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73篇
  免费   204篇
  国内免费   169篇
化学   222篇
晶体学   11篇
力学   30篇
综合类   47篇
数学   77篇
物理学   359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33篇
  2022年   41篇
  2021年   33篇
  2020年   32篇
  2019年   30篇
  2018年   41篇
  2017年   31篇
  2016年   34篇
  2015年   25篇
  2014年   37篇
  2013年   34篇
  2012年   20篇
  2011年   28篇
  2010年   24篇
  2009年   24篇
  2008年   33篇
  2007年   27篇
  2006年   29篇
  2005年   21篇
  2004年   24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18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15篇
  1999年   11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5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8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1篇
  1978年   1篇
  196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4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白雄飞  牛书通  周旺  王光义  潘鹏  方兴  陈熙萌  邵剑雄 《物理学报》2017,66(9):93401-093401
测量了20 ke V质子穿过倾斜角为+1?的聚碳酸酯微孔膜后,出射粒子的位置分布、相对穿透率以及电荷纯度随时间的演化.实验发现,能量电荷比E/q≈10~1k V的质子穿过绝缘纳米微孔的物理机理与E/q≈10~0k V和E/q≈10~2k V区域离子有显著不同.对于E/q≈10~1k V的质子穿过绝缘纳米微孔,存在一段相当长的导向建立之前(导向前)的过程,在该时期内出射质子及氢原子的特性和导向建立后的特性有很大差异.在导向前的演化过程中,我们可以观察到出射质子的峰位逐渐向孔轴向附近转移;出射氢原子由束流方向的尖峰以及孔轴向的主峰构成,峰位角保持基本不变且尖峰逐渐消失.这一过程的主要机理为微孔内表面以下的多次随机二体碰撞和近表面镜面反射两种传输方式逐步向电荷斑约束下的"导向效应"过渡的过程.对E/q≈10~1k V区间离子"导向前过程"的完整观测,使得对低能向中能过渡区间离子穿过绝缘微孔膜物理机制和图像有更深入和完整的认识,有助于约10 ke V离子微束的精确控制和应用.  相似文献   
52.
用简单可行的方法合成了功能化的石墨烯(GNSPF6)和磁铁掺杂的还原氧化石墨烯(RGO-Fe3O4),并进一步研究了pH值、接触的时间和温度对它们吸附亚甲基蓝(MB)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pH值和温度的增加其吸附量也随之变大,从而说明该吸附过程是自发吸热的.因为GNSPF6的吸附过程只用了不到20min的时间,所以它的吸附是高效的.用经典的准一级反应、准二级反应和粒内扩散模型对其吸附过程进行动态分析,从结果可以发现,准二级动力学模型比准一级动力学模型更适用于描述吸附过程.采用传统的Langmuir,Freundlich和L-F吸附等温线模型来模拟分析数据,在20℃时,由Langmuir吸附等温线模型模拟分析得知GNSPF6和RGO-Fe3O4对MB的最大吸附量分别为374.4和118.4mg/g.  相似文献   
53.
The model of three-body Borromean halo nuclei breakup was described by using standard phase space distributions and the Monte Carlo simulation method was established to resolve the detection problem of two neutrons produced from breakup reaction on the neutron wall detector. For 6He case,overall resolution σEk for the Gaussian part of the detector response and the detection efficiency including solid angle acceptance with regard to the excitation energy Ek are obtained by the simulation of two neutrons from 6He breakup into the neutron wall. The effects of the algorithm on the angular and energy correlations of the fragments are briefly discussed.  相似文献   
54.
55.
以介孔聚多巴胺(MPDA)的制备为出发点,通过搭载化疗药物阿霉素(DOX)和包覆相变材料 1-十四醇(PCM),构建了 pH/光热双重响应的 MPDA-DOX@PCM 纳米递送系统,实现了对耐药膀胱癌细胞(BIU-87/ADR)的光热治疗(PTT)和化疗。结果表明,MPDA-DOX@PCM 尺寸约为 179 nm,DOX的最大搭载率为 22%,光热转换效率高达 49.1%。在 pH=7.4和温度为 25 ℃的条件下,DOX的累积释放率为4.57%;当pH值降为5.5和温度升高到45 ℃时,DOX的累积释放率可提高到60.13%。在808 nm激光辐照下,MPDA-DOX@PCM孵育的BIU-87/ADR细胞存活率降低至9.5%,证明了其优异的PTT/化疗联合治疗性能。  相似文献   
56.
在CCSD(T)/aug-cc-pVTZ&;CEP-121G//B3LYP/6-311+G(d)&;LANL2DZ水平上, 研究了由更高周期的Sn和Pb单掺杂Al4团簇形成的五原子含铝体系XAl4(X=Sn, Pb), 确定了体系的低能异构体, 分析了关键异构体的结构和稳定性. 研究结果表明, 与SiAl4及GeAl4的基态平面四配位Si/Ge结构所不同, 等价电子的SnAl4和PbAl4体系的基态结构不是平面四配位Sn/Pb, 而是平面四配位Al, 其中杂原子Sn/Pb采取二配位方式, 此外, Sn/Pb采取三配位方式的非平面结构的稳定性也要优于平面四配位Sn/Pb结构.  相似文献   
57.
采用毛细管气相色谱法测定工作场所空气中3种多环芳烃(萘、萘烷和四氢化萘)的含量。样品采用活性炭管采集,二硫化碳解吸20min,用DB-FFAP毛细管气相色谱柱分离,火焰离子检测器检测。3种多环芳烃在一定的质量浓度范围内与其峰面积呈线性关系,方法的检出限(3S/N)在0.05~0.5 mg·L-1之间。以空白样品为基体进行加标回收试验,所得回收率在89.3%~97.5%之间,测定值的相对标准偏差(n=6)在2.2%~5.4%之间。  相似文献   
58.
Brnsted酸性离子液体作为反应介质和催化剂,实现了苯乙烯类化合物的氢烯基化反应和富电子芳烃参与的氢烷基化反应,取得了优秀的产率和选择性,其产率最高可达到97%,底物适应性比较好,易于放大到克量级,为反式1,3-二芳基1-丁烯化合物和1,1-二芳基乙烷类化合物的制备提供了绿色合成新途径,值得一提的是本方法能以85%的产率高效合成抗蛋白凝聚药物3i,表现出了很好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59.
一种新型含硒有机锗化合物的合成及其抗癌活性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合成了一种新型的含硒有机锗化合物 ,其结构经元素分析 ,IR和1HNMR表征。生物活性结果表明当化合物浓度为 10 -4mol·L -1时 ,对人体肝癌细胞的生长抑制率达 81.4 %。  相似文献   
60.
We investigate the single-electron loss processes of light charged ions (Li^1+,2+, C^2+,3+,5+, and O^2+,3+) in collisions with helium. To better understand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we propose a theoretical model to calculate the cross section of projectile electron loss. In this model, an ionization radius of the incident ion was defined under the classical over-barrier model, and we developed "strings" to explain the processes of projectile electron loss, which is similar with the molecular over-barrier model. Theoretical calculations are in good agreement with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for the cross section of single-electron loss and the ratio of double-to-single ionization of helium associated with one-electron los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