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49篇
  免费   455篇
  国内免费   686篇
化学   1290篇
晶体学   121篇
力学   123篇
综合类   30篇
数学   230篇
物理学   1096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3篇
  2022年   70篇
  2021年   50篇
  2020年   46篇
  2019年   55篇
  2018年   50篇
  2017年   89篇
  2016年   65篇
  2015年   100篇
  2014年   103篇
  2013年   165篇
  2012年   155篇
  2011年   185篇
  2010年   205篇
  2009年   186篇
  2008年   187篇
  2007年   178篇
  2006年   157篇
  2005年   139篇
  2004年   96篇
  2003年   76篇
  2002年   69篇
  2001年   88篇
  2000年   86篇
  1999年   53篇
  1998年   34篇
  1997年   27篇
  1996年   15篇
  1995年   24篇
  1994年   15篇
  1993年   15篇
  1992年   11篇
  1991年   13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10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6篇
  1983年   5篇
  1982年   7篇
  1981年   6篇
  1980年   5篇
  1978年   2篇
  1974年   1篇
  1965年   1篇
  1961年   1篇
  195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9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91.
微纳结构超疏水表面的湍流减阻机理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超疏水表面的优异性质使其在现代生活和工业生产中具有十分广泛的潜在应用价值. 本文采用了碳纳米管缠绕技术和聚氟硅氧烷疏水化处理方法制备了具有二级微纳米结构的超疏水表面. 测量了由该超疏水表面构建的槽道中的流动压降,将其与普通表面构建的槽道内的流动压降进行比较,发现在层流情况下,流动阻力减小最多达到了22.8%. 在湍流的情况下,超疏水表面的减阻比例约为53.3%,减阻效果比层流更加明显.利用PIV (particle image velocimetry) 技术测量了具有超疏水表面的槽道内的速度场,通过超疏水表面速度滑移和湍动脉动场信息,分析了湍流减阻效果比层流更加明显的物理机制.  相似文献   
992.
采用中频磁控溅射技术,以W、Al复合靶(面积比为1:1)为靶材,在氩气和甲烷混合气体中于n(100)型单晶硅表面沉积了一系列Al、W共掺杂含氢非晶碳[a-C:H(Al,W)]薄膜.分析了不同甲烷流量对薄膜成分、结构和表面形貌的影响,并表征了薄膜的力学性能和摩擦磨损行为.结果表明:随着甲烷流量的增加,薄膜中C含量呈上升趋势,而W和Al含量均呈现递减趋势,过高流量的CH4会导致金属靶材中毒.薄膜中的sp2C和sp3C含量受W、Al以及H注入效应的共同影响.所制备的薄膜表面均较为平滑,表面粗糙度(RMS)在0.39 ~0.48 nm范围内.薄膜的纳米硬度(H)在9.98~11.37 GPa之间,弹性模量(E)介于71~93.36 GPa之间,弹性恢复系数均在70 %以上.当薄膜中W和Al的原子百分含量分别为3.74 %和2.37 %时,H/E值和H3/E2值分别为0.141和0.198,且此时薄膜在大气环境下表现出较好的减摩抗磨性能.薄膜具有适度的sp3C/sp2C比值、优异的弹性形变性能、摩擦过程中对偶球表面形成连续而致密的转移层等因素是薄膜具有良好摩擦学性能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993.
转基因的食品安全问题一直是科学家和公众关注的焦点,其微量元素的生物可给性研究可为转基因食品的安全评价提供参考。以“胃肠仿生消化、肠道微生物代谢、脂质体仿生物膜亲合吸附”构建胃肠功能模型,用于大豆(转基因大豆和普通大豆)的样品前处理,以脂质体亲合态、水溶态界定消化食糜中镍化合物的形态, 以人体可吸收部分的脂质体亲合态评价大豆中镍的生物可给性。经胃肠消化和微生物代谢,大豆食糜中镍配合物以水溶态为主;胃肠消化、肠道微生物代谢均对镍配合物的生物可给性起促进作用;转基因大豆和普通大豆中镍的生物可给性分别为4.1%和3.3%,即大豆转基因后镍生物可给性提高24%;但转基因大豆中脂质体结合态镍含量122.3 ng·g-1,仅为普通大豆的36%。  相似文献   
994.
紫外-可见光(200~500 nm)成像光谱仪是空间遥感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基于机载紫外-可见成像光谱仪的特殊性和实际应用要求,提出了一种采用面阵CCD的摆扫式成像光谱仪,这样既克服了传统线阵CCD摆扫式成像光谱仪空间分辨率低的缺点,同时又弥补了推扫式成像光谱仪视场范围有限的缺点,能够满足大视场、宽谱段、高分辨率成像光谱仪的应用要求;此外,考虑400~500 nm波段中200~250 nm波段二级光谱的影响和<290 nm的短波区和>310 nm的长波区两个波段相差3个数量级的辐射波动,采用了分波段、分系统的方式独立进行消杂光光谱成像。在系统结构设计方面,本着高性能、低成本的设计理念,选用了两镜同心系统作为望远系统,Czerny-Turner平面光栅结构作为成像光谱仪系统的光学设计方案;设计了一种不使用任何辅助光学元件,全部采用球面镜结构的成像光谱仪。整个系统结构简单、紧凑,性能优良, 可行性好。全谱段、全视场调制传递函数值在0.6以上。  相似文献   
995.
High spin states in 107Ag are studied via the 100Mo(11B, 4n)107Ag reaction at an incident beam energy of 60 MeV. Prompt γ-γ coincidence and DCO ratios are measured by the detector arrays in CIAE. The level scheme has been updated and a new negative band belonging to 107Ag is identified. The new negative side band has been constructed and its configuration is tentatively assigned to πg9/2 νh11/2(g7/2/d5/2).  相似文献   
996.
以寡聚二乙撑三胺-N,N′-二(乙酰苯胺)-N,N′,N″-三乙酸([H3L]n)为配体, 与GdCl3在二甲基甲酰胺-水混合溶剂中组装得到了寡聚金属螯合物. 采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元素分析、核磁共振氢谱(1H NMR)和热重及差热分析(TG-DTA)确定了寡聚金属螯合物的组成单元为[GdL(H2O)]·4H2O, 即寡聚配体的每个链节与1个金属离子配位. 采用反转恢复法测试了寡聚金属螯合物和小分子配合物Gd-DTPA(DTPA为二乙撑三胺五乙酸)的纵向弛豫时间T1, 该寡聚金属螯合物体外弛豫率为8.526 mmol·L-1·s-1, 与配合物Gd-DTPA的弛豫率(4.370 mmol·L-1·s-1) 相比, 弛豫性能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997.
用八甲基环四硅氧烷(D4)对聚苯胺(PANI)进行表面修饰, 通过对产物的循环伏安(CV)、 极化曲线(Tafel)以及接枝率的表征分析, 考察了反应温度、 反应时间、 单体用量和pH值对产物的接枝效果、 分散性和腐蚀电位的影响. 同时, 通过循环伏安(CV)、 紫外-可见光谱(UV-Vis)、 红外光谱(FTIR)、 X射线衍射分析(XRD)和热重分析(TGA), 对PANI表面修饰前后的结构和性能进行了比较. 结果表明, 通过D4对PANI颗粒表面进行修饰, PANI的分散性、 分散稳定性和和防腐能力得到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998.
利用Langmuir-Blodgett(LB) 技术在单晶硅表面转移岛状硬脂酸单层膜图案, 通过各向异性的湿法刻蚀构筑倒锥形表面微结构. 倒锥形结构的深度及表面抗反射性能主要与刻蚀的时间有关. 这种方法结合了自组装面积大和湿法刻蚀成本低的优点, 是一种廉价、高效的制备大面积抗反射微结构的方法, 在降低光学器件和太阳能电池的成本方面具有潜在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99.
合成了新型催化剂8-苯胺-1-萘磺酸钛配合物, 并应用于乙烯与降冰片烯的共聚合反应中. 分别考察了助催化剂种类[甲基铝氧烷(MAO)和三乙基铝(TEA)]、 降冰片烯浓度、 Al/Ti摩尔比、 聚合温度和聚合压力对催化活性与共聚性能的影响. 通过核磁共振、示差扫描量热和凝胶渗透色谱等对所制备的共聚物进行了表征. 结果表明, 在相同条件下, 以MAO为助催化剂时, 共聚催化活性更高, 催化剂为单活性中心, 可得到分子量分布较窄(PDI≈3)的共聚产物, 其共聚反应机理为加成聚合. 另外, 随着降冰片烯浓度的升高, 共聚物中降冰片烯单元的摩尔比呈线性上升趋势, 所得共聚物的熔点随之降低.  相似文献   
1000.
Chitosan/cyclodextrin/trisodium citrate(CS/CD/TSC) nanoparticles with ibuprofen(IBU) loaded were prepared via the ionic cross-linking method, with trisodium citrate selected as the cross-linking agent. The drug-loading capacity, particle size, zeta potential and surface morphology of the obtained nanoparticles were investigated. The results show a good drug-loading capacity. The prepared nanoparticles were spherical in shape with an average size of 293.7 nm and a zeta potential of +30.72 mV. The in vitro release studies show that the controlled release of IBU from the nanoparticles was followed. The drug release from CS/β-CD/TSC nanoparticles followed non-Fickian or anomalous diffus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