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314篇 |
免费 | 125篇 |
国内免费 | 122篇 |
专业分类
化学 | 202篇 |
晶体学 | 7篇 |
力学 | 19篇 |
综合类 | 9篇 |
数学 | 68篇 |
物理学 | 256篇 |
出版年
2023年 | 2篇 |
2022年 | 11篇 |
2021年 | 7篇 |
2020年 | 11篇 |
2019年 | 15篇 |
2018年 | 7篇 |
2017年 | 11篇 |
2016年 | 4篇 |
2015年 | 6篇 |
2014年 | 11篇 |
2013年 | 16篇 |
2012年 | 17篇 |
2011年 | 21篇 |
2010年 | 26篇 |
2009年 | 36篇 |
2008年 | 29篇 |
2007年 | 27篇 |
2006年 | 23篇 |
2005年 | 36篇 |
2004年 | 26篇 |
2003年 | 10篇 |
2002年 | 15篇 |
2001年 | 20篇 |
2000年 | 36篇 |
1999年 | 12篇 |
1998年 | 14篇 |
1997年 | 16篇 |
1996年 | 11篇 |
1995年 | 8篇 |
1994年 | 8篇 |
1993年 | 6篇 |
1992年 | 8篇 |
1991年 | 9篇 |
1990年 | 2篇 |
1989年 | 6篇 |
1988年 | 8篇 |
1987年 | 6篇 |
1986年 | 1篇 |
1985年 | 3篇 |
1984年 | 5篇 |
1983年 | 5篇 |
1982年 | 1篇 |
1981年 | 2篇 |
1980年 | 4篇 |
1978年 | 1篇 |
1969年 | 1篇 |
1959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56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42.
43.
万寿菊不同部位挥发性化学成分比较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分析不同部位万寿菊挥发性化学成分,为万寿菊的开发利用提供实验依据.采用同时蒸馏.萃取法(SDE)提取不同部位万寿菊挥发油,气相色谱法分离,质谱法鉴定结构.结果表明万寿菊花、叶、茎挥发油的含量分别为3.7%、3.5%和2.9%.在花、叶和茎挥发油中分别鉴定出40、33和35种化学成分.万寿菊不同部位挥发油的含量及其化学成分存在一定的差异,其中万寿菊花挥发油的含量最高,万寿菊花、叶、茎挥发油中柠檬烯、3,7-二甲基-1,6-辛二烯.3-醇、1-环己基-2.甲基-丙烯-2-酮和3-甲基-6-(1-甲乙基)-2-环己烯-1-酮含量较高. 相似文献
44.
3-杂环硫亚甲基头孢菌素衍生物的半合成及抗菌活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通过取代噁二唑硫酮、噻二唑硫酮及三唑硫酮分别和头孢菌素母体7-ACA反应,制得14种7-氨基-3-杂环硫亚甲基头孢菌素新母体2a-2n,用1-芳基-5-甲基-1H-1,2,3-三唑-4-甲酰氯与头孢菌素新母体缩合,制得2种新的7β-(1-芳基-5-甲基-1H-1,2,3-三唑-4-甲酰胺基)-3-(2-取代1,3,4-bI二唑-5-硫亚甲基)头孢菌素4c,4d.新化合物结构经元素分析、IR、1HNMR及FAB-MS确认.初步体外抗菌结果表明,新母体化合物2对革兰氏阳性菌有抑制活性且在相同浓度下比7-ACA强20倍,而头孢菌素4c,4d对革兰氏阳性和阴性菌都有显著抑制活性. 相似文献
45.
46.
建立了索氏提取-硅胶柱和凝胶柱净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测定植物叶片中多环芳烃的分析方法。叶片中的多环芳烃经二氯甲烷-正己烷(体积比1∶1)索氏提取,提取液采用硅胶柱和凝胶柱两步净化(手填硅胶柱和GPC柱)后,进行GC-MS测定,根据保留时间和特征离子进行定性,内标法定量。方法检出限为0.025 1~5.80 ng/g,加标回收率为82.2%~130%,相对标准偏差不大于11%。该方法能有效去除植物叶片中的色素与油脂,适用于植物叶片中多组分多环芳烃的痕量分析,为测定植物组织内多环芳烃的含量提供了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47.
Cytologic and embryologic studies on the reproductive pattern of male sterility line C1001 in rice (Oryza saliva L.) indicated that several types of apomixis were discovered in partial strains of male sterility line C1001 in rice. Under a fully separate condition, two possible apomixis embryogenesis ways in the ovules were observed: One way was that the embryo was initiated from the somatic cells of the ovules, and then pushed against the embryo sac to develop into a mature embryo. The other way was that the embryo was from the unfertilized egg cell or one of synergids, and then developed into a mature embryo in the form of haploid parthenogenesis without forming endosperm. Besides, the antipodal cells migrated in the embryo sac, and their cytoplasm became thin and vacuolated while mitosis was taking place, giving rise to a multicellular structure or a group of large cells each containing several nuclei. This paper also discusses the significance and patterns of apomixis in rice C1001. 相似文献
48.
作为重要的杂环化合物,合成新的2-噁唑啉衍生物以及发展其新的合成方法具有重要意义,为此以α-氰基肉桂酸乙酯衍生物为底物,以N-溴苯甲酰胺为反应试剂,在无水碳酸钠(相对于底物3为110%摩尔分数)促进下,在丙酮溶剂中,室温下,建立了合成相应2-噁唑啉衍生物的新方法,共合成了11个新化合物,其结构由核磁共振波谱仪(~1H NMR,~(13)C NMR)和高分辨质谱(HRMS)确认。结果显示,各种α-氰基肉桂酸乙酯衍生物(3a~3k)可被顺利的转化成相应的2-噁唑啉衍生物(5a~5k)。在室温下,丙酮作溶剂,以Na_2CO_3为促进剂时,相应产物的最高收率可达90%。不仅α-氰基肉桂酸乙酯衍生物(3)可被用作该反应的底物,而且α-乙氧甲酰基肉桂酸乙酯(6)也适用于该反应。实验结果还证明,除了N-溴代苯甲酰胺外,N-溴代对硝基苯甲酰胺(8)及N-溴代乙酰胺(9)也适用该反应,证明该方法具有广泛的适应性。根据实验结果,提出了可能的反应机理,该机理支持了形成2-噁唑啉衍生物的区域选择性。 相似文献
49.
采用机械球磨法成功制备Ag_3PO_4/MoS_2纳米片复合催化剂。运用X射线衍射仪(XRD)、透射电子显微镜(TEM)、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紫外可见漫反射光谱(UV-Vis)和荧光发射光谱(PL)对复合催化剂的结构和形貌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Ag_3PO_4纳米粒子均匀地附着在MoS_2纳米片层结构上,两者形成紧密结合。以亚甲基蓝为模拟污染物,研究复合催化剂在可见光照射下的光催化特性;通过循环实验考察复合催化剂的稳定性。结果显示,含有1%的MoS_2纳米片与Ag_3PO_4形成的复合催化剂在30 min内对亚甲基蓝的降解率为95%,其降解动力学常数是纯相Ag_3PO_4的2倍。经过5次循环实验后复合催化剂对于亚甲基蓝的降解率为84%,而纯Ag_3PO_4对于亚甲基蓝的降解率仅为35%。Ag_3PO_4/MoS_2纳米片复合催化剂具有优良的光催化活性和高稳定性,主要归因于二硫化钼纳米片与磷酸银形成异质结,磷酸银激发的电子和二硫化钼纳米片产生的空穴直接复合,从而促使光生电子从磷酸银晶体表面快速分离,减轻了磷酸银的光电子腐蚀,同时也提高了复合物的光催化活性。 相似文献
50.
利用连续流动微反研究了Rh+Co/Al2O3催化剂的CO加氢反应, 结果表明反应在220℃以上发生, 反应活性随着温度的升高和H2/CO值的增加而增加。利用TP-IR动态方法研究了Rh+Co/Al2O3上CO和H2共吸附及其动态行为。结果表明在Rh+Co/Al2O3的孪生及线式中心上, CO和H2室温共吸附时即有部分孪生及线式CO转化为相应的羰基氢化物, 随着温度的升高, 剩余的孪生和线式CO继续向相应的羰基氢化物转化。而羰基氢化物则向多羰基氢化物转化。在到达反应温度之前, 催化剂表面只存在羰基氢化物及相应的多氢羰基氢化物。在反应温度则导致产物CH4生成。与CO加氢反应和CO歧化的吸附态研究结果相关联, 作者认为Rh+Co/Al2O3上CO加氢生成CH4是经由羰基氢化物-多氢羰基氢化物途径。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