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334篇 |
免费 | 68篇 |
国内免费 | 159篇 |
专业分类
化学 | 270篇 |
晶体学 | 11篇 |
力学 | 34篇 |
综合类 | 6篇 |
数学 | 73篇 |
物理学 | 167篇 |
出版年
2024年 | 2篇 |
2023年 | 7篇 |
2022年 | 9篇 |
2021年 | 11篇 |
2020年 | 13篇 |
2019年 | 17篇 |
2018年 | 13篇 |
2017年 | 18篇 |
2016年 | 19篇 |
2015年 | 11篇 |
2014年 | 25篇 |
2013年 | 19篇 |
2012年 | 18篇 |
2011年 | 28篇 |
2010年 | 18篇 |
2009年 | 27篇 |
2008年 | 20篇 |
2007年 | 31篇 |
2006年 | 22篇 |
2005年 | 21篇 |
2004年 | 15篇 |
2003年 | 23篇 |
2002年 | 11篇 |
2001年 | 5篇 |
2000年 | 17篇 |
1999年 | 10篇 |
1998年 | 12篇 |
1997年 | 11篇 |
1996年 | 16篇 |
1995年 | 7篇 |
1994年 | 4篇 |
1993年 | 14篇 |
1992年 | 1篇 |
1991年 | 12篇 |
1990年 | 9篇 |
1989年 | 5篇 |
1988年 | 5篇 |
1987年 | 8篇 |
1986年 | 8篇 |
1985年 | 5篇 |
1984年 | 3篇 |
1983年 | 1篇 |
1982年 | 1篇 |
1981年 | 1篇 |
1979年 | 5篇 |
1978年 | 1篇 |
1974年 | 1篇 |
1955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56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3 毫秒
481.
催化剂对CaO固硫反应动力学的影响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提高CaO的固硫率是对煤炭燃烧污染防治的研究热点。本研究探索用催化剂提高CaO固硫率的可行性及其对固硫反应动力学的影响。用热天平测试了在CaO中添加不同催化剂的固硫反应的进程,并采用等效粒子模型处理实验数据,计算了表面化学反应控制阶段及产物层扩散控制阶段的动力学参数。实验表明,CaO固硫反应初期为表面化学反应控制阶段,后期转为产物层扩散控制阶段。以碱金属的盐类为催化剂,它们均能使固硫反应前期的化学反应控制阶段的反应活化能下降,并按Li,Na,K,Cs的顺序依次递减,而碱金属盐的负离子主要影响产物层扩散阶段的固硫反应。 相似文献
482.
重力场流分离作为最简单的一种场流分离技术,常用于分离微米级颗粒。选择两种不同粒径(20 μ m和6 μ m)的聚苯乙烯(PS)颗粒作为样品,通过改变载液中叠氮化钠浓度、混合表面活性剂的比例及载液流速,利用自行设计生产的重力场流分离(gravitational flow field-flow fractionation, GrFFF)仪器,对颗粒混合样品进行分离,得到了相关谱图与数据,考察了这3种因素对分离效果(保留比(R)、塔板高度(H))的影响。结果表明:20 μ m PS颗粒的R值均大于6 μ m PS颗粒的R值,H值均小于6 μ m颗粒的H值;PS颗粒的R值与H值均随着载液中叠氮化钠浓度的增加而增加;但随着载液流速的增加,R值增加,H值减小。该研究为GrFFF系统的开发及应用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483.
建立了用气相色谱-质谱(GC-MS)联用法测定水产品中19种氯代酚及其钠盐的分析方法。试样用H_2SO_4消解后,用环己烷-乙酸乙酯提取酸解液中的氯代酚,利用酚类易溶于稀碱溶液的性质,将氯代酚提取到稀碱液中,调稀碱液pH至微酸性,用二氯甲烷-正己烷溶液萃取,无水Na_2SO_4脱水,浓缩定容并硅烷化衍生后,用GC-MS仪EI源选择离子模式检测,氘代4-氯-3-甲基酚(PCMC-d_2)和氘代2,4,6-三溴苯酚(2,4,6-TBP-d_2)为内标,内标法定量。氯代酚在2.0~70.0μg/L范围内,其浓度和峰面积呈良好的线性相关(r≥0.999);水产品中添加量为1.00μg/kg、2.00μg/kg、3.00μg/kg和7.00μg/kg时,回收率一氯酚(MCP)为55.2%~88.8%,二氯酚(DCP)为63.0%~114%,三氯酚(TCP)为76.0%~116%、四氯酚(TeCP)为78%~125%,五氯酚(PCP)为83.2%~104%;方法检出限在0.2~0.4μg/kg之间。 相似文献
484.
基于高速逆流色谱(HSCCC)技术从玛咖中分离制备出两种芥子油苷,苄基芥子油苷(glucotropaeolin, GTL)和甲氧基苄基芥子油苷(glucolimnanthin, GLI)。使用正交设计试验对分离条件进行优化,采用高分辨质谱对制备的组分进行鉴定,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对组分进行定量分析。确定了两个组分GTL与GLI的HSCCC最佳分离条件:溶剂系统为正丁醇-乙腈-200 g/L硫酸铵溶液(1:0.5:2.4, v/v/v),上相为固定相,下相为流动相,流动相流速2 mL/min,主机转速900 r/min,从玛咖根粗提物中一次性分离得到157.72 mg/kg纯度为97.9%的苄基芥子油苷和31.93 mg/kg的甲氧基苄基芥子油苷,固定相保留率达57.6%。该方法成本低,简便易行,样品损失量小,可大量循环进样制备。 相似文献
485.
本文报道了在交叉分子束装置中氟原子和二溴甲烷反应生成的CBr2的气相激光诱导荧光光谱的首次实验结果。位于585-664nm范围内的激光诱导荧光光谱由22个峰组成,被指定为CBr2的A(V1'V2'0)←X(000)(V1'=0,1; V2'=0-12)跃迁。从光谱导出v00=14885cm^-^1, 上态振动光谱常数v1'=460, v2'=189cm^-^1, x12'=3.10,x22'=-0.27cm^-^1。本实验结果与CBr2的低温固相光谱进行比较, 发现固相光谱较气相光谱明显蓝移, 确认了CBr2是F+CH2Br2过程的两步反应的产物。 相似文献
486.
487.
交流碳弧法合成碳包碳化铁纳米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采用交流碳弧法高效合成碳包碳化铁纳米晶磁性微粉,磁性微粉产率达90%以上.用热重分析法(TG)测得磁性微粉中Fe的质量分数为17.5%.X射线衍射(XRD)分析结果表明,在碳包碳化铁微粉中存在Fe3C和Fe5C2两种结构形式,不含纯Fe晶粒,碳层结构与石墨相似.在透射电镜(TEM)下观察了纳米晶的形貌和粒径分布,碳化铁纳米晶尺寸分布在3~10nm,并呈颗粒状分散在碳层中,碳层为巴基管和巴基葱的堆积体,形状各异,尺寸分布在几十纳米到几微米之间.讨论了碳包碳化铁纳米晶的形成机理.测定了磁性微粉的磁滞回线,其饱和磁感应强度Bs,剩磁Br和矫顽力Hc分别为2.6×10-2T,2.5×10-3T和5.52kA/m. 相似文献
488.
1-芳基-2-苯基-3-甲基-3-异丙基-2-氧代-1,4,2-二氮磷杂环戊-5-酮的合成及除草活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取代苯基脲与苯基二氯化膦和3-甲基-2-丁酮进行的类Mannich反应合成了15种新的1,4,2-二氮磷杂环戊-5-酮类化合物(2a_2o),
其结构经 相似文献
489.
研究了以过氧化氢-盐酸联苯胺为指示反应,在柠檬酸-柠檬酸钠介质(pH 6.6)中建立了催化光度法测定痕量敌敌畏的方法,反应生成一种黄色化合物,最大吸收波长位于410 nm,表观摩尔吸光系数为1.39×104L.mol-1.cm-1,在0~100μg/10 mL浓度范围内符合比耳定律,该反应速度快,至少2 h内吸光度基本不变。应用于敌敌畏试样及农残的分析,测得结果的平均值的相对偏差在-3.2%至+2.6%之间,用标准加入法测得回收率为94.6%。 相似文献
490.
以含氟的二胺5,5′ (六氟异丙基) 二 (2 氨基苯酚)及均苯四甲酸酐(PMDA)为单体,首先合成了经酰胺化的主链上带有活性羟基的含氟聚酰亚胺,再通过Mitsunobu反应将活性生色分子分散红1(DR1)共价链接到聚酰亚胺的侧链骨架上,合成了含氟聚酰亚胺.采用溶胶 凝胶(Sol Gel)技术,并利用偶联剂γ 氨丙基三乙氧基硅烷(APTES)制备带有发色团的和含有硅氧烷端分子的聚酰胺酸,其中的Si(OR)3基经水解、缩合后,与正硅酸乙酯(TEOS)在催化剂作用下反应,经杂化、凝胶后,得到光学透明且热稳定性高的有机/无机杂化材料.将制得的含氟聚酰亚胺/SiO2杂化材料,采用红外光谱(FT IR)、扫描电子显微镜(SEM)、透射电子显微镜(TEM)、X射线衍射(XRD)、示差扫描量热法(DSC),对材料的结构、表面形貌、热性能进行了表征.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