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84篇
  免费   85篇
  国内免费   175篇
化学   297篇
晶体学   2篇
力学   51篇
综合类   5篇
数学   136篇
物理学   253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12篇
  2018年   12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15篇
  2015年   13篇
  2014年   23篇
  2013年   26篇
  2012年   26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22篇
  2009年   35篇
  2008年   34篇
  2007年   27篇
  2006年   30篇
  2005年   32篇
  2004年   22篇
  2003年   28篇
  2002年   22篇
  2001年   28篇
  2000年   19篇
  1999年   30篇
  1998年   18篇
  1997年   24篇
  1996年   22篇
  1995年   17篇
  1994年   17篇
  1993年   14篇
  1992年   25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12篇
  1989年   11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6篇
  1985年   14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3篇
  1979年   2篇
  1978年   2篇
  1966年   3篇
  1959年   1篇
  195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4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41.
基于非共线体波混频的方法,本文对金属材料中裂纹尖端的塑性变形区开展定位表征研究.基于二阶微扰理论和矢量分析方法,理论研究非共线体波混频的共振条件及其定位塑性变形区的机理.有限元仿真表明,两横波混频产生的纵波可用于定位塑性变形区.以Al7075-T6材料为检测对象,通过实验证明两列横波混频定位裂纹尖端塑性区的可行性.实验...  相似文献   
742.
酶-光偶联催化系统(EPCS)集成了半导体的光吸收能力和酶的高活性/特异性,可模拟自然界光合作用实现太阳能驱动的有用化学品合成.作为EPCS中的“能量货币”,辅因子(如NAD(P)+和NAD(P)H)参与了约80%的酶促氧化还原反应,且在酶-光间充当物质/能量交换的枢纽.然而, EPCS涉及光催化和酶催化反应,涉及分子、电子和质子传递过程,属于典型的复杂多相反应,导致其光-化学转化效率与理论值差距较大.本文从微观尺度对EPCS中分子-电子-质子传递过程进行了理解和剖析,系统介绍了自然界光合作用和EPCS中的“新三传”(即质量传递、热量传递和动量传递)现象.与传统化工领域通过强化宏观尺度上“三传”提升单元操作过程效率的方法类似,本文总结并提出了通过协调优化“新三传”(即分子传递、电子传递和质子传递)来强化EPCS中物质-能量耦合关系,进而提升光-化学转化效率的新策略.其中,分子传递主要包括电子供体分子从反应液向催化剂传递以及辅因子分子在光催化模块和酶催化模块间穿梭;电子传递主要包括光生电子从其生成位点到光催化剂表面进而到电子媒介的传递;质子传递主要包括质子从溶液或催化剂表面向电子媒介的传...  相似文献   
743.
全球气候变化与南极臭氧空洞的形成促使人们关注大气臭氧含量的变化.臭氧通常通过天底卫星实现全球连续观测,进而获得全球柱浓度,但随着对臭氧的深入研究,全球臭氧分层观测问题也随之出现.本文将加权乘代数算法与辐射传输模型SCIATRAN相结合,采用2011年Chappuis-Wulf波段的SCIAMACHY临边辐射数据,反演出15—40 km高度之间的平流层臭氧廓线,解决了全球臭氧分层观测问题.在全球臭氧分层图中,观测到全球臭氧传输从低纬度地区的形成上升到中高纬度地区的消耗下降的整个过程,这与布鲁尔-多布森环流直接相关.在9—10月南极臭氧空洞最严重时期,南极极地环流对臭氧传输的阻碍作用明显,极地环流出现“透明墙”效果.一方面赤道臭氧难以传输至南极地区进行补充,另一方面南极地区上空存在的臭氧消耗物质滞留导致臭氧消耗加速,低补充和高消耗共同造成南极臭氧空洞.全球臭氧分层观测为全球臭氧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将会促进人们对臭氧形成、传输以及消耗过程的研究.  相似文献   
744.
基于核酸适配体的特异性以及纳米金比色法的高灵敏性,建立了维吉霉素M1(VGM M1)的可视化检测方法。在优化条件下,适配体和纳米金体系在656 nm和522 nm处的吸光度比值(A656 nm/A522 nm)与VGM M1的质量浓度呈线性关系,其线性回归方程为A656 nm/A522 nm=0.4986c+0.1969,线性相关系数R2为0.9849。对牛奶样品进行加标回收实验,回收率在97.2%~103.1%之间,相对标准偏差(RSD)在4.3%~8.2%之间。本方法可用于实际样品中VGM M1的快速检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