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2854篇
  免费   5487篇
  国内免费   4080篇
化学   23237篇
晶体学   367篇
力学   2258篇
综合类   319篇
数学   3893篇
物理学   12347篇
  2024年   111篇
  2023年   559篇
  2022年   1071篇
  2021年   1145篇
  2020年   1240篇
  2019年   1205篇
  2018年   1069篇
  2017年   956篇
  2016年   1490篇
  2015年   1569篇
  2014年   1867篇
  2013年   2415篇
  2012年   2813篇
  2011年   3100篇
  2010年   2084篇
  2009年   2041篇
  2008年   2183篇
  2007年   1951篇
  2006年   1866篇
  2005年   1506篇
  2004年   1273篇
  2003年   970篇
  2002年   969篇
  2001年   836篇
  2000年   762篇
  1999年   692篇
  1998年   571篇
  1997年   487篇
  1996年   531篇
  1995年   483篇
  1994年   406篇
  1993年   336篇
  1992年   331篇
  1991年   289篇
  1990年   243篇
  1989年   217篇
  1988年   130篇
  1987年   129篇
  1986年   110篇
  1985年   100篇
  1984年   60篇
  1983年   66篇
  1982年   51篇
  1981年   31篇
  1980年   20篇
  1979年   12篇
  1977年   6篇
  1975年   7篇
  1971年   6篇
  1957年   1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There is a current need for alternative coatings that can provide corrosion resistance to metals or alloy surfaces due to the environmental hazards posed by conventional coatings. Herein, we report on novel organically-modified sol–gel coatings for the protection of metal and alloy surfaces. The basic concept of chemical conversion of metal surfaces is based on deposition of a hydrophobic, nonporous sol–gel barrier layer for surface protection and corrosion prevention. The properties of these organosilica coatings can be tuned by varying the composition of precursors. The evaluation of hydrophobicity, adhesive strength, and anticorrosion properties of organically-modified sol–gel derived coatings suggests their potential utility as technologically-compatible alternatives to conventional coatings.  相似文献   
72.
以铝酸镧(001)单晶为基片,采用两步法制备Tl2Ba2CaCu2Oy(Tl 2212)高 温超导薄膜.首先,利用脉冲激光沉积(PLD)工艺沉积Ba2CaCu2Ox非晶前驱体薄膜;然后,前驱体薄膜在高温(720—850℃)下密封钢容器里铊化结晶形成Tl 2212薄膜.XRD结果表明Tl2212 薄膜是沿c轴方向生长的,其相组成为Tl 2212,摇摆曲线(0012)的半高宽为0.72° ,SEM图像显示其表面光滑平整,其零电阻温度为106.2K. 关键词: Tl 2212超导薄膜 脉冲激光沉积  相似文献   
73.
修饰态布居的选择性激发对无反转激光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王振华  胡响明 《物理学报》2004,53(8):2569-2575
以三能级V型系统为例研究修饰态布居的选择性激发对无反转激光增益的作用. 当非 相干驱动场的频谱宽度远小于驱动场产生的修饰态能级的间距时,非相干驱动场只将一个修 饰态的布居抽运至激发态. 借助原子的衰减通道,系统中形成单向布居转移通道,从而建立 修饰态布居的选择性激发. 利用修饰态布居的选择性激发,可以摆脱裸态共振无反转激光的 三个限制: (1) 不再要求辅助的低频驱动跃迁比高频激光跃迁具有更高的衰减速率;(2) 显 著降低非相干激发速率的阈值;(3) 无反转激光的线性增益不再反比于相干驱动场的强 关键词: 修饰态布居的选择性激发 无反转激光增益 原子衰减速率 非相干激发阈值速率  相似文献   
74.
程愿应  王又青  胡进  李家熔 《物理学报》2004,53(8):2576-2582
根据有限元法单元划分的思想,提出了一种新颖的模拟光腔模式及光束传输的特征向量法. 该方法的关键之处在于基于衍射积分理论构造了一种新的光束传输矩阵,通过求解特征矩阵方程可一次性得到谐振腔的一系列特征向量,每一列特征向量即代表了腔镜上光场的一个确定模式的振幅及相位分布. 并可采用该方法模拟光场传输到腔内或腔外任意地方的场分布. 该方法将传统方法中大量的迭代过程转化成为本征积分方程特征向量的求解过程,并与初值取值无关,且可一次性求得多个模式分布,从而可方便地分析谐振腔的模式鉴别能力. 特征向量法对圆形镜共焦 关键词: 谐振腔 特征向量法 模式分布  相似文献   
75.
研究了多壁碳纳米管(MWNTs)薄膜的湿敏特性,实验所用的多壁碳纳米管是用热灯丝化学气相沉积法(CVD)合成的.分别对未修饰和修饰的多壁碳纳米管膜温度和湿度特性进行研究后发现,修饰的多壁碳纳米管对温度和湿度非常敏感,且对湿度的响应时间和恢复时间短,重复性好.而未修饰的多壁碳纳米管对温度和湿度不太敏感.对修饰多壁碳纳米管的湿敏特性进行了理论分析,给出了其理论表示式. 关键词: 多壁碳纳米管 化学修饰 湿敏特性 物理吸附  相似文献   
76.
用He_Ne激光对掺有偶氮苯聚合物DR 13的PMMA薄膜样品进行Z扫描研究 ,发现其折射率改变量与光强的关系存在着饱和效应 ,且线偏振光引起的折射率改变明显大于圆偏振光引起的折射率改变 .对于这些现象 ,用光致异构的角烧孔机理进行解释  相似文献   
77.
强流离子束离子径向密度分布的模拟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白龙  翁甲强  方锦清  罗晓曙 《物理学报》2004,53(12):4126-4130
对初始分布为K-V分布的离子束进行模拟研究.除观察到存在束晕现象外,还发现离子束在通 道内运行过程中,离子沿径向密度分布发生了变化. 通过延迟反馈控制,不仅可以消除束晕 ,而且只要控制参数适当,也可以使束中心部分呈均匀分布状态. 关键词: 强流离子束 束晕 填充因子 离子密度分布  相似文献   
78.
研究了Yb3 掺杂铝氟磷酸盐 (AFP)玻璃的吸收光谱、荧光光谱 ,测量了Yb3 离子的荧光有效线宽 (Δλeff>5 5nm)以及2 F5 2 能级的荧光寿命 (τmax=2ms)及随掺杂浓度的变化 .应用倒易法计算了Yb3 的发射截面 ,其发射截面可达 0 6 6 82 3pm2 ,且激光增益系数τfσemi达 1 2 89ms.pm2 .评估了Yb3 在AFP玻璃中的激光性能 ,发现其具有较理想的激发态最小粒子数 (0 15 )、饱和抽运强度 (8 3kW cm2 )和最小抽运强度 (1 2 4 5kW cm2 )值及良好的热稳定性 .研究结果表明掺Yb3 氟磷酸盐玻璃是实现高功率超短可调谐激光器的理想增益介质 .  相似文献   
79.
X波段六腔渡越管振荡器的高频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从麦克斯韦方程出发,采用时域有限差分法(FDTD)和离散傅里叶变换(DFFT)相结合的方法,通过数值计算得出了六腔开放式谐振腔中前四个谐振频率和场分布,计算出的谐振频率与实验测量结果基本相同。比较了开放腔和封闭腔谐振频率,验证了TEM波吸收边界条件,并在实际编程计算中得以应用。计算结果为六腔渡越管振荡器的机理研究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80.
 对氧碘化学激光器的单重态氧发生器(SOG)进行了改进,采用横向射流方式,并对该横向射流式单重态氧发生器的性能进行了检测。实验中过氧化氢碱溶液温度控制在-16℃左右,氯气流量为530mmol/s,He与氯气的流量比为3;采用PS法测量单重态氧分子的产率,吸收法测量氯气的利用率和相对水含量。得出如下结论:在不使用冷阱和分离器的情况下,最高单重态氧分子产率达到58%, 氯气利用率在80%以上,相对水含量小于等于0.5;气体达到最大流量时,发生器仍然能稳定地工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