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608篇
  免费   962篇
  国内免费   1650篇
化学   3251篇
晶体学   318篇
力学   367篇
综合类   220篇
数学   704篇
物理学   2360篇
  2024年   13篇
  2023年   47篇
  2022年   138篇
  2021年   153篇
  2020年   122篇
  2019年   119篇
  2018年   124篇
  2017年   186篇
  2016年   144篇
  2015年   240篇
  2014年   269篇
  2013年   399篇
  2012年   358篇
  2011年   423篇
  2010年   452篇
  2009年   421篇
  2008年   463篇
  2007年   493篇
  2006年   397篇
  2005年   356篇
  2004年   299篇
  2003年   212篇
  2002年   219篇
  2001年   205篇
  2000年   263篇
  1999年   141篇
  1998年   72篇
  1997年   60篇
  1996年   52篇
  1995年   33篇
  1994年   46篇
  1993年   56篇
  1992年   41篇
  1991年   27篇
  1990年   25篇
  1989年   21篇
  1988年   19篇
  1987年   21篇
  1986年   13篇
  1985年   12篇
  1984年   17篇
  1983年   11篇
  1982年   8篇
  1981年   10篇
  1980年   4篇
  1979年   2篇
  1978年   2篇
  1974年   2篇
  1971年   2篇
  196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2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在方酸内鎓盐中,四碳环的电荷分离使其氧原子带部分负电荷,成为潜在的良好配位基。 据此,作者于前文中合成了以双苯氨基方酸内鎓盐为骨架、苯环的2—位对称引入多甘醇醚氧 链的多齿配体,并以它们为萃取剂或电活性物质成功地实现了水相中UO_2~(2 )的萃取及碱水中NH_3 的测定。如果配基链由苯环的2—位移至N上,整个配体分子的几何及电子结构将发生改变, 四碳环上的氧与侧链的匹配情况也将不同。此外,苯环上的取代基将可能通过共轭体系直接影响 四碳环上氧的电荷状态及配位能力。因此,本文合成并研究了一类新的1,3—双(N—取代苯氨基) 方酸内鎓盐型多齿配体2(a~h)(见下式)。  相似文献   
62.
从共聚单体的竞聚率、油相水相分布系数出发,通过动力学模拟计算了丙烯酸丁酯与醋酸乙烯酯乳液共聚物的链结构,并用Johnson公式对其玻璃化转变温度(T_g)进行了理论计算,给出了共聚物T_g及其对应聚合物的重量分布图。发现半连续共聚物有1个T_g,其值随共聚物组成而变化;但一步法共聚物有两个T_g:低温区T_g代表富丙烯酸丁酯共聚物,高温区T_g则代表PVA均聚物。计算结果与实验十分吻合。  相似文献   
63.
The imidazole covalently coordinated sandwich-type heteropolymngstates Na9[ {Na(H=O2}3{M(C3H4N2)}3( Sb W9O33)2]·xH=O(M=Ni^Ⅱ, Co^Ⅱ, Zn^Ⅱ, Mn^Ⅱ) were obtained by the reaction of Na2WO4·2H2O, SbCl3·6H2O, NiCl2·6H2O [MnSO4·H2O, Co(NO3)2·6H2O, ZnSO4·7H2O] and imidazole at pH≈7.5. The structure of Na9[{Na(H2O)2}3{Ni(C3H4N2)}3(SbW9O33)2]·32H2O was determined by single crystal X-ray diffraction. Polyanion [{Na(H2O)2}3{Ni(C3H4N2)}3(SbW9O33)2}3]^9- has approximate C3v symmetry, imidazole coordinated six-nuclear duster [{Na(H2O)2}3{Ni(C3H4N2)}3]^9+ is encapsulated between two (α-SbW9O33)^9-, the three rings of imidazole in the polyanion are perpendicular to the horizontal plane formed by six metals (Na-Ni-Na-Ni-Na-Ni) in the central belt, and x-stacking interactions exist between imidazoles of neighboring polyanions with dihedral angel of 60%. The compounds were also characterized by IR, UV-Vis spectra, TG and DSC, and the thermal decomposition mechanism of the four compounds was suggested by TG curves.  相似文献   
64.
溶胶-凝胶法制备还原态K-Co-Mo催化剂的合成醇性能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应用溶胶-凝胶法制备了还原态K-Co-Mo催化剂, 比较了不同的组分和不同的反应条件对合成醇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适量钾和钴助剂的添加能显著提高催化剂合成醇的性能,尤其是提高了C2+醇的选择性。此外,反应温度、压力以及空速对合成醇影响明显,升高温度可以提高催化反应中低碳醇的收率,但选择性下降;增加压力和空速可以提高低碳醇的收率和选择性,对合成低碳醇有利。在230 ℃,6.0 MPa,14 400 h-1条件下,催化剂合成低碳醇的收率为375.4 g/kg·h,选择性为70.2%,C1OH/C2+OH为0.48。  相似文献   
65.
在低钯含量活性非均布Pd/Al2O3催化剂上,实现了富氧条件下,氢部分选择性催化还原NO过程,低温、富氧条件下NO的转化率高达80%-100%。NO直接分解实验表明,600℃,NO分解转化率在无氧时为17.3%,有0.5%氧存在时接近于0。氢非选择性还原NO条件下,100℃以下,NO转化率为100%。根据实验结果及文献,推测了氢部分选择性还原NO过程中可能存在的反应,不同的反应温度下,NO脱除反应有所不同。在115℃以下,NO还原产物为NH3;115℃-155℃,NO还原产物为NH3、N2O和N2;155℃以上,NO还原产物中无NH3存在。NO还原反应与氢氧反应是平行的竞争反应。  相似文献   
66.
首次报道在短链脂肪醇/水溶剂中十二烷基硫酸钠和辛基三甲基溴化铵混合体系由沉淀转化为囊泡,并出现表面活性剂双水相的新现象,以期探索正负离子表面活性剂混合体系研究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67.
钙钛矿型稀土复合氧化物催化剂上一氧化碳的选择氧化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考察了在钙钛矿型稀土复合氧化物催化剂上,氢气中一氧化碳选择氧化的催化性能,发现该催化剂具有优良的催化活性和选择性。LaMnO3中的锰被铜部分取代后可以提高其催化活性,当其中的镧再被锶或钡部分取代后所得的催化剂的催化活性进一步提高。其中以La0.8Sr0.2Mn0.5Cu0.5O3的催化活性为最佳,在该催化剂上,在40 000 mL·g-1·h-1下,155 ℃时CO可被完全转化为CO2,此时的选择性达54%,与铂催化剂的性能相近。反应气中加入CO2时,CO转化率下降,但选择性有所提高;加入水蒸气则使CO的转化率和反应选择性均下降。  相似文献   
68.
通过差示扫描量热仪(DSC)研究了乙烯-辛烯共聚物/淀粉共混体系的非等温结晶动力学,用Jeziorny和Ozawa方程描述了结晶动力学过程.共混物的结晶温度和结晶焓强烈依赖于淀粉含量和冷却速率.结果表明,随着冷却速率的增加,每个试样的结晶放热曲线均变宽,并向低温区移动.当温度一定高时,所有试样均具有较快的结晶速率. Jeniorzy方程可以较好地描述POE/淀粉共混物的非等温结晶模式,而Ozawa方程对于POE/淀粉共混体系不太适合.  相似文献   
69.
讨论了微波辐照下 ,以丙酮 水为分散介质 ,利用阳离子型自由基引发剂偶氮二异丁基脒盐酸盐(AIBA)引发苯乙烯 (St)和甲基丙烯酸甲酯 (MMA)共聚 ,合成出表面带正电荷的P(St MMA)共聚物纳米粒子 ,考察了丙酮用量、单体和引发剂浓度对纳米粒子粒径、粒径分布和乳液稳定性的影响 .结果表明 ,丙酮 水的体积比由 0增加到 1 2 6∶1时 ,粒子的平均水化半径从 12 2 2 1nm降低到 2 4 6 8nm ,粒径分布变宽 ,乳液抗电解质稳定性逐渐增强 ;增加引发剂和共聚单体MMA的浓度 ,粒子的水化半径逐渐减小 ,粒径分散系数增大 .  相似文献   
70.
Two New C—21 Steroidal Glycosides from Cynanchum aurichulatum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Two new C-21 steroidal glycosides, cynanauriculoside I and cynanauriculoside Ⅱ, were isolated from the roots of Cynanchum aurichulatum. Their structures were established using spectroscopic methods including one and two-dimensional NMR.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