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913篇
  免费   1025篇
  国内免费   1710篇
化学   3428篇
晶体学   238篇
力学   323篇
综合类   175篇
数学   777篇
物理学   2707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38篇
  2022年   182篇
  2021年   147篇
  2020年   148篇
  2019年   160篇
  2018年   159篇
  2017年   236篇
  2016年   157篇
  2015年   236篇
  2014年   285篇
  2013年   428篇
  2012年   390篇
  2011年   406篇
  2010年   453篇
  2009年   449篇
  2008年   524篇
  2007年   455篇
  2006年   462篇
  2005年   373篇
  2004年   307篇
  2003年   208篇
  2002年   207篇
  2001年   207篇
  2000年   207篇
  1999年   104篇
  1998年   55篇
  1997年   54篇
  1996年   39篇
  1995年   43篇
  1994年   53篇
  1993年   48篇
  1992年   68篇
  1991年   51篇
  1990年   43篇
  1989年   51篇
  1988年   33篇
  1987年   32篇
  1986年   22篇
  1985年   12篇
  1984年   15篇
  1983年   13篇
  1982年   14篇
  1981年   19篇
  1980年   15篇
  1979年   10篇
  1978年   9篇
  1977年   4篇
  1965年   6篇
  196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64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Na-丙氨酸二肽络合离子结构的密度泛函理论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乔龙光  樊建芬  杨春红 《化学学报》2007,65(17):1751-1756
运用密度泛函理论B3LYP方法在6-311++G**基组水平下研究了Na与丙氨酸二肽(AD)分子结合形成的6种Na-AD 络合离子, 其中包括2种双齿结构和4种单齿结构. 考察了6种Na-AD络合离子的相对稳定性, 分析了丙氨酸二肽分子与Na作用过程中分子骨架Ramachandran角fΨ以及分子内氢键的变化.  相似文献   
62.
磁性固体超强酸SO42-/ZrO2-Al2O3-Fe3O4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化学共沉淀法将磁性基质与固体酸组装制备磁性纳米固体超强酸催化剂,利用XRD、Raman、TG-DSC、M?ssbauer、TEM、HRTEM等手段对样品性质进行表征。结果表明:磁性基质的引入赋予固体超强酸以超顺磁性;Fe3O4、Al2O3粒子弥散在ZrO2基质中,烧结过程中阻碍了扩散传质的进行以及晶界移动,抑制了ZrO2晶体生长,稳定了四方晶相(T-ZrO2);样品粒径分布集中,平均约为32 nm;HRTEM显示T-ZrO2晶体生长取向于(101)方向,晶面间距d(101)=0.29 nm;Hammett指示剂法测得经600 ℃焙烧后产物的酸强度Ho<-13.8,酸强度大于浓硫酸(Ho=-11.93)。以柠檬酸三丁酯的合成作为磁性固体超强酸SO42-/ZrO2-Al2O3-Fe3O4催化剂的探针反应,结果表明外磁场的引入提高了柠檬酸的转化率。  相似文献   
63.
合成了两种含氰基联苯液晶基团的新型聚对亚苯基亚乙炔基(PPE)类交替共聚物,并对其进行了结构表征和性能研究.示差扫描量热仪(DSC)和偏光显微镜(POM)的结果证明了在液晶单元含量较大时聚合物才会出现明显的液晶形态.荧光光谱表明,在降温前后液晶聚合物的发光光谱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同时,对聚合物进行能量转移研究发现随着溶液浓度的增加,Frster能量转移更加完全;另外,利用原子力显微镜(AFM)对聚合物降温前后的形态变化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液晶性质可以导致聚合物形态的变化进而带来发光光谱的改变,为今后制备液晶可控型发光聚合物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4.
65.
本实验通过2-(1-芳甲酰基亚甲基)苯并噻唑啉和芳基重氮盐反应, 高产率地制得一系列2-[1-芳酰基-1-(芳基偶氮)亚甲基]苯并噻唑啉。  相似文献   
66.
羧甲基壳聚糖/明胶共混膜的结构表征与吸湿保湿性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壳聚糖通过羧甲基化得到水溶性N,O-羧甲基壳聚糖,并将其配制成4Wt%水溶液,与4Wt%明胶水溶液共混,成功制得了羧甲基壳聚糖/明胶共混膜。采用红外光谱、x射线衍射、扫描电镜对共混膜进行结构表征,结果表明,共混膜中羧甲基壳聚糖和明胶分子间存在着较强的相互作用及良好的相容性。通过共混膜的力学性能测试,发现当羧甲基壳聚糖含量为20%时,共混膜的抗张强度达到最大值(75MPa),分别比单独的羧甲基壳聚糖(45MPa)和明胶(43MPa)提高了66.7%和74%。经过吸湿和保湿性能测试,发现当羧甲基壳聚糖含量为80%时,吸湿率和保湿率分别为33.4%和69.2%,比单独的明胶膜分别提高了1.8倍和2.1倍。  相似文献   
67.
The storage behavior and the first delithiation of LiCoO2 electrode in 1 mol/L LiPF6-EC:DMC:DEC elec- trolyte were investigated by electrochemical impedance spectroscopy (EIS). It has found that, along with the increase of storage time, the thickness of SEI film increases, and some organic carbonate lithium compounds are formed due to spontaneous reactions occurring between the LiCoO2 electrode and the electrolyte. When electrode potential is changed from 3.8 to 3.95 V, the reversible breakdown of the resistive SEI film occurs, which is attributed to the reversible dissolution of the SEI film component. With the increase of electrode potential, the thickness of SEI film increases rapidly above 4.2 V, due to overcharge reactions. The inductive loop observed in impedance spectra of the LiCoO2 electrode in Li/LiCoO2 cells is attributed to the formation of a Li1-xCoO2/LiCoO2 concentration cell. Moreover, it has been demonstrated that the lithium-ion insertion-deinsertion in LiCoO2 hosts can be well described by both Langmuir and Frumkin insertion isotherms, and the symmetry factor of charge transfer has been evaluated at 0.5.  相似文献   
68.
本文采用红外发散理论和二能级体系模型,讨论玻璃超声吸收在2K温度以下的行为,与现有的隧道二能级模型不同,我们把Bloch方程看作“磁化强度”所满足的宏观方程,方程中所有的物理量都是系综平均值。并且把缺陷态看作处在局域涨落场中的赝自旋,提出了在低温下赝自旋角扩散与温度的关系。我们不但得到与实验符合较好的理论吸收曲线,并且解释了弱照射共振吸收正比于T-0.7和饱和吸收正比于ω2的实验规律。 关键词:  相似文献   
69.
IntroductionInthepastseveralyears ,considerableprogresshasbeenachievedincontrollingtheassemblyofindividualbuildingblocksintostructureswithspecifictopologiesandinterestingpropertiessuchasmolecularrecognition ,ionexchangeandselectiveguestinclusion .1 3 Itis…  相似文献   
70.
本文对不同组成的对苯二甲酸(TPA),对羟基苯甲酸(PHBA),联苯二酚(BP),间苯二甲酸(IPA)共聚酯采用热台偏光显微镜、电子显微镜、X-射线衍射、激光小角散射、差热等技术进行了研究.实验结果表明,在一定的组成范围内共聚酯熔体有很好的液晶性.重点讨论了分子组成、转变行为、液晶性的关系,并对液晶相的形态结构进行了表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