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09篇
  免费   371篇
  国内免费   699篇
化学   1454篇
晶体学   104篇
力学   79篇
综合类   90篇
数学   345篇
物理学   907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5篇
  2022年   60篇
  2021年   70篇
  2020年   59篇
  2019年   49篇
  2018年   68篇
  2017年   75篇
  2016年   62篇
  2015年   101篇
  2014年   127篇
  2013年   148篇
  2012年   123篇
  2011年   161篇
  2010年   159篇
  2009年   171篇
  2008年   203篇
  2007年   163篇
  2006年   175篇
  2005年   148篇
  2004年   105篇
  2003年   88篇
  2002年   88篇
  2001年   102篇
  2000年   111篇
  1999年   79篇
  1998年   34篇
  1997年   26篇
  1996年   32篇
  1995年   17篇
  1994年   29篇
  1993年   24篇
  1992年   22篇
  1991年   12篇
  1990年   20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13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5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5篇
  1979年   4篇
  1976年   1篇
  1974年   1篇
  1973年   1篇
  197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7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41.
A molecular structural characterization (MSC) method called reduced molecular electronegativity-distance vector (MEDVR) was used to describe the molecular structures of 55 components of meconopsis integrifolia flowers. By use of stepwise multiple regression (SMR) and partial least square (PLS) methods, a model with the correlation coefficient (R1) of 0.987 and the standard deviation (SD1) of 1.377 could be obtained. Then through multiple linear regression (MLR), another model with the correlation coefficient (R2) of 0.989 and standard deviation (SD2) of 1.395 could be constructed. Furthermore, in virtue of variable screening by the stepwise multiple regression technique (SMR), 8 vectors were selected to build up another model with its correlation coefficient (R3) and standard deviation (SD3) of 0.989 and 1.366, respectively. Then all the three models were evaluated by performing cross-validation with the leave-one-out (LOO) procedure, and the correlation coefficients (QCV) were 0.981, 0.976 and 0.979, respectively.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models constructed could provide estimation stability and favorable predictive ability.  相似文献   
142.
利用原位聚合原位还原复合法制备了聚邻苯二胺(PoPD)/铂(Pt)复合电极。通过扫描电镜(SEM)、x射线能谱(XRD)、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和交流阻抗(EIS)对其形貌、组成元素和结构等进行了表征。研究了Poly(O-Phenylenediamine)/Platinum电极对甲醇的电催化行为,发现该复合电极对甲醇有良好的电催化性能。与裸铂电极相比,氧化电流高出约4.5倍。通过循环伏安法和计时电量法测定了修饰电极在甲醇溶液中的动力学参数,测得电子转移数为1,扩散系数为8.5687×10-7㎝2/s。  相似文献   
143.
纳滤膜是一种新型分离膜,其截流分子量介于反渗透膜和超滤膜之间,且对无机盐有一定的截流率。国内外纳滤膜制备方法有L-S相转化法、复合法、荷电化法和无机改性等。纳滤膜研究中存在着膜通量小、膜制作成本较高及抗污染性差等问题,因此选择和制备纳滤膜的材料,优化纳滤技术水处理工艺设计,提高纳滤性能,降低制膜成本,减轻膜污染等已成为当今科学研究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44.
采用密度泛函理论和含时密度泛函理论方法计算了2个吩噻嗪类染料及其吸附到TiO2上后分子的基态和激发态光物理性质与热力学参数.结果表明,电子给体的改变虽未明显改变染料的光谱性质(垂直跃迁能和振子强度),但可以改变分子的前线轨道能级,进而影响染料分子的激子结合能Eb及激发态电子注入到半导体TiO2中的驱动力△Gint的大小...  相似文献   
145.
以豌豆荚为碳源、ZnCl2或KOH为活化剂制备了活性炭, 并用作双电层电容器的电极材料. 采用比表面及孔隙度分析仪表征了豌豆荚基活性炭的孔结构. 通过KOH或ZnCl2活化后, 活性炭比表面积从1.69 m2·g-1增大到2237或621 m2·g-1. 采用循环伏安法和恒流充放电测试技术表征了豌豆荚基活性炭的电化学特性. 结果表明: 在6 mol·L-1 KOH溶液中经KOH活化处理的活性炭的质量比电容高达297.5 F·g-1, 并具有良好的充放电稳定性, 在5 A·g-1的高电流密度下循环充放电500次后, 质量比电容仅衰减8.6%.  相似文献   
146.
用CeO2修饰炭粉做载体,使用有机溶胶法还原PdPt二元合金的方法制备了一系列PdPt/CeO2-C催化剂.借助电化学测试,探讨催化剂中不同Pd与Pt原子比例的PdPt二元合金和不同含量的CeO2对于甲酸电氧化催化活性的影响.不断减少PdPt合金中Pt的比例可以促使甲酸氧化的起始电位前移,当Pd:Pt=15:1时氧化电流出现极值;同时,随着催化剂中CeO2含量的增加,催化剂对于HCOOH氧化的电流密度增加,当含量为15%时达到最大值.相对于Pd/C催化剂,在Pd15Pt1/15CeO2-C催化剂表面的甲酸氧化反应起始电位负移至少0.1V,氧化的电流密度提高60%以上.结合X射线衍射(XRD),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透射电镜(TEM)和热重(TG)等测试数据可以发现,当极少量的Pt与Pd形成合金,Pt与Pd之间产生电子效应,使得合金表面HCOOH氧化的过电位降低;而CeO2的添加不仅有助于PdPt二元合金的分散,更有可能改变甲酸在PdPt表面的氧化反应路径,发挥双功能机理.  相似文献   
147.
以藤黄酸(1)为原料,分别与HBr和有机胺反应,合成了9个新型的藤黄酸衍生物(2~6),其结构经1HNMR,MS和HR-MS表征。采用MTT法测定了2~6对人结肠腺癌细胞(RKO)、人肝癌细胞(HepG-2)和人卵巢腺癌细胞(OVCAR-3)的体外抗肿瘤活性。结果表明,藤黄酸(N-丙基对甲苯磺酰胺)酯3,藤黄酸(N-丙基苯丙酰胺)酯4和N-色胺藤黄酰胺6b的抗肿瘤活性显著高于1;33-羟基转位藤黄酸2的抗肿瘤活性则大大降低。  相似文献   
148.
以腺苷为原料,经溴代反应制得8-溴-腺苷(2);2与单取代芳酰基哌嗪经取代反应合成了5个新型的8-位取代腺苷衍生物,其结构经1H NMR和ESI-MS表征。  相似文献   
149.
选择合适的生物质材料是获得功能碳材料的有效途径之一。通过柠檬酸钾和三聚氰胺一步热解法制备高氮掺杂多孔碳纳米纤维(NPCF)。在电流密度为0.1和1.0 A·g-1时,NPCF电极的容量分别为218和140 mAh·g-1。同时,具有NPCF阳极的钠离子电容器(SIC)在1.0 A·g-1下表现出优异的倍率性能和超长的使用寿命,可循环超过2 500次。  相似文献   
150.
以Mg-Al-NO3水滑石(LDHs)为载体,将5-氟尿嘧啶(5-FU)通过离子交换法插入其层间,得5-FU/LDHs缓释材料。并对水滑石表面进行弱酸预处理改性,利用XRD、FTIR、TG-DSC、SEM和零电荷点(pHPZC)等表征手段,考察酸预处理对水滑石表面化学性质及微观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5-FU/LDHs的层间距从0.858nm扩大到1.064nm,层间5-FU2阴离子与主体层板通过氢键与静电作用,以呈一定角度单层交替排列于层间。酸预处理的水滑石粒径变小,层板正电荷密度增大。5-FU的释放机理是物理扩散、离子交换和药物溶解等协同作用,酸预处理可提高水滑石的缓释性能和稳定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