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566篇 |
免费 | 108篇 |
国内免费 | 145篇 |
专业分类
化学 | 275篇 |
晶体学 | 11篇 |
力学 | 52篇 |
综合类 | 28篇 |
数学 | 195篇 |
物理学 | 258篇 |
出版年
2024年 | 7篇 |
2023年 | 18篇 |
2022年 | 15篇 |
2021年 | 19篇 |
2020年 | 8篇 |
2019年 | 11篇 |
2018年 | 18篇 |
2017年 | 22篇 |
2016年 | 6篇 |
2015年 | 14篇 |
2014年 | 32篇 |
2013年 | 27篇 |
2012年 | 21篇 |
2011年 | 22篇 |
2010年 | 19篇 |
2009年 | 23篇 |
2008年 | 21篇 |
2007年 | 19篇 |
2006年 | 21篇 |
2005年 | 27篇 |
2004年 | 20篇 |
2003年 | 22篇 |
2002年 | 27篇 |
2001年 | 17篇 |
2000年 | 15篇 |
1999年 | 26篇 |
1998年 | 29篇 |
1997年 | 19篇 |
1996年 | 28篇 |
1995年 | 27篇 |
1994年 | 19篇 |
1993年 | 16篇 |
1992年 | 23篇 |
1991年 | 31篇 |
1990年 | 25篇 |
1989年 | 23篇 |
1988年 | 11篇 |
1987年 | 8篇 |
1986年 | 12篇 |
1985年 | 8篇 |
1984年 | 10篇 |
1983年 | 8篇 |
1982年 | 5篇 |
1981年 | 4篇 |
1980年 | 3篇 |
1979年 | 3篇 |
1975年 | 2篇 |
1965年 | 4篇 |
1964年 | 1篇 |
1957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8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62.
三种抗氧化物质与牛血清白蛋白的相互作用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5
运用荧光光谱(FS)、紫外光谱(UV)和超滤(UF)法, 研究了阿魏酸、毛蕊异黄酮及芒柄花素三种抗氧化小分子物质与牛血清白蛋白(BSA)的结合反应. 以Lineweaver-Burk双倒数方程和能量传递原理分别计算了三者与BSA反应的结合常数(KLB)和结合距离(r)以及由热力学参数的计算判断了三种小分子物质与BSA结合的作用力类型; 以Scatchard方程计算了三种小分子与BSA的结合常数(Ka)和结合位点数(n); 并对阿魏酸与毛蕊异黄酮及芒柄花素的竞争结合反应进行了研究. 实验结果表明: 这三种物质能与BSA结合形成非共价复合物, 导致BSA内源性荧光的静态猝灭; 它们与BSA的结合能力随着极性基团的增多、分子体积的增大而减弱; 静电作用和疏水作用可能是它们与BSA结合的主要作用力; 阿魏酸与芒柄花素或毛蕊异黄酮会产生与BSA的竞争结合效应. 相似文献
63.
64.
65.
66.
生物正交反应是指能够在生物体系中进行、且不会与天然生物化学过程相互干扰的一类化学反应.这类反应的出现为科学家对生命进程的原位研究带来了革命性的技术,已经成为化学生物学这一新兴交叉领域的核心方向之一.自这一概念提出的近二十年里,生物正交化学经历了反应类型由单一的"偶联反应"向成键偶联、断键剪切反应并重,应用场景由简单的活细胞体系向更为复杂的生物活体升级的一系列发展历程.同时,在生命科学研究、医药研发、临床诊疗等多个领域展示出了广阔的应用前景.我国化学生物学领域的学者们积极参与并推动了生物正交反应的快速发展,在反应开发、体系优化和实际应用等方面开展了一系列原创工作,取得了瞩目的成绩;尤其是在"生物正交剪切反应"概念的提出与开发应用等方面产生了重要的国际影响.本综述中,分别按照金属介导、光介导和化学小分子介导的生物正交偶联反应以及生物正交剪切反应,对近五年来我国学者在该领域的代表性成果进行系统介绍.最后对生物正交反应的进一步发展与应用加以展望.我们期待更多高效、兼容的生物正交反应得以发展,并提出"遥控生物正交化学"的未来发展目标,期待更多的化学家能够加入生物正交反应的开发拓展与应用探索当中. 相似文献
67.
68.
二维Janus WSSe作为一种新兴的过渡金属硫族化合物(TMDs)材料,由于其打破了面外镜像对称性,且具有内在垂直压电和强Rashba自旋轨道耦合效应等丰富的物理特性,在自旋电子器件中具有巨大的应用潜力。本文基于密度泛函理论的第一性原理平面波赝势方法计算了过渡金属原子X(X=Mn、Fe、Co)掺杂单层Janus WSSe的电子结构、磁性和光学性质。结果表明:在Chalcogen-rich(硫族元素为多数元素)条件下的掺杂比在W-rich(钨元素为多数元素)条件下的掺杂展现出更高的稳定性,且掺杂后所有体系均表现出磁性。值得一提的是,对该体系进行Mn掺杂后,自旋向上通道出现杂质能级,WSSe由原来的非磁性半导体转变成磁矩为1.043μB的铁磁性半金属。而Fe、Co的掺杂使得自旋向上通道和自旋向下通道均出现杂质能级,呈现出磁矩分别为1.584μB、2.739μB的金属性。此外,掺杂体系的静态介电常数都显著增加,极化程度增强,且介电函数虚部和光吸收峰都发生了红移,说明掺杂有利于对可见光的吸收。 相似文献
69.
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