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3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31篇
化学   91篇
数学   1篇
物理学   4篇
  2022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2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9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Fe/TiO_2催化剂的SMSI效应和TiO_2载体的晶相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高真空静压差BET装置测定了流动态氢还原的Fe/TiO_2催化剂对CO的化学吸附量及其表面积随处理温度的变化,显示出Fe/TiO_2催化剂具有SMSI效应.对BET测定试样用XRD分析结果表明,表面积随温度升高而减小的主要原因可能是高温下TiO_2载体中锐钛矿相到金红石相的晶相转变所致.用相同的方法对纯TiO_2试样在氧、真空、氢气氛中表面积和锐钛矿相质量百分比随处理温度变化的测定结果,除说明这一主要原因外,还表明处理气氛还原性的增强有利于结晶相变.对氢气氛中经不同温度处理的纯TiO_2进行了TEM分析,结果表明经高温处理的试样晶粒粒径变大,主要原因是金红石相的生成和锐钛矿相晶粒的烧结.结合他人的工作,作者认为Fe/TiO_2催化剂容易在高温还原气氛中受到几何和电子的联合作用产生SMSI效应,而结晶相变可能有利于这一过程的进行.  相似文献   
42.
以平朔煤的三种有机显微组分为研究对象,使用石英玻璃管式反应器,在600℃~900℃范围内考察了程序升温热解和快速升温热解过程中HCN形成与释放的规律。实验结果表明,热解反应温度、升温速率和显微组分类型对HCN的释放均有较大的影响。热解温度越高,HCN在三种显微组分气相产物中的生成量越大;热解温度为900 ℃时,稳定组的HCN收率较大,热解温度为600 ℃时,镜质组的HCN收率较高,这和不同显微组分中氮的赋存形态有关;与慢速升温热解相比,快速升温热解有利于HCN的释放;与原煤热解过程中HCN的收率相比,显微组分在原煤中的百分含量不是HCN收率的权重系数,显微组分热解生成HCN的过程中有协同效应。  相似文献   
43.
煤燃烧过程生成氮氧化物前驱体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对煤中氮在燃烧条件下生成NOx前驱体(HCN、NH3)进行了研究。实验采用石英玻璃管流化床反应系统,测定了神木煤、澳大利亚烟煤、澳大利亚褐煤在400 ℃~900 ℃HCN、NH3的生成,用离子色谱测定了HCN、NH3的生成量,用差热分析测定了三种煤的燃烧峰温及起始燃烧温度。实验结果表明,在燃烧条件下煤中氮转化为HCN、NH3的比例很高,这一释出过程伴随着煤燃烧过程而发生; 在400 ℃~500 ℃燃烧时HCN、NH3的生成量占煤中总氮质量分数的50%~70%,无论是煤挥发分还是半焦中的氮都在此条件下转化生成了HCN、NH3, 这一实验规律与热解条件的实验结果不同。煤样在更高的温度下燃烧(>700 ℃)时,气体产物中的HCN、NH3的质量分数很少,这是HCN、NH3进一步氧化生成了NOx的缘故。  相似文献   
44.
煤及煤焦气化过程中NOx前驱体释放规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采用管式固定床反应器,在常压下考察了气化剂和气化温度对中澳两种煤及其焦气化过程中含氮化合物的释放规律。研究发现:在CO2气氛中,煤气化过程中NH3及HCN的释放规律与煤热解过程中的结果基本类似,在800 ℃产生的NH3量最多,后随温度的进一步升高而下降;煤及其焦的水蒸气气化随反应温度的升高将会产生大量的NH3,且在考察的温度区间没有下降的拐点;在煤水蒸气气化过程中,煤中的挥发分不仅能形成HCN而且对NH3的形成起重要作用;煤气化产生HCN的量随气化温度的升高而增加,与气化剂的选择无关。  相似文献   
45.
煤岩有机显微组分热解过程中HCN和NH3生成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等密度梯度离心分离,从褐煤、长焰煤、气煤和贫煤四种不同变质程度煤中获得了高纯度的有机显微组分。用石英管式反应器在600 ℃~900 ℃考察了煤岩有机显微组分热解过程中HCN和NH3的生成规律。实验结果表明,在显微组分热解过程中HCN主要是挥发分二次裂解的产物。在镜质组热解过程中,煤的变质程度越高,HCN的生成率越低,热解温度越高,HCN的生成率越高;同一种煤三种有机显微组分热解过程中,HCN的生成不仅与显微组分挥发分的质量分数有关,而且与显微组分中氮的存在形态有关,在较低温度热解时吡咯型氮质量分数高的煤样HCN的生成率较高。显微组分热解过程中NH3来自于挥发分的二次热裂解,与焦的热裂解有关,随煤变质程度增高,镜质组热解过程中NH3的收率降低;对同一种煤三种煤岩有机显微组分,由于其黏结性不同,含氮官能团和氢自由基的接触几率不同,生成NH3的能力也不同,惰质组的NH3生成率最高,壳质组最低;温度对NH3的生成也有影响,800 ℃NH3的生成率最高,惰质组NH3的生成率为11.8%,壳质组NH3的生成率为5.2%。  相似文献   
46.
红外光谱法对COS水解催化剂氧中毒行为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10  
采用一套玻璃真空系统,对COS、H2S、O2各自的吸附行为进行了研究,通过红外谱图发现COS是解离吸附,由H2S+O2的共吸附与H2S+O2+COS的共吸附结果可以看出,只有H2S与O2共存时,才会导致催化剂的失活,且导致COS水解催化剂失活的主要原因是单质硫和微量的硫酸盐沉积于催化剂的表面,温度越高,失活越严重,红外光谱得出的结果与微反得出的结果一致,并提出了失活机理。  相似文献   
47.
粒径对煤在H2/Ar等离子体中热解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对粒径在H2/Ar等离子体煤热解制乙炔中的影响进行了研究,得到了煤的粒径与煤的裂解程度(转化率)、乙炔收率、乙炔在产品气体中摩尔分数和反应器壁结焦的关系,并且在考虑各种因素的制约下,对如何选择最佳粒径和粒径分布的问题进行了讨论。根据煤等离子体热解制乙炔反应器壁结焦的机理和煤粒径是影响反应器内结焦的重要因素,提出了进料粒径双峰分布缓解煤等离子体热解制乙炔装置结焦的新方法,实验证明该方法可行。  相似文献   
48.
高温煤气脱硫剂(英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综述了用于整体煤气化联合循环发电(IGCC)技术中的高温煤气脱硫剂的研究和开发,对几类主要应用的脱硫剂的优缺点进行了比较总结,指出了脱硫剂在工业应用中最重用的几个特性,并对今后脱硫剂的改进方向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49.
间的相互作用及不同担体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相似文献   
50.
在《平面三角》的积化和差的教学和学习中,得出一组新的三角恒等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