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93篇 |
免费 | 23篇 |
国内免费 | 39篇 |
专业分类
化学 | 83篇 |
晶体学 | 3篇 |
力学 | 16篇 |
综合类 | 4篇 |
数学 | 9篇 |
物理学 | 40篇 |
出版年
2023年 | 5篇 |
2022年 | 4篇 |
2021年 | 7篇 |
2020年 | 3篇 |
2019年 | 7篇 |
2018年 | 8篇 |
2017年 | 8篇 |
2016年 | 1篇 |
2015年 | 8篇 |
2014年 | 2篇 |
2013年 | 7篇 |
2012年 | 10篇 |
2011年 | 7篇 |
2010年 | 1篇 |
2009年 | 4篇 |
2008年 | 2篇 |
2007年 | 3篇 |
2006年 | 5篇 |
2005年 | 2篇 |
2004年 | 9篇 |
2003年 | 6篇 |
2002年 | 6篇 |
2001年 | 4篇 |
2000年 | 1篇 |
1999年 | 1篇 |
1998年 | 1篇 |
1997年 | 4篇 |
1996年 | 5篇 |
1993年 | 4篇 |
1991年 | 12篇 |
1990年 | 5篇 |
1989年 | 1篇 |
1987年 | 1篇 |
1959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5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41.
采用SCC-DV-Xα方法对α-Keggin结构四电子还原态杂多蓝阴离子[SiMo4VMo8VIO40]8-及其四钒取代阴离子[SiMo4VMo8VIO40]8-进行了量子化学计算研究,获得了轨道能级、费米能级、各原子价电子布居,自由价,总态密度图和自洽原子轨道布居等信息.分析表明杂多阴离子中Oc和Od的成键能力较强,化学活性较大,这有力支持了实验结果.体系各原子上的电子是以离域形式存在,构成三金属簇的八面体结构都发生一定程度畸变,中心的硅氧四面体发生畸变程度很小,但整体仍保持α-Keggin结构. 相似文献
142.
143.
144.
结合光谱测定和量子化学理论计算(INDO/S)结果探讨了在双核金属酞菁类化合物催化下以O_2作氧源的氧化─还原反应中,分子O_2与催化剂分子的键合及荷移方式.循环伏安测定表明催化反应过程中O_2与催化剂分子结合,且被活化;ESR及IR光谱显示O_2被活化后的形式为;吸收光谱则表明催化剂在活化氧后其中心金属离子由M(Ⅱ)变为M(Ⅲ).INDO/S计算结果表明双核金属酞菁类化合物具有两种稳定结构M(Ⅱ)Pc──PcM(Ⅱ)和M(Ⅰ)Pc──PcM(Ⅲ),且后者相对更稳定.分子O_2与催化剂分子的键合方式为端配位,就M─O键强度和对O_2分子活化性能的比较而言存在顺序:O_2─M(Ⅰ)Pc>O_2─M(Ⅱ)Pc>O_2─M(Ⅲ)Pc. 相似文献
145.
146.
合成了以三联吡啶锇Os(Ⅱ)配合物为光敏剂的PS-Fe2S2型模拟铁氢化酶分子光催化剂1a及其分子间光催化模型化合物1b和2, 研究了配合物1a和1b的吸收光谱, 发光光谱及电化学性质. 配合物1a和1b均表现出三联吡啶锇Os(Ⅱ)配合物的MLCT吸收峰; 与不含Fe2S2基团的配合物1b相比, 在配合物1a中三联吡啶锇Os(Ⅱ)配合物单元的发光被明显猝灭, 猝灭程度为92%. 而在同样浓度下, 配合物1b与2组成的分子间体系中三联吡啶锇Os(Ⅱ)配合物的发光仅被猝灭了4%. 通过Rehm-Weller方程计算得出由三联吡啶锇Os(Ⅱ)配合物单元到Fe2S2活性中心的光致电子转移自由能为正, 表明分子内1a和分子间1b+2体系均不能发生光致电子转移, 体系发光猝灭的原因是三联吡啶锇Os(Ⅱ)配合物3MLCT激发态与铁氢化酶模拟活性中心Fe2S2的能量转移. 相似文献
147.
本文通过氨基的配位作用将三联吡啶铂(Ⅱ)配合物[Pt(L)Cl]Cl固载到SBA-15分子筛的表面,利用SBA-15负载催化剂完成了可见光(λ>400 nm)催化1,4-二氢-3,5-二甲酸乙酯-2,4,6-三甲基吡啶的芳香化反应.芳香化反应产物单一,并在反应体系中检测到了氢气的生成.反应结束后,只需简单的过滤即可实现催化剂的回收利用. 相似文献
148.
149.
研究了一种新的铱催化的Morita-Baylis-Hillman(MBH)乙酸酯与3-苯基取代的吲哚酮的烯丙基烷基化反应,发现铱催化的区域选择明显不同于钯催化的反应,直接、高效地合成了一类未见报道的具有新结构的3,3-二取代的吲哚酮类化合物.通过对亚磷酰胺、双膦及单膦等配体、金属源、溶剂、碱以及反应温度的筛选,获得了适合该反应的催化体系及最优条件:以[Ir(COD)Cl]2(摩尔分数5%)和亚磷酰胺配体(L6,摩尔分数10%)为催化剂, CH3CN为溶剂, Cs2CO3为碱,于-30℃反应25 h.在最优条件下,对不同类型取代基的底物进行了考察,发现底物普适性良好,产率最低为84%,最高可达98%.同时还发现,底物取代基的电性对反应产率影响不大,一些其它类型的双膦和单膦配体对催化反应也有较好的催化效果. 相似文献
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