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54篇
  免费   344篇
  国内免费   257篇
化学   387篇
晶体学   14篇
力学   94篇
综合类   48篇
数学   245篇
物理学   767篇
  2024年   10篇
  2023年   24篇
  2022年   37篇
  2021年   19篇
  2020年   22篇
  2019年   30篇
  2018年   42篇
  2017年   39篇
  2016年   29篇
  2015年   34篇
  2014年   77篇
  2013年   64篇
  2012年   65篇
  2011年   64篇
  2010年   65篇
  2009年   75篇
  2008年   81篇
  2007年   68篇
  2006年   68篇
  2005年   71篇
  2004年   87篇
  2003年   63篇
  2002年   49篇
  2001年   49篇
  2000年   43篇
  1999年   35篇
  1998年   36篇
  1997年   35篇
  1996年   20篇
  1995年   28篇
  1994年   21篇
  1993年   19篇
  1992年   20篇
  1991年   11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11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8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5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1篇
  1966年   1篇
  1964年   1篇
  196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5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01.
红外吸收光谱法研究磁控溅射沉积SiOx非晶薄膜的过程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利用磁控溅射技术,在单晶Si衬底上生长了SiOx非晶薄膜.傅里叶变换红外吸收光谱(FTIR)显示,SiOx非晶薄膜存在3个吸收谱带.研究发现,随着溅射功率的提高,薄膜中先后形成Si-Oy-Si4-y(0<y≤4),Si6环以及无桥氧空位中心(NBOHC)缺陷等结构,这几种结构对应的Si-O-Si键的伸缩振动吸收、非对称伸缩振动吸收以及O-Si-O键的振动吸收是导致薄膜的FTIR光谱出现3个吸收谱带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902.
采用聚合羟基复合阳离子合成交联蒙脱土Al-Ce-PILC, 并分别用NH4NO3和(NH4)2SO4处理后, 将其作为载体, 采用浸渍法制备了应用于C3H6选择性催化还原NO反应的铜基交联黏土催化剂Cu/Al-Ce-PILC. 用Py-IR, IR和DSC等表征技术研究了不同处理方式对Al-Ce-PILC的结构、 酸性和催化剂活性的影响. 结果表明, 未经处理的Al-Ce-PILC中同时存在L酸和B酸, 以L酸为主, Cu/Al-Ce-PILC上NO的最大转化率仅为18。5%; 用NH4NO3处理提高了L酸量, NO转化率降低; 而用(NH4)2SO4处理改变了Al-Ce-PILC的酸性结构, 增大了B酸量, 并形成了超强酸中心, 催化剂上NO转化率显著提高, 在350 ℃时达最大值50.2%. B酸对于Cu/Al-Ce-PILC上NO的还原是必要的, 它有利于C3H6吸附并适度氧化为活性中间物种, 其酸量和酸强度的增加是催化剂活性改善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903.
双极室联合处理啤酒废水的微生物燃料电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构建了双极室连续流联合处理废水的微生物燃料电池(MFC), 该MFC阳极室的出水直接用于阴极室的进水, 利用阴极室的好氧微生物进一步降解有机物. 以啤酒废水作底物, 研究了该MFC的产电性能和废水处理效果. 结果表明, 采用双极室连续流MFC可以大大提高废水的处理效果, 对啤酒废水化学需氧量(COD)的总去除率可达92.2%~95.1%, 其中阳极室中COD去除率为47.6%~56.5%. MFC的开路电压为0.451 V, 最大输出功率为2.89 W/m3. 实验中抑制MFC性能的主要因素是阴极的极化损失, 通过降低进入阴极室溶液的COD浓度、采用优质的阴极材料和加大阴极室内的曝气量等方法进一步优化电池的性能.  相似文献   
904.
对分析化学实验基本操作技能的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结合教学实践中发现的问题,阐述分析化学实验基本操作技能训练的重要性和基础性,并提出相应的具体改进措施,以期培养高质量的应用型人才。  相似文献   
905.
通过研究Nd-Fe-B快淬磁粉、热压及热变形磁体的微观形貌及成分分布,分析了Nd-Fe-B热变形磁体中异常晶粒的形成及变化。快淬带贴辊面存在非晶组织,而自由面结晶度高、晶粒较大。热压时,快淬带结晶度较高的面彼此贴合会形成柱状晶边界,而存在非晶组织的贴辊面互相贴合会形成非晶带边界。热变形时,柱状晶随着变形量的增加逐渐被压扁;而非晶带则结晶形成了粗大等轴晶粒,且随变形量的增加不产生取向。由于异常晶粒的存在,取向晶粒的形成并非同步进行,边界附近的晶粒产生取向会受到异常晶粒的影响而有所滞后。随着变形量的增加,磁体微观结构逐渐均匀,最终完全变形的磁体(变形量为70%)除在带状结构边界处会存在部分异常晶粒外,主要由细小的扁平片状取向晶粒构成。  相似文献   
906.
可溶性蛋白和谷胱甘肽(GSH)是羊肉重要的生理生化指标,是衡量机体抗氧化能力大小的重要因素,传统检测方法程序复杂,检测费时。为此应用可见-近红外(400~1 000 nm)高光谱成像技术实现可羊肉可溶性蛋白和还原性谷胱甘肽(GSH)含量无损、快速检测。首先,对采集的180个羊肉样本的原始光谱信息采用4种方法进行预处理,再运用竞争自适应加权算法(CARS)、区间变量迭代空间收缩算法-迭代和保留信息变量法(iVISSA-IRIV)进行特征波段的提取。同时使用灰度共生矩阵法(GLCM)提取贡献率最高的主成分图像的纹理信息。最后将优选出的预处理方法和特征波长信息作为光谱信息和光谱-纹理融合信息分别结合多元线性回归(MLR)、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LS-SVM)模型建立羊肉可溶性蛋白和谷胱甘肽含量的预测模型。结果显示未经预处理的原始光谱建立的羊肉可溶性蛋白含量PLSR模型效果最佳,其RcRp分别为0.875 7和0.854 7;采用SNV法预处理后光谱建立的羊肉GSH含量PLSR模型效果最佳,其RcRp分别为0.804 8和0.826 5。利用iVISSA-IRIV共筛选出31个特征波长,建立的羊肉可溶性蛋白LS-SVM模型的RcRp最优,分别为0.914 6和0.881 8;同时利用iVISSA-IRIV筛选出29个特征波长,建立的羊肉GSH-MLR模型的RcRp最优,分别为0.844 6和0.870 5。最终经光谱特征信息和图谱信息融合模型对比发现,建立iVISSA-IRIV-LS-SVM模型对羊肉可溶性蛋白预测效果最佳,其RcRp分别为0.914 6和0.881 8;利用SNV-iVISSA-IRIV法提取的光谱特征信息与纹理信息融合建立的MLR模型为预测羊肉GSH含量的最优模型,其RcRp分别为0.849 5和0.890 4。利用最优iVISSA-IRIV-LS-SVM和iVISSA-IRIV-MLR模型和成像处理方法,结合伪色彩图像直观的表示羊肉样本的可溶性蛋白和GSH含量的空间分布情况。研究结果表明利用高光谱图像的光谱和纹理信息能够用来预测羊肉可溶性蛋白和GSH含量。  相似文献   
907.
贺光云  侯雪  韩梅  邱世婷  李莹  张思林  陈西 《合成化学》2020,28(10):896-904
建立了13种多酚类异构体的超高效液相色谱-四级杆串联飞行时间质谱(Ultra-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quadrupole time-of-flight mass spectrometry, UPLC-QTOF)分析方法。采用Kinetex 2.6 mm Biphenyl色谱柱(2.1 mm×100 mm,100 Å),以0.1%甲酸水溶液-甲醇/乙腈(v/v=30/70)为流动相,梯度洗脱,在负离子模式下全扫描采集;基于化合物一级精确质量数、同位素分布、二级全谱以及保留时间,对山奈酚、樱花素、绿原酸、橙皮甙及其异构体等13种多酚进行了分析。将建立的多酚类异构体筛查方法应用于桑叶茶和绿茶实际样品分析中,检测到绿原酸及其异构体和山奈酚-3-O-葡萄糖醛酸苷等7种组分。该方法可用于茶多酚等植物多酚类或有机合成多酚类化合物的快速筛查及定性定量分析。   相似文献   
908.
介绍了换热器性能评价方法和几种研究方式,比较了管壳换热器与板式换热器的优缺点,综述了凹凸板片强化传热机理、传热系数与压降之间的关系、板片结构设计优化以及加工工艺改进等方面的相关研究,从而提出了凹凸板式换热器有待解决的问题,并进行了总结和展望。  相似文献   
909.
910.
超临界二氧化碳(S-CO2)因在萃取、沉淀、热力循环及化学反应等方面有着十分广阔的应用前景,逐渐成为学术界的重要研究课题.由于在近临界区,可以观察到随温度或压力变化出现大量的物性异变现象,使得各国学者对流体临界点附近区域的研究产生了浓厚兴趣.随着分子动力学模拟技术的快速发展,该技术可辅助传统实验方法用于研究近临界流体的相关物性.为确定S-CO2在近临界区Widom线范围及类液-类气区的分子结构特征,本文通过分子动力学模拟技术结合聚类分析,研究了温度和压力范围分别在300—350 K和5.5—18.5 MPa下,CO2密度时间序列变异系数及偏度同Widom线和类液-类气区间的关系.结果表明:S-CO2在近临界区Widom线的确定可通过连接密度时间序列曲线变异系数极大值点来确定,Widom线沿着临界点开始延伸直到350 K时停止;S-CO2类液区和类气区的分子分布结构可以用数密度分布的偏度来区分,偏度在类气态时为正值,在类液态时为负值,而在Widom线上达到最大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