr resin), exfoliated nanocomposites were achieved. The glass‐transition temperatures (Tg's) of the exfoliated nanocomposite were 20 °C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neat resin. At higher O‐MMT loading, partial exfoliation was achieved, and those samples possessed moderately higher Tg's as compared with the neat resin. O‐MMT showed an obviously catalytic nature toward the curing of epoxy resin. The curing rate of the epoxy compound increased with O‐MMT loading. © 2004 Wiley Periodicals, Inc. J Polym Sci Part B: Polym Phys 42: 1192–1198, 2004  相似文献   
20.
利用电子束离子源(EBIS)或者电子束离子陷阱(EBIT)产生的慢速高电荷态重离子束轰击金属靶面,离子束与靶面作用并复合辐射特征X射线;并将高荷态离子束采用离子光学系统会聚为微细束后再与靶面作用,能够辐射出微米甚至亚微米级、纳米级的微束斑X射线.本文介绍这一新型微束斑X射线源的结构、机理及其特性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