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9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58篇
化学   92篇
晶体学   1篇
综合类   1篇
物理学   6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68 毫秒
61.
Mn2+对聚N-异丙基丙烯酰胺的性能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合成了聚N-异丙基丙烯酰胺(PNIPAM)与Mn2+的配合物,并用荧光光谱、UV-Vis、FTIR、XPS进行了初步表征.说明Mn2+与PNIPAM侧链羰基氧或亚氨基氮原子发生了配位作用.由于Mn2+的发射光谱与PNIPAM激发光谱部分重叠以及Mn2+位于561nm的发射峰在Mn2+-PNIPAM体系发射光谱中消失,说明发生了较好的Forster能量传递.因此,在307 nm紫外区荧光强度比PNIPAM增强了314%,使该配合物表现出较好的抑菌效果,而此时少量Mn2+对其低临界溶解温度(LCST)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62.
热敏性高分子接枝聚苯乙烯微球的制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使聚N-乙烯基异丁酰胺(PNVIBA)大分子单体与苯乙烯在乙醇/水的混合溶剂中进行自由基分散共聚,得到热敏性PNVIBA接枝聚苯乙烯(PNVIBA-g-PSt)高分子微球。用TEM对微球的形态进行了观察,同时考察了起始PNVIBA大分子单体浓度、苯乙烯浓度、引发剂浓度、聚合温度和混合溶剂中水对微球直径的影响。发现在较宽的聚合反应条件下,得到的接枝高分子颗粒均保持球形并具有单分散性,微球的数均直径(D)与反应条件的关系遵循:D=K[PNVIBA]^-0.39[St]^0.80[I]^-0.14;微球直径随聚合温度的升高和混合溶剂中水含量增加而降低;颗粒形态可以通过改变聚合反应条件或添加第二小分子单体加以控制。  相似文献   
63.
由可离子化单体甲基丙烯酸二甲胺乙酯(DMAM)、甲基丙烯酸羟丙酯(HPMA)、疏水性单体丙烯酸异辛酯(EHA)、苯乙烯(St)为共聚单体进行自由基溶液共聚,合成了一系列四元双亲性无规共聚物P(DMAM-co-HPMA-co-EHA-co-St),简称PDHES.以红外光谱、核磁共振、凝胶渗透色谱和差示扫描量热等对共聚物进行了表征;PDHES经乳酸离子化得到荷正电的离聚物PIDHES,以该离聚物在选择性溶剂(N,N-二甲基甲酰胺/水)中进行自组装,得到球形胶束.用紫外光谱仪、动态激光光散射仪、透射电镜和扫描电镜等对其组装过程和结果进行表征,考察了DMAM含量、PDHES离子化程度、离聚物溶液的初浓度等因素对胶束的形成、胶束临界聚集水含量(CWC)和胶束流体动力学半径(Rh)的影响.研究了该离聚物胶束粒子在电场诱导作用下的2次组装行为,考察了不同胶束浓度与电诱导时间对其2次组装行为的影响.  相似文献   
64.
张琴  汪晓凤  段芳  陈明清 《无机化学学报》2015,31(11):2152-2158
基于Bi2MoO6与BiOI晶体结构上的相似性,以BiOI为自牺牲模板,通过原位转化法制备得到了Bi2MoO6中空微球。通过对时间演化中间产物以及不同温度下产物的物相和形貌进行分析,得出形成Bi2MoO6中空微球的最佳反应时间为8h,最佳温度为120℃。对所制备的Bi2MoO6中空微球物相、形貌、比表面积以及光学性能进行了研究,表明Bi2MoO6中空微球表面较为疏松,内部为中空结构,具有较大的比表面积,为61m2·g-1。在可见光下,以甲基橙为降解对象,对所制备样品的光催化性能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所制备的Bi2MoO6中空微球能在80min内完全降解甲基橙,性能优于不同时间下的中间产物和片状结构Bi2MoO6的光催化性能,具有优越的可见光光催化性能。  相似文献   
65.
丙烯酰胺反蛋白石凝胶膜的制备及pH响应性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聚苯乙烯(PS)胶体晶体为模板,采用"三明治"法得到收缩率较低、表面无覆盖层、三维长程有序的聚丙稀铣胺(PAM)反蛋白石凝胶膜。实验发现,粒径较小的模板有利于得到结构规整的凝胶膜。反蛋白石凝胶膜有明显的pH响应性,随着pH增大,PAM反蛋白石凝胶膜的最大衍射波长红移,且在pH=8.49时,达到最大;pH继续增大时,最大衍射波长表现为蓝移趋势。并且可重复响应而不破坏其结构,表明该凝胶膜具有较大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66.
通过两步自由基聚合法成功制备了纳米蒙脱土复合双网络水凝胶。蒙脱土与阳离子单体进行离子交换后以离子键作用于凝胶网络体系成为化学交联点,同时吸附大分子链作为水凝胶的物理交联点。双网络结构进一步提高凝胶的机械性能。力学性能结果表明,随着蒙脱土含量增加,水凝胶的杨氏模量、拉伸强度、压缩模量以及压缩强度提高,同时增加第一网络单体浓度,双网络水凝胶的机械性能进一步提高。扫描电镜微观形貌分析表明,蒙脱土的加入促进水凝胶的网络结构更加紧密,并形成大量的纤维状微网络结构,由此,水凝胶的力学性能明显提高。抑菌实验表明,因含有季铵盐阳离子,水凝胶对大肠杆菌以及金黄色葡萄球菌都具有良好的抑菌效果。  相似文献   
67.
选用功能单体3-氨基苯硼酸(APBA)和乳糖酸(LA)分别对聚谷氨酸(γ-PGA)和壳寡糖(CS)接枝改性后制备聚谷氨酸-g-氨基苯硼酸(γ-PGA-g-APBA)及糖基化壳寡糖(GC); 以二氧化硅微球为模板, 通过γ-PGA-g-APBA和GC间的静电相互作用进行层层自组装, 再经脱除模板则可获得形貌规整可控的生物基胶囊. 通过红外光谱(FTIR)和核磁共振(1H NMR)对聚合物化学结构、接枝率进行表征; 利用Zeta电位监测聚合物电解质层层自组装的进程, 并通过透射电镜(TEM)和扫描电镜(SEM)观测胶囊的形貌. 同时考察了胶囊在不同温度、盐浓度、pH值及糖浓度下的刺激响应, 研究结果表明胶囊在一定的温度、盐浓度、pH值下能稳定存在; 低浓度葡萄糖刺激时胶囊形貌完整, 而高浓度葡萄糖刺激时, 胶囊溶胀直至结构与形貌破坏, 说明功能单体LA和APBA的引入可赋予胶囊具有葡萄糖响应性. 这种具有良好稳定性和葡萄糖响应性的生物基胶囊有望应用于糖尿病的诊断和治疗.  相似文献   
68.
将付啦芽孢杆菌93151野生型菌株的proB基因和耐盐突变株93151—14的proA基因,进行体内重组,筛选出含有野生到proB和突变掣proA杂合基凶的转化子.此杂合基因能够与脯氨酸营养缺陷掣大肠杆菌JM83功能互补.分别测定了大肠杆菌JM83三种转化子(分别含有野生型proBA基因,双突变proBA基因和杂合proBA基因)的耐盐能力,发现含有杂合proBA基因转化子的耐盐能力(0.45mol/L)尽管比含有双突变proBA基因的转化子(0.5mol/L)要低一些,但比含有野生型proBA基因的转化子(0.3mol/L)要高得多.测定了3种转化子在不同盐浓度下生长时的胞内自由脯氨酸含量,发现其含量均随着盐浓度的上升而提高,表明其耐渗透胝胁迫能力的提高与胞内自由脯氢酸的积累密切相夫.但在相同盐浓度下,含有杂合proBA基因转化子的胞内自由脯氨酸含量要低于含有双突变proBA基因的转化子的胞内自由脯氯酸含量,但明显高于含有野生型proBA基因的转化子的胞内自由脯氨酸含量.说明尽管proB基因的突变在提高细胞耐高渗胁迫的能力中,有重要作用但proA基因的突变也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相似文献   
69.
特殊形态聚合物微球原位负载Ag纳米粒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苯乙烯单封端的聚N-异丙基丙烯酰胺(St-PNIPAAm)大分子单体为反应性分散稳定剂,使之与丙烯腈(AN)和少量苯乙烯(St)在醇/水混合介质中进行三元分散共聚反应,制得了以聚苯乙烯(PS)为核,表面接枝PNIPAAm的聚合物微球(PNIPAAm-g-PAN/PS).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观察证实:所得聚合物微球的粒径和表面凸起均一,形态结构规整,其粒径和形态可通过改变聚合反应条件加以控制.以典型配方的聚合物微球为媒介,AgNO3为金属源,乙醇为还原剂,在90 ℃下使Ag纳米粒子原位负载在PNIPAAm-g-PAN/PS聚合物微球表面.利用透射电子显微镜(TEM),紫外光谱(UV)及傅立叶红外光谱(FT-IR)对表面负载Ag纳米粒子的聚合物微球样品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Ag纳米粒子在特殊形态聚合物微球表面负载均匀,通过改变银离子的用量可将Ag纳米粒子的大小控制在3~32 nm范围内,最小平均粒径约为6 nm.  相似文献   
70.
高分子流变学是一门研究聚合物材料的流动与变形的科学。在高分子专业本科教学过程中高分子流变学课程是一门承上启下的关键课程,地位与作用明显。高分子流变学课程又不同于一般流变学课程,有着自身的特点,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既要突出其科学研究的前沿性也要强调其实用性。本文借鉴美国大学高分子流变学课程教学经验,针对我校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高分子流变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系列改革思路,希望为高校高分子流变学教学改革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