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77篇
  免费   133篇
  国内免费   172篇
化学   336篇
晶体学   15篇
力学   42篇
综合类   9篇
数学   76篇
物理学   304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4篇
  2022年   21篇
  2021年   17篇
  2020年   15篇
  2019年   17篇
  2018年   28篇
  2017年   18篇
  2016年   25篇
  2015年   21篇
  2014年   47篇
  2013年   48篇
  2012年   54篇
  2011年   37篇
  2010年   39篇
  2009年   30篇
  2008年   34篇
  2007年   41篇
  2006年   40篇
  2005年   37篇
  2004年   18篇
  2003年   22篇
  2002年   22篇
  2001年   23篇
  2000年   18篇
  1999年   12篇
  1998年   12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10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4篇
  1987年   5篇
  1985年   3篇
  1963年   1篇
  1960年   1篇
  1957年   1篇
  1955年   1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8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31.
对两端自由金属管(杆)弯曲振动实验进行了分析,对观察到的现象给出了相应的解释.  相似文献   
132.
BisFe1-xCoxTi3O15 (x=0.0, 0.2, 0.4, 0.5, 0.6, and 0.8) multiferroic ceramics are synthesized in two steps using the solid state reaction technique. X-ray diffraction patterns show that the samples have four-layer Aurivillius phases. At room temperature (RT), the samples each present a remarkable coexistence of ferromagnetism (FM) and ferroelectricity (FE). The remnant polarization (2Pr) reaches its greatest value of 14 gC/cm2 at x = 0.6. Remnant magnetization (2Mr) first increases and then decreases, and the greatest 2Mr is 7.8 menu/g when x = 0.5. The magnetic properties for x = 0.4 are similar to those for x = 0.6, indicating that the magnetic properties originate mainly from the coupling between Fe3+ and Co3+ ions, rather than from their own magnetic moments.  相似文献   
133.
Bi5Fe1-xCoxTi3O15(x = 0.0, 0.2, 0.4, 0.5, 0.6, and 0.8) multiferroic ceramics are synthesized in two steps using the solid state reaction technique. X-ray diffraction patterns show that the samples have four-layer Aurivillius phases. At room temperature (RT), the samples each present a remarkable coexistence of ferromagnetism (FM) and ferroelectricity (FE). The remnant polarization (2P r ) reaches its greatest value of 14 μC/cm 2 at x = 0.6. Remnant magnetization (2M r ) first increases and then decreases, and the greatest 2M r is 7.8 menu/g when x = 0.5. The magnetic properties for x = 0.4 are similar to those for x = 0.6, indicating that the magnetic properties originate mainly from the coupling between Fe 3+ and Co 3+ ions, rather than from their own magnetic moments.  相似文献   
134.
毒死蜱分子印迹聚合物微球的制备及结合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淮路枫  杨明  刘骏  胡娟 《应用化学》2009,26(10):1144-1148
采用无皂乳液聚合法制得的微米级聚苯乙烯微球为种球,以毒死蜱为模板分子,通过单步溶胀聚合法制备了单分散分子印迹聚合物微球(MIPMs)。通过紫外光谱研究了MIPMs的结合机理和识别特性;利用红外光谱分析MIPMs的结合位点;运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对微球进行形貌分析,MIPMs的粒径分布为0.5~3 μm(UMIPMs为2~3 μm),其表面粗糙具有一定层次孔径分布的多孔性聚合物,有利于底物和结合位点的接触,从而获得高负载量和高效识别性;Scatchard 分析表明MIPMs在识别毒死蜱过程中存在两类结合位点,计算得高亲和性位点的解离常数为 KD1 = 0.526 mmol/L,最大表观结合量Bmax1 = 35.91 μmol/ g,低亲和位点的解离常数为 KD2 = 2.19 mmol/L,最大表观结合量Bmax1 = 83.87 μmol/g。  相似文献   
135.
136.
采用电子显微分析、X射线衍射法、傅里叶红外光谱法及差示扫描量热法分析强磁场对聚甲醛的结晶形态与片晶分布的影响, 探讨了微观组织特征与晶体学取向之间的关系. 研究结果表明, 聚甲醛(POM)在强磁场(12 T)作用下, 片晶厚度以及片晶间距都发生了明显的增大, 熔点升高, 分子链受到磁场的诱导而趋于定向结晶, 产生了沿磁场方向排列的类似漩涡状的结晶形貌.  相似文献   
137.
T300/AG80复合材料高温拉伸性能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CSS电子万能实验机上,采用QBT高低温环境箱实现控温,测试了T300/AG80复合材料试件纵向、横向的高温拉伸性能,其中纵向试件选取的温度范围为室温~375℃,横向试件的温度范围为室温~325℃。采用非接触方式即远程摄像和图像识别相结合的方法,测量了试件在不同温度、不同载荷作用下的变形,并依据变形计算材料纵向、横向的高温弹性模量。获得试件在不同温度下的力学性能保留率,分析了温度对材料性能的影响,进而对材料的高温性能进行评价。  相似文献   
138.
SBA-15的二氧化钛改性及其光催化降解对氯苯酚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在“后合成”法在介孔二氧化硅SBA-15的孔壁表面键接了二氧化钛,并对其 结构进行了表征。改性后的SBA-15保持了规则的介孔结构,并在孔壁表面形成了 类似于锐钛型二氧化钛的Ti-O-Ti网络结构。光催化降解对氯苯酚的结果表明,经 过两次二氧化钛键接的样品表现出较高的光催化效率。但是由于对酚、醌等中间产 物的强烈吸附以及孔道中反应物质的扩散速度慢,使得其光催化活性略低于纯的锐 钛型二氧化钛。  相似文献   
139.
弯曲梁随机刚度有限元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弯曲梁的随机材料参数和随机几何参数可结合为一个随机参数-弯曲刚度。以位移的均值和协方差函数的变分原理为基础,根据基本方程推导出具有随机刚度的静定弯曲梁的有限元法。这种方法不再采用摄动技术,可直接建立位移的均值和协方差函数。  相似文献   
140.
研完了邻{2-[α-(2-羟基-5-磺基苯偶氮)-亚苄基]-肼基}苯甲酸(锌试剂,ZcN)与L-粕氨酸(L-Lys)复合物的吸光光度测定基本条件,在pH1.9的缓冲溶液中,ZCN与Lys结合生成紫红色复合物,最大吸收波长在605nm处,标准工作曲线在5.47×10-6~1.64×l0-4mol·L-1范围内呈线性关系。在最大吸收峰处比锌试剂本身红移145nm,复合物的表观摩尔吸光系数ε为2.5×104。同时,研完了离子强度对反应体系的影响.ZCN作为光谱探针与Lys的结合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