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00篇 |
免费 | 32篇 |
国内免费 | 85篇 |
专业分类
化学 | 143篇 |
晶体学 | 4篇 |
力学 | 14篇 |
综合类 | 11篇 |
数学 | 66篇 |
物理学 | 79篇 |
出版年
2022年 | 5篇 |
2021年 | 3篇 |
2020年 | 10篇 |
2019年 | 8篇 |
2018年 | 12篇 |
2017年 | 5篇 |
2016年 | 5篇 |
2015年 | 5篇 |
2014年 | 5篇 |
2013年 | 2篇 |
2012年 | 9篇 |
2011年 | 9篇 |
2010年 | 4篇 |
2009年 | 9篇 |
2008年 | 6篇 |
2006年 | 11篇 |
2005年 | 6篇 |
2004年 | 12篇 |
2003年 | 2篇 |
2002年 | 12篇 |
2001年 | 10篇 |
2000年 | 11篇 |
1999年 | 16篇 |
1998年 | 7篇 |
1997年 | 9篇 |
1996年 | 10篇 |
1995年 | 19篇 |
1994年 | 11篇 |
1993年 | 7篇 |
1992年 | 2篇 |
1991年 | 10篇 |
1990年 | 10篇 |
1989年 | 8篇 |
1987年 | 4篇 |
1986年 | 9篇 |
1985年 | 4篇 |
1984年 | 4篇 |
1983年 | 3篇 |
1981年 | 2篇 |
1980年 | 2篇 |
1979年 | 2篇 |
1978年 | 2篇 |
1965年 | 1篇 |
1964年 | 1篇 |
1960年 | 1篇 |
1958年 | 2篇 |
1957年 | 2篇 |
1956年 | 1篇 |
1955年 | 1篇 |
1954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3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1.
聚丙交酯/聚乙二醇多嵌段共聚物的合成及其性能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聚丙交酯 (PLLA)由于具有良好的生物降解性和生物相容性 ,在医学领域已经得到了广泛的临床应用 ,近来又被制备成细胞支架大量应用于组织工程中[1,2 ] ,但由于其疏水性而造成细胞亲和性不好 .聚乙二醇 (PEG)具有良好的亲水性 ,良好的生物相容性 ,但是PEG是非降解性的 ,只有低分子量的PEG可以被吞噬细胞所吞噬或透过肾滤膜而排出体外 ,因此 ,低分子量的PEG常被用来与丙交酯 (L LA)共聚以改善PLLA支架的亲水性 .聚丙交酯 聚乙二醇共聚物 (PLE)的三嵌段及两嵌段共聚物的合成及其性能的研究已被广泛报道[3~ 5] .研究… 相似文献
312.
电化学法修饰玻璃碳电极及其铜的阳极溶出伏安法测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邻苯二酚-甲醛-NaOH介质中,于-0.1 ̄+1.5V(vs,SCE)扫描范围内用循环伏安法制作修饰玻璃碳电极。电极可用于水中痕量铜的测定,其灵敏度比未修饰的玻璃碳电极提高35倍以上,定量下限为0.1ng/ml。 相似文献
313.
生物降解高分子--聚己内酯/聚氧乙烯/聚丙交酯三元共聚物水解行为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异辛酸亚锡为催化剂,通过聚乙二醇醚(PEG)引发ε-己内酯和L-丙交酯开环聚合,制备了PCL/PEO/PLA三元共聚物.研究了聚合物在pH7.4磷酸缓冲溶液、37℃条件下的体外降解行为.采用GPC、1H-NMR、DSC和XRD技术研究了聚合物在水解降解过程中分子量、分子量分布、组成、吸水率、结晶性等的变化.结果表明共聚物的吸水率随聚醚组分含量而增大;随水解材料的失重率增大,聚醚组分含量下降程度也加大.此外研究还表明:聚合物中丙交酯组分含量高时,聚合物的结晶结构主要由PLLA形成.由于聚合物的水解降解首先发生在无定形区和结晶区边缘,随着共聚物的降解、结晶性的PLLA低聚物的生成,导致了共聚物的分子量呈双峰分布. 相似文献
314.
本研究构建了以城市污泥基氧化石墨烯(GO)为模拟酶的比色传感器用于定量检测H2O2。以城市污泥为基质利用改进Hummers法制备氧化石墨烯(GO),利用GO具有过氧化物模拟酶的特性,能够催化H2O2与3,3′,5,5′-四甲基联苯胺(TMB)的显色反应定量检测H2O2。结果显示,在最佳检测条件HAc-NaAc缓冲溶液pH 4.8、TMB溶液浓度30 mmol·L-1和城市污泥基GO浓度460μg·mL-1时,H2O2浓度在0.1~2μmol·L-1和10~150μmol·L-1范围内,与体系吸光度呈良好的线性关系,最低检测限为0.01μmol·L-1。此方法对实际水样中H2O2含量进行检测,回收率在99%~103.77%之间。研究表明,城市污泥基GO具有与传统G... 相似文献
315.
316.
建立了超高效液相色谱(UPLC)结合亲水相互作用色谱(HILIC)测定食用菌中L-麦角硫因含量的方法,并采用UPLC-四极杆串联飞行时间质谱(UPLC-Q-TOF-MS)进行确证。对食用菌样品前处理及色谱条件进行优化,样品经提取过膜后,采用HILIC-UPLC检测,外标法定量。结果显示,在不同食用菌样品中,加标回收率为80.0%~120.0%;日内、日间相对标准偏差(RSD)范围分别为0.4%~4.6%和1.7%~6.0%;采用科克伦和格拉布斯检验法,对7个不同实验室测定的4个相同食用菌样品数据的有效性进行检验,全部符合要求,计算得其重复性、再现性相对标准偏差范围分别为1.6%~2.4%和2.7%~7.5%。采用该方法对23个食用菌样品进行测定,其中牛肝菌中L-麦角硫因含量最高。方法可用于食用菌中L-麦角硫因含量的检测。 相似文献
317.
Either bacterial attachment or cellulose fibrillar elaboration was hardly observedduring the cocultivation of the cultured suspension cells of Oryza sativa Indica with thestrain C58C1 Rif~r of Agrobacterium tumefaciens that was not specially pretreated. Onthe other hand, quite a lot of Agrobacterium cells were found to adhere to the surface ofcultured rice cells and a number of cellulose fibrils were produced around the specifiedbacteria when phenolics-pretreated bacteria were cocultivated with rice suspension cellsin common culture media, especially in complex culture solutions. The complex culturesolution was the bacterium-free filtrate of hormone-containing MS medium which hadbeen utilized to incubate carrot cells and the newly wounded hypocotyl segments fromtomato and Agrobacterium cells. Detecting experiments demonstrated that both NPT Ⅱ andNOS genes, located on the T-DNA segment of chimaeric plasmid pGV3850 :: 1103neo, weretransferred and expressed in the cultured cells of O. sativa Indica in the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