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55篇
  免费   174篇
  国内免费   154篇
化学   271篇
晶体学   25篇
力学   108篇
综合类   25篇
数学   154篇
物理学   300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21篇
  2022年   22篇
  2021年   24篇
  2020年   25篇
  2019年   25篇
  2018年   39篇
  2017年   20篇
  2016年   30篇
  2015年   40篇
  2014年   59篇
  2013年   31篇
  2012年   34篇
  2011年   28篇
  2010年   29篇
  2009年   29篇
  2008年   44篇
  2007年   30篇
  2006年   37篇
  2005年   43篇
  2004年   47篇
  2003年   26篇
  2002年   31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18篇
  1999年   15篇
  1998年   17篇
  1997年   11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12篇
  1994年   11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7篇
  1981年   2篇
  1979年   2篇
  1977年   4篇
  1975年   1篇
  1965年   1篇
  196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8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正>We theoretically analyze and experimentally demonstrate a method of generating equal-amplitude optical comb exploiting multi-frequency phase modulation.The theoretical analysis shows that 4n-1 equal-amplitude spectral lines can be obtained when the modulation signal comprises n frequency components including the fundamental frequency and the odd harmonic frequencies,and 2n+1 equal-amplitude spectral lines can be obtained when the modulation signal comprises n frequency components including the fundamental frequency and the even harmonic frequencies.Then,we numerically simulate the spectra of 5,7,9,and 11 equal-amplitude spectral lines,respectively,which are also obtained in experiments with frequency separation of 30 MHz and flatness of better than 0.3 dB.  相似文献   
102.
雒峰  卑华  戴志敏 《中国物理 C》2010,34(4):512-515
We present a design study of a free electron laser (FEL) oscillator for high power THz source experiments on the basis of the Shanghai femtosecond accelerator device. A circular groove guide is used as a new interaction structure. Plane metal meshes are used as upstream and downstream mirrors of the resonator. The general design parameters are presented. We analyzed the spontaneous emission and stimulated emission in the oscillator using these parameters.  相似文献   
103.
A 30-MeV femto-second electron linac is built at the Shanghai Institute of Applied Physics, which can produce high power, coherent THz undulator radiation. We report the experimental facility and measurement of the power, frequency spectrum. First experiments show the averaged power at THz to be about 20mW.  相似文献   
104.
程伟  徐家发  Donal  O''Regan 《应用数学》2018,31(2):341-349
本文研究一个分数阶方程组积分边值问题.利用不动点指数方法,采用非负凹凸函数刻画非线性项间的耦合行为,并借助单调有界原理,获得该问题正解的存在性结果,并构造了近似解的迭代序列,推广和完善了已有的一些结果.  相似文献   
105.
研究了具比率依赖型功能性反应函数的两种群系统,利用微分方程定性理论得到了系统正平衡点的存在性、局部渐近稳定性及全局渐近稳定性的条件,并且由Pontryagin最大值原理得到了最优税收策略.  相似文献   
106.
采用HNO3-HClO4(体积比为4∶1)消化体系,在常压微沸消解条件下,用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FAAS)测定了天水市市售6种鲜肉(猪、鸡、牛、羊、鲤鱼、牛蛙)中Zn、Cu、Fe、Mn的含量.结果表明,Zn、Cu、Fe、Mn在6种鲜肉中的含量均差异极显著(P<o.01);将6种鲜肉按动物类别分为3类:即单胃动物(猪、鸡)鲜肉、反刍动物(牛、羊)鲜肉和水产动物(鲤鱼、牛蛙)鲜肉,结果显示:不同动物类别鲜肉中Zn含量差异极显著(P<0.01),Cu、Fe含量差异显著(P<0.05);相关性分析表明,6种鲜肉中Zn和Cu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 Zn与Mn含量呈显著正相关(P<0.05);Cu与Mn含量呈显著负相关(P<0.05);Fe和Mn含量呈极著正相关(P<0.01).  相似文献   
107.
碳酸二甲酯(DMC)是一种重要的绿色无毒化工原料,其分子结构中含有甲基、甲氧基和羰基等官能团.DMC既可以替代卤代甲烷和硫酸二甲酯用作甲基化试剂,替代剧毒的光气用作羰基化试剂,也可以与醇类、酯类及氨基醇类进行酯交换反应用于合成树脂和精细化学品.此外, DMC因具有相容性好、含氧量高和饱和蒸气压低等特点,还可用作低毒溶剂和燃油添加剂.目前,已报道的DMC合成方法主要包括光气法、甲醇氧化羰基化法、酯交换法、尿素醇解法和直接合成法.其中,以CO_2和甲醇为原料直接合成DMC的方法受到广泛关注.该方法不仅具有原料价格低廉、工艺简单、原子经济性高的优点,还可以将温室气体CO_2资源化利用,有望成为未来生产DMC的一条全新的高效途径.目前,用于该反应的催化剂研究主要集中在金属氧化物和改性金属氧化物上,这些催化剂存在比表面积较小、活性位点数量不足以及活性不高的缺点.本文针对传统金属氧化物的缺点,合成了一系列锆基金属有机框架催化剂MOF-808-X(X为ZrOCl_2·8H_2O/均苯三甲酸(BTC)的摩尔比),并将其用于催化CO_2和甲醇合成DMC,系统考察了MOF-808-X合成过程中ZrOCl_2·8H_2O/BTC摩尔比对MOF-808-X催化剂组成、比表面积、孔道结构以及酸碱位点数量的影响,探讨了MOF-808-X催化剂物化性质与其催化性能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通过调控ZrOCl_2·8H_2O/BTC摩尔比,可以减少堵塞在MOF-808-X微孔中未反应的配体BTC或氧化锆原子簇的量,提高MOF-808-X的比表面积、微孔孔径以及酸碱位点数量,从而显著提升MOF-808-X催化剂的催化活性.当ZrOCl_2·8H_2O/BTC摩尔比=4时, MOF-808-4催化剂具有最大的比表面积、最大的微孔孔径和最多的酸碱性位点,因而表现出最高的催化活性.与我们之前报道的UiO-6-24相比,虽然MOF-808-4的比表面积和酸碱位点数更小,但由于MOF-808-4具有更大的微孔孔径(1.8nm),其微孔内的活性位点具有更高的催化效率, MOF-808-4表现出了更高的催化活性.原位红外光谱结果表明,酸性位点活化甲醇生成甲基阳离子的过程是该反应的速率控制步骤,由于MOF-808-4中Zr6原子簇上酸碱位点相互邻近,吸附在相邻碱性位点上的中间产物羰基甲氧基可以与酸性位点上的甲基阳离子迅速反应,促进甲基阳离子和DMC的生成,从而进一步提高MOF-808-4的催化活性.此外,催化剂重复利用实验结果表明, MOF-808-X催化剂结晶度越好,催化剂重复利用性能越好.MOF-808-X催化剂在CO_2和甲醇直接合成DMC反应中的成功应用可为开发用于该反应的高效非均相催化剂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08.
CO氧化由其广泛的应用而成为催化领域中研究的重要反应,Co_3O_4催化剂具有价格低廉、催化活性高等优点而引起研究者的关注,其中,催化剂的结构、表面特性及反应机理等是研究的重点.催化剂的原位研究对观察相变过程,理解相应的表面化学反应和反应机理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采用煅烧法制备了Ce O_2掺杂的Co_3O_4,并对其催化CO氧化反应性能进行了研究.通过扫描电镜、高分辨率透射电镜、拉曼光谱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对催化剂的微观结构和形态进行了表征.通过原位X射线衍射(原位XRD)和原位漫反射红外傅立叶变换光谱(原位DRIFTS)表征了Ce O_2掺杂Co_3O_4对CO氧化的效果.原位XRD测试是在氢气气氛中进行,借以评估催化剂的氧化还原特性.结果表明,由于Ce O_2的补氧能力,CeO_2掺杂可以提高Co~(2+)的还原能力,并促进了Co~(3+)-Co~(2+)-Co~(3+)循环.采用原位DRIFTS对CeO_2改性的Co_3O_4表面吸附的碳酸盐物种进行了探究.结果表明,吸附碳酸盐物种的CeO_2掺杂Co_3O_4催化剂的红外峰与纯Co_3O_4相比有所不同.CeO_2掺杂的Co_3O_4上吸附的碳酸盐物种较为活泼,其与催化剂表面的结合作用力比较弱,不会覆盖催化剂表面的活性位点,能有效抑制催化剂的失活.本文揭示了CeO_2掺杂Co_3O_4促进CO氧化的机理,为设计高效氧化CO的催化剂提供了理论支持.原位XRD的结果表明,由于CeO_2的补氧能力,引入CeO_2可以显著提高Co~(2+)的稳定性.换句话说,它可以通过降低Co~(2+)的氧化能力来提高Co~(2+)的还原能力,有利于促进Co~(3+)-Co~(2+)-Co~(3+)循环的稳定性,从而使Co~(2+)更容易转化为Co~(3+).原位DRIFTS表明,在某种程度上,吸附在CeO_2-Co_3O_4表面的碳酸盐物种呈游离态,与催化剂表面的结合作用力较弱.这种类型的碳酸盐更活泼,而且不会像那些强作用在催化剂表面的碳酸盐物种那样使表面钝化.CeO_2-Co_3O_4与Co_3O_4的表面吸附的碳酸盐物种的差异是由于引入的CeO_2对氧化钴表面进行修饰改性的结果.在高温和N_2气氛下进行预处理后,CeO_2表面变得光洁且形成了一些氧空位,其特殊的储氧能力通过弱吸附氧使其表面更加活泼.这些结果证实,经过CeO_2的修饰后,氧化钴表面更加活泼,且更适合CO氧化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9.
Copper phthalocyanine film, a p-type organic semiconductor, is synthesized by vacuum sublimation and its surface morphology is characterized by SEM. A silicon-based copper phthalocyanine film gas sensor for NO2 detection is fabricated by MEMS technology.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resistance and sensitivity of copper phthalocyanine film decrease obviously as the NO2 concentration increases from Oppm to lOOppm. However, the sensitivity nearly keeps a constant of O. 158 between 30 ppm and 70 ppm. The best working temperature of the gas sensor is 90℃ for NO2 gas concentrations of lOppm, 20ppm and 30ppm, which is much lower than that of general metal oxide gas sensor.  相似文献   
110.
采用飞行时间质谱计测量了纳秒激光诱导C60分子碎裂中轻碎片离子C n(n≤11)的初始平均动能,结果显示轻碎片离子具有相同的初始平均动能(约为0.34 eV),并且该动能在一定范围内不随激光通量的变化而明显改变.结合前人的实验结果,对纳秒激光诱导C60分子碎裂中轻碎片离子C n(n<30)的主要产生模式作了新的阐述,即C60分子级联发射15个C2分子和一个电子形成自身不稳定的C 30离子,在皮秒时间尺度内C 30离子的笼形结构塌陷,进而轻碎片离子产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