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96篇 |
免费 | 28篇 |
国内免费 | 23篇 |
专业分类
化学 | 53篇 |
晶体学 | 10篇 |
力学 | 1篇 |
数学 | 15篇 |
物理学 | 68篇 |
出版年
2023年 | 5篇 |
2022年 | 2篇 |
2021年 | 3篇 |
2020年 | 1篇 |
2019年 | 5篇 |
2018年 | 3篇 |
2017年 | 8篇 |
2016年 | 7篇 |
2015年 | 3篇 |
2014年 | 5篇 |
2013年 | 9篇 |
2012年 | 10篇 |
2011年 | 7篇 |
2010年 | 8篇 |
2009年 | 6篇 |
2008年 | 9篇 |
2007年 | 6篇 |
2006年 | 11篇 |
2005年 | 9篇 |
2004年 | 4篇 |
2003年 | 8篇 |
2002年 | 5篇 |
2001年 | 2篇 |
2000年 | 1篇 |
1999年 | 2篇 |
1998年 | 1篇 |
1997年 | 1篇 |
1996年 | 2篇 |
1995年 | 2篇 |
1988年 | 1篇 |
1987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4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针对实际考古问题进行分析,提炼实践活动主题,围绕"考古陶片中残留油脂的分析检测"这一主题设计化学综合实践活动。通过陶片中残留油脂的分析检测,引导学生了解化学技术手段在考古中的跨学科应用。学生通过实验操作提取"考古"陶片中的脂肪酸残留,并将其交换为脂肪酸甲酯,通过气相色谱进行表征,最后结合陶片及其考古背景分析陶片的使用情况。该实验可向化学、生物化学、人类学以及考古等专业学生开放,可帮助学生了解并掌握样品分离和制备、衍生化、气相色谱和多组分样品分析等方面的基本概念和实践操作。 相似文献
32.
33.
34.
分析了电加热器对流动氦气的加热过程,从能量平衡和热传导的角度建立了系统数学模型,用解析的方法表达了热量的传递过程,得到了传递函数。用Matlab 的Simulink 模块搭建了PID 的控制框架,用积分分离的策略改进了温度控制的效果。仿真结果显示流体在进口温度不断变化的情况下,通过加热器的功率调节获得了比较稳定的气体出口温度,表现出了良好的控制结果。 相似文献
35.
分别从日本广岛和京都采集了香樟树(Cinnamomum camphora)树皮样品共12份,用X射线能谱仪研究了树皮表层基体元素组成,并用扫描电镜观察了树皮表层微观形貌.将树皮表层样品进行干灰化法处理后,采用DOWEX(R)1-X8型阴离子交换树脂分离基体元素,然后用多接收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MC-ICP-MS)测定了树皮表层235U/238U同位素比率.研究结果表明:树皮表层主要基体元素为Al,Ca,Fe,K,Mg,Si和C,O,S;采用不同浓度硝酸淋洗DOWEX(R) 1-X8型阴离子交换树脂可实现树皮表层痕量U与基体元素的有效分离.与京都树皮表层相比,广岛树皮表层不仅U含量显著偏高(P=0.012),而且部分样品235U/238U同位素比率亦略高于其自然丰度比. 相似文献
36.
37.
黑釉瓷是我国古代最普遍的色釉瓷品种之一,由于原料易得,故各地都有烧造,尤其在宋代得到迅猛发展.目前,在古代黑釉中已发现α-Fe2 O3,ε-Fe2 O3,Fe3 O4等多种铁的氧化物析晶,但关于富铁原料对晶体种类的影响机制却鲜有报道.因此,本研究以汝州大峪青石头、红石头和杭州紫金土作为研究对象,采用超景深显微镜、X射线... 相似文献
38.
金刚石镶嵌非晶碳膜表面形貌对场致电子发射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微波等离子体化学气相沉积设备,在经过不同研磨预处理的金属钼衬底上沉积出了表面形貌有较大差异的金刚石镶嵌非晶碳膜,分别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金相显微镜和X射线衍射谱(XRD)以及Raman光谱对样品进行了分析测试.研究了各样品的场致电子发射特性,结果发现薄膜表面由大量镶嵌有金刚石小晶粒的非晶碳球组成,在我们的实验范围内,薄膜表面非晶碳球尺寸越小,场致电子发射效果越好 相似文献
39.
基于经典的L1逼近,针对二维时间分数阶扩散方程给出Hermite型矩形元的全离散格式.首先,证明其逼近格式的无条件稳定性.其次,基于Hermite型矩形元的积分恒等式结果,建立插值与Ritz投影之间在H1模意义下的超收敛估计.进而,通过利用插值与投影的关系及巧妙地处理分数阶导数,得到单独利用插值或Ritz投影所无法得到的超逼近及超收敛结果.最后,借助于插值后处理技术导出了整体超收敛结果. 相似文献
40.
以硝酸铜、碳酸锂等为原料,采用凝胶-固相反应法制备了铜酸锂高温CO2吸收材料.通过热重技术对升温和恒温状态下铜酸锂吸收CO2的性能进行了研究;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和X射线粉末衍射技术分别观察和评价了材料的表面形貌与结构特征.结果表明,可在750℃、24h煅烧条件下获得纯净稳定的铜酸锂材料;与正硅酸锂材料相比,铜酸锂材料具有较宽的CO2吸收温度范围;制备出的材料在695℃下CO2吸收量最大,饱和吸收量可达33;左右.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