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5710篇
  免费   11163篇
  国内免费   19255篇
化学   42250篇
晶体学   2219篇
力学   3993篇
综合类   1909篇
数学   8681篇
物理学   27076篇
  2024年   125篇
  2023年   684篇
  2022年   2068篇
  2021年   2199篇
  2020年   2139篇
  2019年   2107篇
  2018年   1932篇
  2017年   2727篇
  2016年   2146篇
  2015年   3017篇
  2014年   3657篇
  2013年   4612篇
  2012年   4677篇
  2011年   5009篇
  2010年   4864篇
  2009年   5059篇
  2008年   5624篇
  2007年   5075篇
  2006年   4830篇
  2005年   4110篇
  2004年   3161篇
  2003年   2191篇
  2002年   2221篇
  2001年   2240篇
  2000年   2374篇
  1999年   1326篇
  1998年   758篇
  1997年   541篇
  1996年   494篇
  1995年   493篇
  1994年   461篇
  1993年   471篇
  1992年   416篇
  1991年   282篇
  1990年   300篇
  1989年   309篇
  1988年   202篇
  1987年   203篇
  1986年   158篇
  1985年   130篇
  1984年   142篇
  1983年   93篇
  1982年   81篇
  1981年   91篇
  1980年   60篇
  1979年   80篇
  1978年   27篇
  1977年   22篇
  1965年   19篇
  1959年   2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61.
在1000 ℃用活性炭把二氧化锡粉末还原成单质锡, 锡作为催化剂, 硅片作为硅源同时作为收集衬底, 在硅片上制备出了非晶SiO2纳米灯笼. 灯笼的一端连在硅片上, 另一端为一个锡球, 中间是一些圆弧状的SiO2纳米线把两端相连. 纳米灯笼具有良好的对称性. 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高分辨透射电子显微镜(HRTEM)、选区电子衍射(SAED) 和HRTEM自带的能谱分析仪(EDS)对样品的表面形貌、微观结构和成分进行了分析研究. 结果表明, 灯笼中SiO2纳米线为非晶态, 结点是晶态锡, 结点表面覆盖一层非晶态的硅的氧化物. 结合实验条件对纳米灯笼的生长机理进行了讨论, 提出了纳米灯笼生长的一个模型.  相似文献   
962.
3-氨基-二氢噻吩-2-酮类Schiff碱的合成和生物活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3-氨基-二氢噻吩-2-酮(DL-高半胱氨酸硫内酯)盐酸盐与取代苯甲醛反应, 得到3-氨基-二氢噻吩-2-酮类Schiff碱. 合成了9个化合物, 其中7个为首次报道的新Schiff碱类化合物. 化合物结构经IR, 1H NMR和元素分析证实, 并对这些化合物进行了室内毒力测试, 结果表明此类化合物具有很好的杀菌、抑菌活性.  相似文献   
963.
在CCSD(T)/6-311G(d,f)//MP2/6-311G(d,f) ZPE水平下,计算得到含有8个异构体和11个过渡态的HSCCS自由基体系势能面,讨论了异构体的结构与稳定性及异构体之间的异构化过程.结果表明异构体m1的能量最低,除m1以外,异构体m2和m3的能量也比较低,在MP2水平上,过渡态TS1的能量比异构体m2仅高3.9kJ/mol,而在CCSD(T)水平上,TS1的能量比m2低14.6 kJ/mol,这说明异构体m2可以迅速转化为能量更低的m1.异构体m3的能量比异构体m1高49.99 kJ/mol,可以推断,在合适的实验条件下可以观测到异构体m1.  相似文献   
964.
利用LB技术以寡聚DNA为模板构建CdS纳米结构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利用Langmuir-Blodgett技术制备了十八胺(ODA)/十聚腺嘌呤(oligo-A10)单分子膜,并以其为模板制备了不同形状的Cds纳米结构,结果表明以在低膜压下转移的寡聚DNA单层为模板可诱导生成线形的Cds纳米结构,而以在主膜压下转换的寡聚DNA单层膜板得到的是Cds的球形结构聚集体。  相似文献   
965.
Ni-B和Ni-Ce-B超细非晶态合金的退火晶化及其催化性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XAFS,XRD和DTA方法研究了Ni-B和Ni-Ce-B超细非晶态合金在退火过程中的结构变化及其结构与催化性能的关系.活性结果表明,在退火温度为623K时,Ni-B和Ni-Ce-B样品的苯加氢催化反应转化率最高,分别为63%和81%,0.3%Ce的掺入提高了Ni-Ce-B的催化活性.DTA结果表明,Ni-B超细非晶态合金在598和653K有两个晶化峰,而Ni-Ce-B样品有548,603,696和801K四个晶化峰.XAFS和XRD结果进一步说明,在573K退火时,Ni-B样品晶化生成晶态Ni3B和纳米晶Ni,此时Ni-Ce-B仅有少量晶态Ni3B生成.在673K退火时,Ni-B样品中的Ni3B开始分解生成晶态Ni,同时纳米晶Ni聚集并形成大颗粒晶态Ni,而Ni-Ce-B样品晶化生成晶态Ni3B和纳米晶Ni.在773K和更高的温度退火处理后,Ni-B样品中Ni的局域环境结构与金属Ni箔基本一致,但Ni-Ce-B样品晶化生成的Ni晶格有较大畸变,同时Ni3B并未分解.说明0.3%的Ce对提高Ni-Ce-B样品的稳定性有显著作用.本文首次报道了Ni-B和Ni-Ce-B超细非晶态合金中苯加氢催化活性中心为纳米晶Ni和类似于金属Ni的Ni-B非晶态合金.  相似文献   
966.
四元缔合物体系薄层树脂相分离与光度法联用测定痕量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提出了在酸性条件下 (pH=5.0),利用阳离子交换树脂-丁二酮肟-碘-钴四元体系,通过薄层树脂相光度法测定钴的新方法。本法灵敏度高 (e454=1.7105L/molcm),比水相光度法提高14倍,精密度理想 (测定2.0礸/ml Co(II) 6次,RSD=1.3%),选择性好。实测药品VB12及天然水中钴,线性范围0.024~2.0礸/ml (定容50ml),检出限10.4ng/ml。  相似文献   
967.
The title compound glycin·3,5-dihydroxybenzoic acid (GDB) has been synthesized and characterized by single-crystal X-ray analysis. It crystallizes in orthorhombic, space group Pca21 with a = 25.513(10), b = 4.668(2), c = 9.150(4)(A), Z = 4, V = 1089.8(8)(A)3, C9H13NO7, Mr = 247.20, Dc = 1.507 g/m3, μ(MoKα) = 0.132 mm-1, F(000) = 520, R1 = 0.0322 and wR2 = 0.0611 for 885 observed reflections (I > 2σ(I)). The title compound is a 1:1 molecular complex of glycin and 3,5-dihydroxybenzoic acid, which is linked by O-H…O and N-H…O hydrogen bonds to form a three-dimensional framework. Test of SHG (second harmonic generation) indicates that NLO generation of the crystal is higher than that of KDP.  相似文献   
968.
采用弱碱性阴离子交换树脂HJ-30对发酵液中1,6-二磷酸果糖的分离进行了研究。详细地研究了树脂的吸附和脱附性能。实验结果表明,HJ-30树脂对FDP的吸附量达0.28gFDP/g湿树脂,以0.05mol/LNaCl洗脱光机磷和1mol/LNaCl洗脱1,6-二磷酸果糖,产品的收率和纯度分别为92%和99.4%。  相似文献   
969.
大孔吸附树脂对邻甲酚的吸附行为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研究了大孔吸附树脂NDA—909吸附水溶液中邻甲酚的热力学特征,并与Amberlite XAD—4树脂进行了比较.通过吸附动力学实验,初步探讨了初始温度对吸附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NDA—909对邻甲酚的吸附符合Freundlich经验公式,表现为放热的物理吸附过程.此外吸附速率受颗粒内扩散和其它类型扩散的共同控制。  相似文献   
970.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algae removal and growth inhibition by ultrasonic irradiation, the effects of ultrasonic irradiation on removal of Microcystis, the concentration variation of microcystins (MC) produced by Microcystis in Microcystis suspension, and sonochemical degradation of microcystins in water, were studied in the paper.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ultrasonic irradiation could efficiently inhibit the growth of Microcystis, and ultrasonic irradiation shorter than 5 min would not introduce the increase of microcystins dissolved in Microcystis suspension simultaneity. Also, microcystins dissolved in Microcystis suspension would not increase as ultrasonic power increasing. Further research showed that microcystins were effectively degraded in ultrasonic fields. After 20 min ultrasonic irradiation at 150 kHz and 30 W, the removal rate of microcystins reached 7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