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12篇
化学   21篇
数学   3篇
物理学   6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3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198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采用收敛法,以对氰基苄溴和3,5-二羟基苯甲醇为原料,依次合成了端基为腈基的芳醚树枝状分子3,5-二(4-腈基苯甲氧基)苯甲醇(4)和3,5-二[3,5-二(4-腈基苯甲氧基)苯甲氧基]苯甲醇(6);4与6分别经水解制得以羧基为端基的新型芳基苄醚树枝状分子3,5-二(4-羧基苯甲氧基)苯甲醇和3,5-二[3,5-二(4-羧基苯甲氧基)苯甲氧基]苯甲醇,其结构经UV-Vis,1H NMR,IR,MS和元素分析表征.  相似文献   
12.
氧原子在X@Al12 (X=C,Si,P+ )团簇吸附性质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密度泛函理论了对X@Al12 (X=C, Si, P+)团簇吸附氧原子特性进行了研究,分别分析了氧原子在三个吸附位置(顶位置、桥位置和空位置)的氧原子吸附能,HOMO-LOMO能隙和电荷转移等性质。结果表明氧原子更倾向于吸附在空位位置。C@Al12和Si@Al12, P+@Al12 在对氧的吸附性质上比较接近。氧在X@Al12(X= C, Si, P+)的吸附性质与Al13−有显著不同。在Al13−O中O是倾向于以桥位形式吸附在Al13−上的。X@Al12(X=C, Si, P+)和Al13−的电子结构有着明显的差异,这导致了O在这些团簇表面不同的吸附形式,表明掺杂可以有效的改变团簇的性质。  相似文献   
13.
本文研究了以正六边形和菱形为基本区域的复合网格中的Buffon问题.利用积分几何理论和运动测度工具,获得了上述复合网格与长针相交的概率表达式,推广了长针与复合网格相交的概率问题.  相似文献   
14.
一类特殊网格的几何概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研究了以正六边形和菱形为基本区域的复合网格中的Buffon 问题. 利用积分几何理论和运动测度工具, 获得了上述复合网格与长针相交的概率表达式, 推广了长针与复合网格相交的概率问题.  相似文献   
15.
采用Shim-Pack CLC-ODS色谱柱(150mm×4.6mm i. d.),以甲醇-水(40∶60)为流动相,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在248 nm波长处测定了中药材漏芦中的蜕皮甾酮。该法能很好地分离漏芦中的蜕皮甾酮,蜕皮甾酮的线性范围为0.5~100mg/L,相关系数r=0.9998,检出限为0.052 mg/L,平均回收率为98.7%。该法提取分离蜕皮甾酮效果好,分析快速,结果准确。  相似文献   
16.
利用微尺度受限空间随机行走方法模拟了分子的扩散过程.研究表明,扩散系数越大,粒子越显著地偏离驱动速度的方向;通过选择合适的驱动速度,调控不同组分偏离驱动方向的概率差,从而达到更理想的分离效果.此外,讨论了分子运动的随机分布特征对分析样品带展宽效应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分子在微尺度受限空间内的扩散行为是微观化学的重要研究领域. 本文利用布朗棘轮效应构建了一种微型单通道分离器件模型, 并基于随机行走理论对其中分子的扩散分离运动进行了模拟研究, 阐明了该体系的分离机理并考察了不同条件对分子扩散分离运动的影响. 模拟结果表明, 通过调节驱动力对各组分粒子的作用周期, 可以控制粒子与分离通道两端势垒发生不同程度的相互作用, 从而在单分离通道内实现粒子向不同方向的有效分离. 同时, 也给出了利用该分离体系进行分离的组分粒子本身的扩散运动与受外力驱动运动的相对大小需满足的条件. 通过调整分离器件的结构参数, 可在实现最佳分离效果的同时节约时间成本. 本文提出的模拟方法对开发微型分离器件及优化操作参数等具有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8.
针对高一化学教学中对水玻璃阻燃机理的不到位认识,测量样品的极限氧指数(LOI)和失重百分率,分析所得数据的含义,得出了水玻璃阻燃机理的主要原因和其他原因。  相似文献   
19.
用岭回归法校正了火焰原子吸收光谱分析中In 252.137nm对Co 252.136nm的吸收线重叠干扰,对合成样品中Co和In的含量进行了同时测定,结果令人满意.可以认为岭回归可能是解决原子吸收谱线重叠干扰的一种方法.  相似文献   
20.
采用开环聚合、发散法以及"点击化学法"合成了线型-树状聚两性电解质.首先通过γ-苄基-L-谷氨酸酯羧酸酐(BLG-NCA)的开环聚合及发散合成法分别合成了叠氮端基聚(γ-苄基-L-谷氨酸酯)(PBLG-N3)及以炔基为内核的带有4个伯氨端基的第2.0代聚酰胺-胺(PAMAM-D2),再将二者通过"点击反应"制备的线型-树状嵌段共聚物PBLG-b-D2作为大分子引发剂,利用其末端氨基引发ε-苄氧羰基-L-赖氨酸羧酸酐(ZLL-NCA)的开环聚合,获得线型-树状嵌段共聚物PBLG-b-D2-(PZLL)4,再经酸解脱除PBLG上的苄基及PZLL上的苄氧羰基,获得目标产物聚(L-谷氨酸)-b-聚[酰胺-胺-聚(L-赖氨酸)](PLGA50-b-D2-(PLL9)4)线型-树状聚两性电解质.通过核磁(1H-NMR)、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和凝胶渗透色谱(GPC)表征了聚合物分子结构、分子量及其分布;通过电导滴定法、1H-NMR、zeta电位、激光光散射(LLS)、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及圆二色谱(CD)等方法研究了PLGA50-b-D2-(PLL9)4对溶液pH值响应性.结果表明随溶液pH由酸性转变为碱性,PLGA50-b-D2-(PLL9)4显示出了多重胶束化行为,同时不对称的线型-树状分子拓扑结构影响了聚集体的形貌,在酸性pH值下形成以PLGA为核的球形胶束,而在碱性pH值下形成以PLL为核的棒状胶束,并分别伴随着PLGA及PLL链段构象从无规线团向螺旋构象的转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