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727篇 |
免费 | 390篇 |
国内免费 | 498篇 |
专业分类
化学 | 1351篇 |
晶体学 | 51篇 |
力学 | 102篇 |
综合类 | 47篇 |
数学 | 214篇 |
物理学 | 850篇 |
出版年
2024年 | 8篇 |
2023年 | 57篇 |
2022年 | 90篇 |
2021年 | 76篇 |
2020年 | 85篇 |
2019年 | 98篇 |
2018年 | 78篇 |
2017年 | 97篇 |
2016年 | 90篇 |
2015年 | 122篇 |
2014年 | 128篇 |
2013年 | 152篇 |
2012年 | 181篇 |
2011年 | 162篇 |
2010年 | 125篇 |
2009年 | 121篇 |
2008年 | 124篇 |
2007年 | 109篇 |
2006年 | 104篇 |
2005年 | 91篇 |
2004年 | 90篇 |
2003年 | 58篇 |
2002年 | 68篇 |
2001年 | 45篇 |
2000年 | 65篇 |
1999年 | 24篇 |
1998年 | 15篇 |
1997年 | 15篇 |
1996年 | 25篇 |
1995年 | 17篇 |
1994年 | 9篇 |
1993年 | 12篇 |
1992年 | 12篇 |
1991年 | 4篇 |
1990年 | 9篇 |
1989年 | 9篇 |
1988年 | 6篇 |
1987年 | 7篇 |
1986年 | 7篇 |
1985年 | 2篇 |
1984年 | 6篇 |
1983年 | 2篇 |
1982年 | 2篇 |
1981年 | 2篇 |
1980年 | 3篇 |
1974年 | 1篇 |
1973年 | 1篇 |
1957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26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0 毫秒
41.
本文对统计中的杨-Baxter方程的Zn对称解进行了仔细的分析,自然地得到了相应的量子代数的结构常数,并对这个解给出了一个直接的证明。
关键词: 相似文献
42.
近红外光谱预测汽油辛烷值和辛烷值仪的研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文报道了用近红外光谱预测汽油马达法辛烷值,研究法辛烷值和抗爆指数的方法。用多重线性回归和偏最小二乘法回归建立辛烷值的预测模型。基于此模型,首次研制成功光学多道近红外辛烷值仪。 相似文献
43.
本文通过传统的固相反应法制备了R型六角铁氧体BaFe4-xTi2+xO11 (x= 0, 0.25, 0.5, 0.75, 1), 并且对它的原子价态以及磁性行为进行了研究. X 射线光电子能谱(XPS)结果显示了随着掺杂含量的增加, 体系中Fe3+离子逐渐减少而Fe2+离子逐渐增加. 由于具有非对称结构的阻挫晶格中存在各种关联作用的竞争, 使得BaFe4-xTi2+xO11体系表现出了复杂的磁有序行为, 在T1~250 K和T2~83 K两处存在磁转变. 对这一系列掺杂样品, 在相变温度T1之上表现顺磁行为, 而在相变温度T2前后的磁化强度都表现出低场下随磁场的增加快速增加, 高场下则线性变化且在5×104 Oe时还未达到饱和的行为, 表明这一系列掺杂样品是典型的倾斜反铁磁态(canted antiferromagnetic) 或者亚铁磁态. 相似文献
44.
研究了Ag的厚度、退火时间、沉积温度对于Ni/Ag/Ti/Au电极的反射率及与p-GaN欧姆接触性能的影响. 利用分光光度计测量反射率, 采用圆形传输线模型计算比接触电阻率. 结果表明: 随着Ag厚度的增加, Ni/Ag/Ti/Au电极的反射率逐渐增大; 在氧气氛围中, 随着退火时间从1 min增至10 min, 300 ℃退火时, 比接触电阻率持续下降, 而对于400-600 ℃退火, 比接触电阻率先减小后增大; 在300和400 ℃氧气中进行1-10 min 的退火后, Ni/Ag/Ti/Au的反射率变化较小, 退火温度高于400 ℃时, 随着退火时间的增加, 反射率急剧下降; 在400 ℃氧气中3 min退火后, 比接触电阻率可以达到3.6×10-3 Ω·cm2. 此外, 适当提高沉积温度可以增加Ni/Ag/Ti/Au的反射率并降低比接触电阻率, 沉积温度为120 ℃条件下的Ni/Ag/Ti/Au电极在450 nm处反射率达到90.1%, 比接触电阻率为6.4×10-3 Ω·cm2. 综合考虑电学和光学性能, 在沉积温度为120 ℃下蒸镀Ni/Ag/Ti/Au (1/200/100/100 nm)并在400 ℃氧气中进行3 min退火可以得到较优化的电极. 利用此电极制作的垂直结构发光二极管在350 mA电流下的工作电压为2.95 V, 输出光功率为387.1 mW, 电光转换效率达到37.5%. 相似文献
45.
制备了Mn掺杂Zn-In-S量子点并研究了Zn/In的量比和反应温度对其发光性质的影响。在Mn掺杂的Zn-In-S量子点的发光谱中观测到一个600 nm发光带。通过改变Zn/In的量比,掺杂量子点的吸收带隙可从3.76 e V(330 nm)调谐到2.82 e V(440 nm),但600 nm发光峰的波长只有略微移动。这些掺杂量子点的最长荧光寿命为2.14 ms。当反应温度从200℃增加到230℃时,掺杂量子点的发光强度增加并达到最大值;而继续升高温度至260℃时,发光强度迅速减弱。此外,测量了Mn掺杂Zn-In-S量子点的变温发光光谱。发现随着温度的升高,发光峰位发生蓝移,发光强度明显下降。分析认为,Mn掺杂Zn-In-S量子点的600 nm发光来自于Mn2+离子的4T1和6A1之间的辐射复合。 相似文献
46.
47.
48.
49.
50.
联苯烯单层由碳原子的四元、六元和八元环组成,具有与石墨烯相似的单原子层结构.2021年5月,Science首次报道了该材料的实验合成,引起了科研工作者的极大关注.基于第一性原理的密度泛函方法,研究了铁原子在联苯烯单层的吸附构型并分析了其电子结构.结构优化、吸附能和分子动力学的计算表明,联苯烯单层的四元环空位是铁原子最稳定的吸附位点,吸附能可达1.56 eV.电子态密度计算表明铁3d电子与碳的2p电子有较强的轨道杂化,同时电荷转移计算显示铁原子向近邻碳原子转移的电荷约为0.73个电子,说明联苯烯单层与吸附的铁原子之间形成了稳定的化学键.另外,铁原子吸附于联苯烯单层后体系显磁性,铁原子上局域磁矩大小约为1.81μB,方向指向面外.因此,本文确认了联苯烯单层是比石墨烯更好的铁原子吸附载体且体系有磁性,这为研究吸附材料的电磁、输运、催化等特性提供了新的平台.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