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6466篇
  免费   16644篇
  国内免费   12466篇
化学   74031篇
晶体学   1282篇
力学   6994篇
综合类   951篇
数学   13016篇
物理学   39302篇
  2024年   218篇
  2023年   1945篇
  2022年   2781篇
  2021年   3451篇
  2020年   3878篇
  2019年   3796篇
  2018年   3384篇
  2017年   3200篇
  2016年   4624篇
  2015年   4806篇
  2014年   5822篇
  2013年   7745篇
  2012年   9341篇
  2011年   9724篇
  2010年   6717篇
  2009年   6784篇
  2008年   7272篇
  2007年   6428篇
  2006年   5962篇
  2005年   5063篇
  2004年   3944篇
  2003年   3092篇
  2002年   2931篇
  2001年   2542篇
  2000年   2277篇
  1999年   2251篇
  1998年   1857篇
  1997年   1633篇
  1996年   1651篇
  1995年   1444篇
  1994年   1368篇
  1993年   1149篇
  1992年   1003篇
  1991年   856篇
  1990年   736篇
  1989年   594篇
  1988年   479篇
  1987年   437篇
  1986年   393篇
  1985年   374篇
  1984年   244篇
  1983年   212篇
  1982年   176篇
  1981年   136篇
  1980年   94篇
  1979年   73篇
  1978年   73篇
  1977年   71篇
  1975年   69篇
  1973年   65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21.
微波常压法合成水杨酸酯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范平  葛春华 《合成化学》1998,6(4):342-344
在浓硫酸催化下,采用微波常压法由水杨酸分别与正丁醇、异丁醇、正戊醇和异戊醇反应合成相应的水杨酸酯。结果表明:当水杨酸:醇:H2SO4=1:5.5:0.3(摩尔比)时,采用560W微波辐射22min,水杨酸酯的产率可达88.7% ̄96.4%,反应速度至少是常规反应的14倍。  相似文献   
922.
毛细管电色谱研究进展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魏伟  闫超 《分析化学》1997,25(3):361-365
毛细管电色谱是一种新兴的具有高效,高选择性的微分离技术。本文评述了毛细管电色说的发展状况和相关的技术,并对其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引用文献24篇 。  相似文献   
923.
兖州高硫煤的加氢热解脱硫及脱硫动力学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在加压热天平上,考察了氢气和氮扬气氛下高硫煤的热解脱硫。利用气相色谱在线分析研究了硫化氢氢气的逸出规律。结果表明,加氢热解比氮气下的热解有着更显著的脱友作用,脱硫率可达90%以上。而且加氢热解下65%的脱除硫转化为气相硫化氢,而氮气下热解是有80%的硫转化为液相。  相似文献   
924.
Zhou L  Wang K  Zuo X  Choi MM  Chen Y  Huang S 《Electrophoresis》2003,24(18):3207-3211
An optical fiber-chromatographic sensor, aiming at simultaneous and selective response to multiple components following a chromatographic separation, is described. We report an improved approach for immobilization of octadecyl (C(18)) and methyl (C(1)) moieties as stationary phase on an optical fiber suitable as a sensing phase for organic solutes. By this approach, the stability and lifetime of the sensing layer as well as the detectability and retention behavior of the chromatographic sensor could be improved. Infrared spectroscopy was employed to confirm the presence of C(18) and C(1) moieties on the modified surface of the optical fiber. The chromatographic sensor was applied, with good sensitivity and chemical selectivity, to the simultaneous separation and detection of bromobenzene and toluene, using water as the mobile phase.  相似文献   
925.
苯乙烯和丙烯酸 β 羟乙酯不同温度的竞聚率测定吴平平吴玉芳陆琛杨全兴韩哲文(华东理工大学材料科学研究所上海200237)陈顺喜朱清仁(中科院中国科技大学结构分析开放实验室合肥230026)关键词苯乙烯,丙烯酸 β 羟乙酯,共聚合,竞聚率丙烯酸 β?..  相似文献   
926.
有机小分子和有机高分子的发光二极管在可见光区内有非常高的量子效率,因而受到人们的高度重视.采用二胶(TPD),8羟基喹啉铝(Alq3)等有机小分子作为空穴和电子输运层所作的发光二极管[1]的量子效率可达10%,采用聚对苯乙炔(PPV)高分子聚合物作空穴输运层,有机小分子2  相似文献   
927.
Based on the investigation of a non-ionic surfactant-salt-H2O liquid-liquid extraction system, general rules concerning salt selection are concluded and the mechanism of phase separation is explained. The extraction behavior of chlorpromazine hydrochloride (CPZ) and procaine hydrochloride (PCN) in such a system is studied. Research shows that the extraction efficiency of CPZ can amount to 96% by twice extraction, which means that quantitative extraction is realized, while that of PCN is 77%. This system produces distribution coefficients (KD) of 12.3 and 2.6, respectively, for CPZ and PCN. Extraction mechanism is deduced according to ultraviolet absorbance; and molecular fluorescence spectra change of the drugs in the system studied.  相似文献   
928.
以Nd3+诱导番茄叶,测定其对番茄叶挥发性物质组成和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番茄叶经60 mg.L-1Nd3+诱导120 h后,挥发性物质的总含量较对照组的增加57%;氧合脂类、萜类化合物、芳香族化合物的含量分别较对照组的提高73%,38%和32%。含量最高组分(E)-2-己烯醛较对照组的提高74%。含量显著性提高的组分还包括萜类化合物的β-水芹烯和α-石竹烯,芳香族化合物的丁子香酚,分别较对照组的提高129%,65%和309%。不同浓度的Nd3+均可促进挥发性物质的释放,且随诱导时间呈不同的变化趋势。一定浓度的Nd3+还可诱导番茄叶活性氧的释放以及几丁质酶和-β1,3-葡聚糖酶活力的提高。说明Nd3+可能通过提高番茄叶挥发性物质的含量,以增强其抗病能力。  相似文献   
929.
本文报道了异黄樟油素、异丁香酚的新合成途径,即在羰基铁光催化下或多核羰基铁加热催化下,使黄樟油素、丁香酚异构化。其转化率几乎是定量的。反应产物经GC,GC/MC分析及UV,IR,NMR,折光率的鉴定,证明合成过程中发生了异构化反应,而且产物以反式异构体为主。  相似文献   
930.
7-氮杂-3,6-二氧杂-二环[3.3.0]辛-2-酮类化合物合成的新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5-甲氧基-2-(5H)-呋喃酮与氮酸硅烷基酯通过1,3-偶极环加成反应可以为7-氮杂-4-甲氧基-3,6-二氧杂-二环[3.3.0]辛-2-酮类化合物提供新的合成途径。通过元素分析、IR、^1HNMR、^13CNMR、MS等波谱分析进行了结构表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