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088篇 |
免费 | 349篇 |
国内免费 | 330篇 |
专业分类
化学 | 572篇 |
晶体学 | 49篇 |
力学 | 101篇 |
综合类 | 36篇 |
数学 | 230篇 |
物理学 | 779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2篇 |
2023年 | 38篇 |
2022年 | 28篇 |
2021年 | 36篇 |
2020年 | 38篇 |
2019年 | 44篇 |
2018年 | 45篇 |
2017年 | 48篇 |
2016年 | 45篇 |
2015年 | 46篇 |
2014年 | 63篇 |
2013年 | 76篇 |
2012年 | 77篇 |
2011年 | 66篇 |
2010年 | 79篇 |
2009年 | 64篇 |
2008年 | 66篇 |
2007年 | 73篇 |
2006年 | 72篇 |
2005年 | 67篇 |
2004年 | 62篇 |
2003年 | 65篇 |
2002年 | 61篇 |
2001年 | 31篇 |
2000年 | 37篇 |
1999年 | 41篇 |
1998年 | 48篇 |
1997年 | 23篇 |
1996年 | 38篇 |
1995年 | 31篇 |
1994年 | 28篇 |
1993年 | 21篇 |
1992年 | 30篇 |
1991年 | 34篇 |
1990年 | 25篇 |
1989年 | 24篇 |
1988年 | 13篇 |
1987年 | 9篇 |
1986年 | 12篇 |
1985年 | 9篇 |
1984年 | 9篇 |
1983年 | 8篇 |
1982年 | 5篇 |
1981年 | 4篇 |
1980年 | 2篇 |
1979年 | 5篇 |
1973年 | 1篇 |
1965年 | 4篇 |
1964年 | 1篇 |
1957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76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 毫秒
141.
Synthesis of Furano[3,2-c]- and Pyrano[3,2-c]quinolines upon Imino Diels-Alder Reactions Initiated by Nitrosonium (NO^+)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Efficient nitrosonium (NO+)-initiated aza-Diels-Alder reactions of N-arylimines with 2,3-dihydrofuran or 3,4-dihydro-2H-pyran allowed access to furano[3,2-c]- or pyrano[3,2-c]quinolines. A mixture of cis and trans-quinoline isomers was obtained in various ratios and yields. 相似文献
142.
143.
三种抗氧化物质与牛血清白蛋白的相互作用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5
运用荧光光谱(FS)、紫外光谱(UV)和超滤(UF)法, 研究了阿魏酸、毛蕊异黄酮及芒柄花素三种抗氧化小分子物质与牛血清白蛋白(BSA)的结合反应. 以Lineweaver-Burk双倒数方程和能量传递原理分别计算了三者与BSA反应的结合常数(KLB)和结合距离(r)以及由热力学参数的计算判断了三种小分子物质与BSA结合的作用力类型; 以Scatchard方程计算了三种小分子与BSA的结合常数(Ka)和结合位点数(n); 并对阿魏酸与毛蕊异黄酮及芒柄花素的竞争结合反应进行了研究. 实验结果表明: 这三种物质能与BSA结合形成非共价复合物, 导致BSA内源性荧光的静态猝灭; 它们与BSA的结合能力随着极性基团的增多、分子体积的增大而减弱; 静电作用和疏水作用可能是它们与BSA结合的主要作用力; 阿魏酸与芒柄花素或毛蕊异黄酮会产生与BSA的竞争结合效应. 相似文献
144.
145.
146.
利用~1H-NMR原位追踪在L-缬氨酸存在下合成花状纳米聚苯胺的形成过程中发现此结构的形成经历3个阶段:首先在苯胺与缬氨酸构成的类胶束结构内聚合成吩嗪类寡聚物;其次通过p-p重叠作用及胶束融合过程成为片状聚集体;最终通过与缬氨酸形成氢键组装成花瓣状纳米聚苯胺.通过改变反应条件,对比形成过程中核磁共振图谱及产物形貌的变化发现花状纳米聚苯胺的形成有如下特征:反应初期L-缬氨酸作为缓冲试剂可以避免苯胺的骤然质子化,有利于生成具有吩嗪结构的寡聚物;反应前苯胺单体与缬氨酸形成稳定的反应环境保证寡聚物始终在其内聚集生长,有效避免了外部环境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7.
148.
The merocyanine dye 3-ethyl-5-(2-(3-ethyl-2-benzothiazolinylidene)-ethylidene)-rhodanine (BTER) known as Agfa-10 has been found to have a good photoconductivity as solution cast film. In this paper iodine-doped BTER was obtained by doping with iodine vapor. Its structure was investigated with the following characteristies. 1 The doped iodine had been excited as I_3~- anion. 2 Because the electron located on the sulphur atom was transferred to iodine, the charge transfer complex of (BTER-I_3) formed. 3 During the iodine doping process, BTER changed from α-form to β-modification. These had been identified by X-ray diffraction, VIS-absorption spectra and SEM picture.4 From the volt-Ampere curve obtained from sandwich cell, when E≤2.2×10~(-1) V·cm~(-1), the room temperature electrical conductivity of BTER and BTER-I_3 were found to be 2.22×10~(-10) s·cm~(-1) and 2.6×10~(-7) S·cm~(-1), respectively. 相似文献
149.
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