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4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提出了两个求解空间四阶的时间亚扩散方程的数值方法,其误差阶分别为O(τ+h2)和O(τ2+h2).通过Fourier方法,发现两个差分格式均为无条件稳定的.最后,通过数值例子,验证了两个算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32.
33.
采用高压剪切分散(HPSH)的方法先将纳米SiO2分散在合成聚氨酯原料中,再应用原位聚合的方法制备了纳米SiO2/聚氨酯复合树脂。 用热重分析、动态机械热分析(DMTA)和扫描电子显微镜等测试技术研究了纳米SiO2的用量及其分散方法对聚氨酯树脂的热稳定和力学性能的影响。 结果表明,二苯甲基二异氰酸酯(MDI)中的-NCO和纳米SiO2表面的-OH发生了化学反应,SiO2表面的包覆率约为7%;通过高压剪切分散的方法能够使纳米SiO2在聚氨酯基体中均匀的分散开来,粒径为30~40 nm,而超声处理的纳米SiO2会聚集约为200 nm聚集体。 当SiO2的添加质量分数为3%时复合树脂(HPSH处理SiO2)的拉伸强度和断裂伸长率均达到最大值,分别为84.3 MPa和438.7%。 此外,与纯树脂相比,复合树脂(4%纳米SiO2)的Tg、Td和T-50%分别增加了17.2、9和21 ℃。 相似文献
34.
35.
采用水热法制备NaY(MoO4)2∶Eu3@SiO2上转换发光材料,利用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能谱仪(EDS)、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荧光光谱(FL)等对合成样品的结构和发光性能进行分析,结果表明,NaY(MoO4)2∶Eu3+@SiO2核-壳结构样品与标准NaY(MoO4)2∶Eu3+的PDF各个特征衍射峰峰位保持一致,且均未出现杂质衍射峰;微观形貌为核壳结构,NaY(MoO4)2∶Eu3+包覆在SiO2微球表面,得到亚微米级球体.XRD及表面元素含量测定结果表明,Eu3+占据了Y3+的晶格位置;SiO2微球中的Si-OH键可以键合其中的金属离子;793 nm近红外光激发下,在616 nm处,观察到了Eu3+的上转换特征发射峰(红光发射峰),NaY(MoO4)2∶Eu3+@6.2SiO2粉体的光致发光强度达到纯NaY(MoO4)2∶Eu3+荧光粉体发光强度的3倍以上. 相似文献
36.
二茂铁甲醛是有机合成化学中一个重要的中间体,利用它可以合成各种功能二茂铁衍生物.然而异环取代的二茂铁甲醛因合成难度较大使其应用受到限制,1'-碘代二茂铁甲醛分子内因为有较多的反应活性点,从而被广泛应用到功能金属有机分子的设计合成中.合成该物质的传统方法不仅路线长,且需要使用昂贵的金属有机试剂.我们利用改进后的合成方法,以二茂铁为起始原料经三步反应合成了1'-碘代二茂铁甲醛.该方法不仅缩短了合成路线,简化了反应条件,且避免使用苛刻的反应条件和贵重的有机锂(锡)试剂,是目前合成该化合物最简单的方法. 相似文献
37.
38.
在学完“动量”和“机械能”之后,碰撞问题屡见不鲜,同学们常常对这类问题感到很棘手,尤其是一些选择题,由于考虑问题不全面,往往会出现因多选而导致错误的情况,其实,对于碰撞类选择题,可以从以下3个方面去考查选项,逐一筛选、淘汰,全部通过的才是正确答案。 相似文献
39.
1′-碘代二茂铁甲醛肟酯的设计与合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含多功能团的1′-碘代二茂铁甲醛为起始原料,设计合成了4种1′-碘代二茂铁甲醛肟酯类化合物3a~3d,并用IR,1H NMR,MS和元素分析对其结构进行了确认,其中化合物3a的单晶结构经X射线单晶衍射确证其属单斜晶系(Monoclinic),P2(1)/n空间群,晶胞参数:a=0.6328(3)nm,b=1.0634(7)nm,c=2.3815(13)nm,α=90°,β=93.546(19)°,γ=90°,Z=4,μ=2.883mm-1,Dc=1.910g/cm3,F(000)=896.晶胞堆积图证明化合物3a的分子之间通过电子的授受作用、π-π堆积和氢键等弱相互作用组装成三维四方形管状空穴结构.这种空穴结构可以选择性地对客体分子进行识别. 相似文献
40.
本实验应用体外分散垂体细胞动力学培养的方法,观察了LHRH脉冲幅度和频率以及LHRH连续刺激对雄性大鼠垂体前叶细胞LH分泌活动的影响。结果表明,LHRH在1×10~(-10)—1×10~(-6)mol/L范围内,与LH分泌的剂量-效应关系曲线呈线性。LHRH脉冲频率使LH分泌产生双相反应,随着刺激频率的增高,LH基础水平升高,LH/脉冲减少。当LHRH脉冲幅度在1×10~(-9)mol/L或以上,刺激频率在3脉冲/h或以上时,可观察到LH分泌达最高峰并随之逐渐下降至基础水平,即明显的自身激发作用和脱敏作用。增加LHRH的脉冲幅度可减少引起激发作用所需要的脉冲频率,增加高幅度LHRH脉冲的频率可使激发作用更快产生。另外,低浓度的LHRH(1×10~(-10)mol/L)连续刺激细胞也可产生自身激发作用,但需要较长时间的刺激。这些结果提示:垂体前叶LH细胞的分泌型式依赖于LHRH脉冲的幅度和频率,这有助于阐明体内的LH脉冲波动的动力学机理。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