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306篇 |
免费 | 126篇 |
国内免费 | 97篇 |
专业分类
化学 | 183篇 |
晶体学 | 6篇 |
力学 | 34篇 |
综合类 | 7篇 |
数学 | 47篇 |
物理学 | 252篇 |
出版年
2024年 | 4篇 |
2023年 | 11篇 |
2022年 | 10篇 |
2021年 | 8篇 |
2020年 | 13篇 |
2019年 | 10篇 |
2018年 | 10篇 |
2017年 | 9篇 |
2016年 | 7篇 |
2015年 | 16篇 |
2014年 | 23篇 |
2013年 | 22篇 |
2012年 | 27篇 |
2011年 | 42篇 |
2010年 | 18篇 |
2009年 | 19篇 |
2008年 | 25篇 |
2007年 | 21篇 |
2006年 | 21篇 |
2005年 | 12篇 |
2004年 | 17篇 |
2003年 | 16篇 |
2002年 | 16篇 |
2001年 | 17篇 |
2000年 | 15篇 |
1999年 | 3篇 |
1998年 | 6篇 |
1997年 | 12篇 |
1996年 | 8篇 |
1995年 | 11篇 |
1994年 | 9篇 |
1993年 | 15篇 |
1992年 | 10篇 |
1991年 | 5篇 |
1990年 | 2篇 |
1989年 | 5篇 |
1988年 | 8篇 |
1987年 | 3篇 |
1986年 | 2篇 |
1985年 | 1篇 |
1984年 | 2篇 |
1983年 | 5篇 |
1982年 | 1篇 |
1981年 | 2篇 |
1979年 | 1篇 |
1977年 | 3篇 |
1963年 | 2篇 |
1960年 | 1篇 |
1958年 | 2篇 |
1955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5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计算了计入次近邻相互作用后一维点阵在低温下的定"长"比热,结果表明次近邻的影响使比热减小.比热;次近邻作用 相似文献
12.
将平均晶粒尺寸为4.6 nm的金粒子通过静电作用粘附于聚苯乙烯(PS)微球表面用于化学镀,化学镀金后PS表面的金沉积层几乎达到完全包覆,厚度70~90 nm;在Au/PS表面进行化学镀银,沉积的银颗粒堆积紧密,颗粒大小较先前沉积的金颗粒大,镀覆层厚度增厚至200~400 nm;模板去除后,获得了完全自支撑的Au40Ag60空心微球结构的圆柱状泡沫材料。制备的金银合金泡沫由直径约10 m的空心球壳组成,圆柱体直径约5 mm,密度约1.2 g/cm3。 相似文献
13.
纳米ZnO的表面化学修饰及其分析表征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采用水溶性羟丙基甲基纤维素HPMC对无机纳米ZnO粒子进行物理吸附处理 ,获得了核为无机纳米ZnO ,外壳为水溶性高分子HPMC的粒子。然后在其上进行了甲基丙烯酸甲酯的接枝聚合。采用红外光谱、差热分析的方法对复合粒子进行了表征 ,并采用透射电镜观察了粒子的形貌。红外光谱表明在纳米ZnO的表面吸附了HPMC并接枝了PMMA ,差热分析表明HPMC ,HPMC g PMMA和ZnO/HPMC g PMMA的热稳定性逐渐提高 ,透射电镜观察表明 ,在纳米ZnO的表面粘附了一层聚合物 ,成功地实现了纳米粒子的表面修饰。 相似文献
14.
15.
16.
17.
提出一种单光子探测器量子效率的绝对自身标定方案,利用光参量下转换过程中产生的光子对在时间上的相关性,先将参量光束分为两路,然后引入相对延时,使同时产生的孪生光子先后进入单光子探测器,然后将探测器之后的电路分为三路,其中一路直接进入计数器得到探测器所探测到的光子的总计数率,另两路用电路方法引入和光路相当的相对延时,经符合电路后进入计数器,得到前后到达探测器的光子对之间的符合计数率.这样,从符合计数率与总光子计数率之比即可在不需要任何其他探测器或者参照标准的情况下获得探测器的量子效率.文中给出两种方案,分别适 相似文献
18.
以CuSO4/sub>为前驱体,HCl为添加剂,采用电化学沉积方法,在室温条件下制得了μm级、面心立方结构分形铜的枝状晶体,研究了铜离子浓度、硫酸浓度、电流密度、沉积时间、氯离子浓度等实验参数对分形枝状铜晶体尺寸、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硫酸的浓度对铜沉积物结构无明显影响;随着Cu2+/sup>浓度的不断增大,铜沉积物的分形效果越来越明显;增大电流密度(0.4~1.6 A·cm-2/sup>),铜沉积物由致密向多分枝的开放型转变;延长沉积时间(大于等于5 min),可获得含大量次级分枝铜的晶体;适当增加盐酸用量(0.05~0.20 mol/L),铜沉积物枝晶尺寸显著减小。最后讨论了分形枝晶铜在碱性条件下氧化甲醇的电化学性能。 相似文献
19.
采用电弧熔炼制备出前驱体Mn-Cu合金,在稀盐酸溶液中自由腐蚀去合金化,制备出具有双连续结构的纳米多孔铜。研究了前驱体合金的成分对纳米多孔铜微观结构及Mn的选择性腐蚀程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前驱体Mn-Cu合金的Cu原子分数为43%时,其去合金化受到抑制,存在明显的未完全去合金化的岛状结构;前驱体Mn-Cu合金的Cu原子分数为32%~23%时,可完全去合金化,形成平均孔径尺寸为20~100 nm,平均系带尺寸为30~80 nm,具有双连续结构的纳米多孔铜;前驱体Mn-Cu合金的Cu原子分数低至20%时,去合金化后存在大量裂纹,形成纳米颗粒聚集体。纳米多孔铜中存在少量的残余Mn,残余Mn的原子分数随着前驱体合金Mn原子分数的增高而降低。实验表明腐蚀液浓度对纳米多孔铜形貌也存在影响。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