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66篇
  免费   87篇
  国内免费   248篇
化学   475篇
晶体学   5篇
力学   23篇
综合类   62篇
数学   172篇
物理学   264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6篇
  2022年   23篇
  2021年   20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18篇
  2018年   24篇
  2017年   16篇
  2016年   19篇
  2015年   19篇
  2014年   37篇
  2013年   19篇
  2012年   27篇
  2011年   28篇
  2010年   24篇
  2009年   33篇
  2008年   44篇
  2007年   34篇
  2006年   41篇
  2005年   46篇
  2004年   35篇
  2003年   44篇
  2002年   28篇
  2001年   35篇
  2000年   25篇
  1999年   30篇
  1998年   16篇
  1997年   26篇
  1996年   27篇
  1995年   25篇
  1994年   26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21篇
  1991年   15篇
  1990年   11篇
  1989年   16篇
  1988年   11篇
  1987年   9篇
  1986年   13篇
  1985年   15篇
  1984年   16篇
  1983年   10篇
  1982年   10篇
  1981年   7篇
  1980年   8篇
  1979年   4篇
  1978年   2篇
  1976年   2篇
  1974年   2篇
  195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61.
正电性磁性氧化铁胶粒负载钯催化的Suzuki偶联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发展了一种超顺磁性Fe3O4纳米粒子负载Pd0的简易方法. 利用Fe3O4溶胶带正电荷的特性, 将负离子 通过静电作用吸附在Fe3O4胶体粒子表面( /Fe3O4), 以抗坏血酸(Vc)进一步还原即得到载有金属Pd团簇的Fe3O4胶体粒子(Pd0/Fe3O4). 该磁性载体负载的Pd催化剂对Suzuki反应表现出良好的催化活性, 且在反应后, 可方便地通过永久磁铁将催化剂从反应体系中分离出来, 进行循环使用. 试验表明, 该催化剂在循环使用五次后反应活性无明显下降. 进一步试验发现, 这种磁性纳米粒子负载的金属钯对一系列卤代芳烃的Suzuki偶联反应均表现出较优的催化活性.  相似文献   
62.
在抗击新冠疫情期间,北京师范大学"物理化学"教学团队综合利用中国大学MOOC、雨课堂、微信群等多个网络平台和工具,探索并实践了以MOOC授课为基础、以学生学习为中心、以教师辅导为支撑的物理化学远程教学。我们以难度最大的"统计热力学基础"教学为例,设计了包括课前预习、课上观看MOOC视频、实时在线练习、教师答疑、课后反思提问等多环节的复合式教学方案,引导学生利用教师预留的资料、设计的教学活动以及布置的线上作业等实施自主学习。实践表明,这个多环节的综合设计在线课程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锻炼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63.
在氧化铟锡( ITO)导电玻璃表面电泳沉积制备ZnO-C60和ZnO-MWCNT复合涂层电极,经后续热处理增强其结合强度,通过SEM观察2种电极复合涂层的表面形貌,并使用CHI 705电化学分析仪和PMI-E电致化学发光系统测定其光电性质.结果表明,ZnO-C60复合涂层电极具有较高的稳定性,在可见光辐照下,该电极显示...  相似文献   
64.
基于多壁碳纳米管和纳米金复合膜修饰电极制备了特殊序列的靶DNA的电化学生物传感器.该传感器以六氨基合钌为杂交指示剂,用差示脉冲伏安法进行检测DNA杂化,其响应信号与靶DNA浓度在1.0×10<'-12>~1.0×10<'-7>mol/L范围内呈线性关系,检测限达3.5×10<'-13>mol/L.该传感器能区分单碱基错配的靶DNA.  相似文献   
65.
The reaction mechanisms between formaldehyde and MoO_x(x = 1, 2, 3) have been studied thoroughly in this paper. Five reaction pathways were found in three reactions(reactions Ⅰ to Ⅲ) through studying the mechanisms of MoO_x(x = 1, 2, 3) catalyzing formaldehyde. Different products were obtained from three reactions. Of all three reactions, the barrier energy of Route ⅡA is the lowest(4.70 kcal/mol), which means in MoO_x(x = 1, 2, 3), MoO_2 has the best catalytic effect. Compared with other similar non-toxic treatments of formaldehyde, our barrier energy is the lowest. In this research, there was no good leaving group of the compound, so the mechanisms are addition reaction. We speculate that there must be an addition reaction to the more complex reactions to molybdenum oxides and aldehydes. As a chemical reagent for removing formaldehyde, it only absorbs formaldehyde and does not emit other toxic substances outward. Molybdenum oxides retain its original structures of the final products, which means it has excellent stability in the reaction of MoO_x(x = 1, 2, 3) + HCHO. The mechanisms of all three reactions are addition reactions, but they are entirely different. As the number of oxygen atoms increases, the reaction mechanisms become simpler.  相似文献   
66.
新AlPO4结晶分子筛相CFAP-2合成于TMEDA(N,N,N′,N′-四甲基乙基二胺)-P2O5-A12O5-H2O系统,反应物摩尔组成的范围是:TMEDA:P2O5:Al2O3:H2O=(1-1.1):1:1:50,晶体形貌,X射线粉末衍射分析,热分析及红外光谱的研究表明:CFAP-2与A1PO4-21的晶体结构不同,在350℃时,CFAP-2的原粉相转变为具有三维骨架孔结构的较稳定的结晶相。  相似文献   
67.
长寿命轨线形成的模式识别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设计了6个参数来定量表征共线势能面的几何特征,并寻48个具有不同几何特征的LEPS型势能面,在以7个参数表征的不同的动态条件下应用Venus94程序进行准经典轨线(QCT)计算。随后,应用模式识别研究了势能面的特征及动态因素对长寿命轨线形成的影响,初步证实了若干知的并发现了若干新的影响长寿命轨线形成的主要影响因素并据此建了长寿命轨线形成的定性预测模型。  相似文献   
68.
依据GB/T 21911–2008《食品中邻苯二甲酸酯的测定》,采用GPC净化在线浓缩、气相色谱–质谱法测定植物油中的邻苯二甲酸酯类增塑剂。参照JJF1059–1999《测量不确定度的评定与表示》,以测定花生油中邻苯二甲酸二(2-乙基)己酯(DEHP)为例,对整个测量过程中不确定度的来源进行了分析,并对不确定度各个分量进行了评定和合成,取包含因子k=2(约95%置信概率),花生油中DEHP含量为11.8 mg/kg时,扩展不确定度U=1.2 mg/kg。结果表明,随机效应和曲线拟合是影响邻苯二甲酸酯检测过程中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69.
介绍了量子力学中两个角动量耦合的通用方法,并从角动量守恒的观点分析了原子光谱项的推导基础。  相似文献   
70.
采用循环伏安法(Cyclic Voltammetry,CV)在碱性条件下电解石墨棒,得到水溶性的荧光碳量子点. 通过透射电子显微镜(TEM)、拉曼光谱(Raman spectrum)、原子力显微镜(AFM)对所制备的碳量子点进行形貌及结构表征,发现该碳量子点由1~4层石墨烯片层堆积形成,粒径在19 nm左右,厚度在1 nm左右. 通过荧光光谱(PL)、紫外可见吸收光谱(UV-vis)、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对所制备的碳量子点进行性质测定,发现该碳量子点在400和525 nm处有两个荧光发射峰,且通过控制扫描周数可以调节两个发射峰的相对强度,从而调控碳量子点的荧光颜色:随着扫描周数的增加,400 nm处发射峰的相对强度逐渐减小,而525 nm处发射峰的相对强度逐渐增大,两个荧光发射峰分别与碳量子点的π-π共轭体系和含氧官能团的n-π共轭体系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