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47篇 |
免费 | 74篇 |
国内免费 | 103篇 |
专业分类
化学 | 176篇 |
晶体学 | 4篇 |
力学 | 15篇 |
综合类 | 5篇 |
数学 | 63篇 |
物理学 | 161篇 |
出版年
2023年 | 6篇 |
2022年 | 6篇 |
2021年 | 8篇 |
2020年 | 6篇 |
2019年 | 6篇 |
2018年 | 7篇 |
2017年 | 6篇 |
2016年 | 5篇 |
2015年 | 2篇 |
2014年 | 9篇 |
2013年 | 9篇 |
2012年 | 15篇 |
2011年 | 10篇 |
2010年 | 14篇 |
2009年 | 12篇 |
2008年 | 15篇 |
2007年 | 14篇 |
2006年 | 11篇 |
2005年 | 19篇 |
2004年 | 34篇 |
2003年 | 12篇 |
2002年 | 12篇 |
2001年 | 26篇 |
2000年 | 18篇 |
1999年 | 23篇 |
1998年 | 10篇 |
1997年 | 9篇 |
1996年 | 6篇 |
1995年 | 4篇 |
1994年 | 12篇 |
1993年 | 6篇 |
1992年 | 7篇 |
1991年 | 5篇 |
1990年 | 8篇 |
1989年 | 13篇 |
1988年 | 2篇 |
1987年 | 4篇 |
1986年 | 8篇 |
1985年 | 6篇 |
1984年 | 8篇 |
1981年 | 1篇 |
1980年 | 1篇 |
1979年 | 1篇 |
1978年 | 1篇 |
1975年 | 1篇 |
1966年 | 1篇 |
1963年 | 1篇 |
1959年 | 1篇 |
1957年 | 1篇 |
1956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4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1.
胶束增敏催化光度法测定痕量铜(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铜(Ⅱ)对过氧化氢还原中性红褪色反应的强烈催化作用,建立了在表面活性剂氯化十六烷基吡啶(CPC)存在下测定痕量铜(Ⅱ)的方法。在pH 8.1氨水-氯化铵缓冲溶液介质中,以454 nm为测定波长,在120μg·L~(-1)以内吸光度ΔA(A_0—A)与铜(Ⅱ)浓度呈线性关系,方法的检出限(3S/N)为2.15×10~(-8)g·L~(-1)。方法应用于水样中铜的测定,所得结果与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得结果相符,加标回收率在97.9%~105.7%之间。 相似文献
412.
浸渍法制备了一系列V2O5-CuO/TiO2催化剂,考察中低温(200~300℃)条件下,以氨为还原剂选择性催化还原NOx的活性,并利用比表面积及微孔孔隙分析仪(BET)、X射线衍射(XRD)对催化剂进行微观表征和分析。结果表明,500℃焙烧的2V16Cu/TiO2催化剂展示了最佳的中低温催化活性和较宽的活性温度范围,在空速6.0×104 h-1、225℃条件下,NOx转化率达97.3%,250℃时达到100%,温度升至300℃,催化活性仍保持在100%。XRD结果表明,随着Cu负载量的增加,逐渐显现CuO的特征峰。结合活性评价数据说明,CuO是VCu/TiO2催化剂的主要活性组分之一,是降低SCR催化反应温度的重要因素。BET结果表明,CuO的负载对钒钛催化剂的表面结构有较大影响。耐硫性实验结果表明,添加钒氧化物制备的2V16Cu/TiO2催化剂的抗硫性能有所改善。 相似文献
413.
生物降解高分子--聚己内酯/聚氧乙烯/聚丙交酯三元共聚物水解行为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异辛酸亚锡为催化剂,通过聚乙二醇醚(PEG)引发ε-己内酯和L-丙交酯开环聚合,制备了PCL/PEO/PLA三元共聚物.研究了聚合物在pH7.4磷酸缓冲溶液、37℃条件下的体外降解行为.采用GPC、1H-NMR、DSC和XRD技术研究了聚合物在水解降解过程中分子量、分子量分布、组成、吸水率、结晶性等的变化.结果表明共聚物的吸水率随聚醚组分含量而增大;随水解材料的失重率增大,聚醚组分含量下降程度也加大.此外研究还表明:聚合物中丙交酯组分含量高时,聚合物的结晶结构主要由PLLA形成.由于聚合物的水解降解首先发生在无定形区和结晶区边缘,随着共聚物的降解、结晶性的PLLA低聚物的生成,导致了共聚物的分子量呈双峰分布. 相似文献
414.
棉纤维的N-异丙基丙烯酰胺接枝共聚及产物的温敏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硝酸铈铵(CAN)、过硫酸钾(KPS)及H2O2/H2A(双氧水/抗坏血酸)为引发体系,采用溶液自由基接枝法制备了具有温敏性的棉纤维N-异丙基丙烯酰胺接枝共聚物(cotton-g-PNIPAAm);在上述3种引发剂作用下的接枝反应可以达到的接枝率(G)排序为G(H2O2/H2A)>G(KPS)>G(CAN);研究了其他因素如引发剂浓度、反应时间、反应温度和单体浓度等对接枝率的影响,得出了优化的接枝反应条件;接枝样品的FTIR分析图谱和SEM观察均表明样品表面已接枝了聚N-异丙基丙烯酰胺;DSC分析显示,棉纤维N-异丙基丙烯酰胺接枝共聚物的低临界溶解温度(LCST)与纯的聚N-异丙基丙烯酰胺凝胶(LCST=32.48℃)相似,约为32~33℃;接枝率的变化对试样LCST的影响很小,但其可逆焓变(ΔH)会随接枝率的提高而增加;采用滴水试验法(AATCC 79)和毛效试验法(FZ/T 01071)检测棉纤维的N-异丙基丙烯酰胺接枝共聚物在不同温度时的吸水性变化,显示试样具有温敏特性,其中接枝率介于25%~45%的试样温敏性较高,过低或过高的接枝率均不利于获得高的温敏性;棉纤维的N-异丙基丙烯酰胺接枝共聚物试样的可逆焓变(ΔH)随试样膨胀/收缩时间变化的研究和分析结果表明,棉纤维的N-异丙基丙烯酰胺接枝共聚物对温度变化的响应比纯聚N-异丙基丙烯酰胺凝胶快. 相似文献
415.
416.
417.
在DMF及DMSO中用循环伏安法、现场紫外可见光谱电化学方法及现场FT-IR光谱电化学方法研究了含多个氧化还原中心的卟啉化合物[四(对-硝基苯基)卟啉合钴(Ⅱ)]的氧化还原性质。指出该化合物的第一步氧化或第一步还原为中心金属钴失去或得到1个电子;第二步还原为卟啉环meso位的4个对硝基苯基上的硝基在同一电位下各得1个电子,形成相应的阴离子自由基;第三步还原为卟啉环得到1个电子,但该步反应不可逆。同时发现硝基与卟啉环及中心金属钴之间存在分子内电子相互作用,而4个硝基取代基之间未发现分子内电子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418.
双噁唑啉扩链尼龙1010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尼龙 10 10的加成型化学扩链做了系统的研究 ,并对 2 ,2′ 双 (2 唑啉 ) (BOZ)和 1,4 双 (2 唑啉基 )苯 (PBO)的偶联效果和扩链产物的性能做了详细的探讨 ,前者的扩链效果较好 .研究结果表明 ,尼龙10 10熔体的转矩随着反应时间的延长显著增加 .但转矩达到极大值后开始缓慢下降 ,表明扩链产物在高温条件下发生热降解 .扩链剂的用量存在最佳值 ,用量不足时偶联反应不充分 ,用量过量时封端反应加剧 .扩链以后尼龙 10 10的端羧基含量大大降低 ,反应温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符合阿累尼乌斯关系式 .扩链产物极限粘度大大高于尼龙原料 ,表明分子量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419.
在室温,紫外光照下溶液相中C_(60)与聚苯乙烯的直接反应合成得聚苯乙烯的 C_(60)加合物。衍生物中C_(60)的含量可由C_(60)的投料比来控制。得到了产物经 UV-Vis,FTIR,GPC,TGA及DSC等波谱表片,测得产物的分子量比母体聚苯乙烯的 分子量稍高。对溶液相的反应进行了现场的ESR研究,得到强的PSC_(60)~(-·)的 自由基信号,g值为2.0024。同时对C_(60)和聚苯乙烯混合物固相体系的光照反应 进行了ESR测试。结果表明在反应过程中及最终产物中均存在稳定的C_(60)-高分子 链烃基自由基阴离子RC_(60)~(-·)。表明了反应的自由基机理。 相似文献
420.
以11-氨基十一酸为原料制备了酸碱-氧化还原双重刺激响应型表面活性剂中间体11-叔胺十一烷基羰基二茂铁(C_(11)-N-Fe);采用~1H NMR和MS等手段对产物进行了结构表征;并通过透光率、循环伏安法和紫外光谱分析等研究了其酸/碱和氧化/还原开关响应性能.研究发现,C_(11)-N-Fe的盐酸盐在水溶液中进行自组装时,可制备具有酸碱-氧化还原双重刺激响应性的泡沫,且采用2种刺激方式的消泡均可在2 min之内完成;将C_(11)-N-Fe的盐酸盐作为乳化剂用于乳化正癸烷/水体系,可以制得颗粒均匀稳定的乳状液,同时可以通过酸碱-氧化还原双重刺激可逆调控乳液的稳定与破乳.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