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75篇
  免费   240篇
  国内免费   242篇
化学   418篇
晶体学   19篇
力学   67篇
综合类   13篇
数学   149篇
物理学   491篇
  2024年   9篇
  2023年   24篇
  2022年   17篇
  2021年   19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31篇
  2018年   35篇
  2017年   21篇
  2016年   22篇
  2015年   29篇
  2014年   46篇
  2013年   44篇
  2012年   44篇
  2011年   48篇
  2010年   46篇
  2009年   54篇
  2008年   61篇
  2007年   49篇
  2006年   59篇
  2005年   54篇
  2004年   42篇
  2003年   40篇
  2002年   39篇
  2001年   38篇
  2000年   37篇
  1999年   26篇
  1998年   35篇
  1997年   29篇
  1996年   19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18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12篇
  1991年   10篇
  1990年   16篇
  1989年   10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9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5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3篇
  1979年   2篇
  1959年   1篇
  1958年   1篇
  1957年   1篇
  1956年   2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5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41.
研究了索特征域上有限维Hamilton李超代数的偶部(h)的结构.首先给出偶部(h)的一个极大理想(3),并证明(h)到(223)的导子可以通过(3)到(223)的导子得到,这里(223)是广义Witt超代数的偶部.接着给出理想(3)的一个生成元集并给出三类(h)到(223)的外导子.利用上面结果,计算零化(h)的非正(Z)-分支的导子.最后,刻画了(h)到(223)的(Z)-次数为奇数以及(Z)-次数为负的齐次导子.  相似文献   
142.
为寻求新的潜在高能量密度化合物(HEDCs),对系列(26个)多硝酸酯基金刚烷进行由气态到固态的理论研究.在B3LYP/6-31G水平下,通过设计合理的等键反应,求得26个标题物的生成热(HOFs),其结果表明:具有相同—ONO2基数目(n)的同分异构体的HOFs值与取代基的位置相关性不好,即并非取代基间距离越近,其HOF越大.基于所求HOFs和理论密度(ρ),运用修正的适合CHNO系的Kamlet-Jacobs方程,估算了该26个化合物的爆炸性质(能量性质):爆热(Q)、爆速(D)和爆压(P),结果表明:当n=7-8时,对应硝酸酯基金刚烷符合HEDC的能量要求,即ρ〉1.9g·cm^-3,D〉9.0km·s^-1,P〉40.0GPa.为考虑HEDC的适用性,对两种可能引发键(C—O和O—NO2)离解能(EC—O和EO—N)进行计算和比较发现EC—O总是小于EO–N,这表明O—NO2为该系列化合物的热解引发键;且发现具有偕二硝酸酯基的金刚烷在同分异构体中的热稳定性总是最差,并且所有偕二硝酸酯基金刚烷的稳定性均相当;由于该系列化合物结构的复杂性,随化合物中取代基数(n)的增加,化合物的EO–N并不明显降低,且该系列化合物的稳定性并非由某个结构参数决定.因而,结合HEDC的能量和稳定性要求(引发键离解能〉12kJ·mol^-1),仅1,2,4,6,8,9,10-七硝酸酯基金刚烷被推荐为潜在品优HEDC.运用分子力学(MM)方法,分别以Compass和Dreiding力场,在七种最可几空间群(P21/c,P-1,P212121,P21,Pbca,C2/C和Pna21)中,对1,2,4,6,8,9,10-七硝酸酯基金刚烷分子的堆积方式进行预测.两种力场的预测结果均表明,该化合物属P21/c空间群.进行对该预测晶胞的电子结构的周期性从头算,报道其能带结构和态密度,关联其稳定性.发现Fermi能级附近的能带主要由—O—NO2的O和N原子的p态所贡献,且—NO2中N和—O—的p态相重叠形成O—NO2键;这与其气相分子键离解能计算结果相一致,即O—NO2键为该系列化合物的热解引发键.  相似文献   
143.
通过使用灰色矩阵覆盖集的分解方法和矩阵范数的性质,构造李雅普诺夫函数,研究了灰色中立随机线性时滞系统的鲁棒稳定性和几乎指数鲁棒稳定性.  相似文献   
144.
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21世纪,贯彻启发教育思想很有必要.按照启发的基础,论述以直接感性认识和理性知识以及以实物或教具挂图为基础的启发方法.根据思维活动的形式不同论述对概念、判断、推理和论证的启发方法.  相似文献   
145.
郭晓春  廖蓉苏 《光谱实验室》2013,30(4):1897-1901
用原子吸收光谱法对大马士革玫瑰枝、叶中Ca、Mg、Fe、Cu、Mn 5种微量元素的含量进行了测定,并研究了不同生理条件、不同器官中5种元素含量的动态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大马士革玫瑰枝叶中含有丰富的Ca、Mg、Fe、Cu、Mn微量元素,元素含量高低顺序依次为:Ca>Mg>Fe>Mn>Cu;玫瑰叶片中的微量元素含量均明显高于枝条,甚至较枝条要高出一个数量级以上;未开花植株和开花植株微量元素含量的动态变化规律总体上基本相似,但是未开花植株的微量元素含量要显著低于开花植株;在生长季节内,5种微量元素含量各呈现不同的动态变化规律,这与植物的生长发育和元素的植物生理功能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46.
王斌  张鹤鸣  胡辉勇  张玉明  宋建军  周春宇  李妤晨 《物理学报》2013,62(21):218502-218502
结合了“栅极工程”和“应变工程”二者的优点, 异质多晶SiGe栅应变Si MOSFET, 通过沿沟道方向使用不同功函数的多晶SiGe材料, 在应变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了MOSFET的性能. 本文结合其结构模型, 以应变Si NMOSFET为例, 建立了强反型时的准二维表面势模型, 并进一步获得了其阈值电压模型以及沟道电流的物理模型. 应用MATLAB对该器件模型进行了分析, 讨论了异质多晶SiGe栅功函数及栅长度、衬底SiGe中Ge组分等参数对器件阈值电压、沟道电流的影响, 获得了最优化的异质栅结构. 模型所得结果与仿真结果及相关文献给出的结论一致, 证明了该模型的正确性. 该研究为异质多晶SiGe栅应变Si MOSFET的设计制造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 关键词: 异质多晶SiGe栅 应变Si NMOSFET 表面势 沟道电流  相似文献   
147.
周春宇  张鹤鸣  胡辉勇  庄奕琪  舒斌  王斌  王冠宇 《物理学报》2013,62(7):77103-077103
本文采用渐变沟道近似和准二维分析的方法, 通过求解泊松方程, 建立了应变Si NMOSFET阈值电压集约物理模型. 模型同时研究了短沟道, 窄沟道, 非均匀掺杂, 漏致势垒降低等物理效应对阈值电压的影响. 采用参数提取软件提取了阈值电压相关参数, 通过将模型的计算结果和实验结果进行对比分析, 验证了本文提出的模型的正确性. 该模型为应变Si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的分析和设计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关键词: 应变Si NMOSFET 阈值电压 集约物理模型  相似文献   
148.
以2,5-噻吩二甲酸和稀土盐为原料,通过水热反应,合成了3个稀土金属配位聚合物{[La(OH)(SO4)]}n(1),{[La2(TDC)2(SUC)]}n(2)和{[Gd2(TDC)2(ox)(H_2O)4]·2H_2O}n(3)(H_2TDC=2,5-噻吩二甲酸,SUC=丁二酸,ox=草酸),分别用X射线单晶衍射、元素分析、红外光谱对配合物2和3进行了表征。实验结果表明:配合物2和3均呈现三维网络结构,其中配合物2属于正交晶系,空间群为Pbca,a=1.372 8(4)nm,b=0.704 0(2)nm,c=2.136 2(6)nm,Z=8;配合物3属于单斜晶系,空间群为C2/c,a=1.934 3(4)nm,b=0.990 5(2)nm,c=1.252 8(3)nm,β=107.463(4)°,Z=4。  相似文献   
149.
为掌握黎塘富含铁锰结核土壤区碳酸盐岩稀土元素特征,对研究区岩石样品进行了采样分析,并对其形成环境进行了讨论。结果表明:研究区碎屑岩岩石样品远高于碳酸盐岩,碳酸盐岩不同地层具有一定差异,碳酸盐岩轻稀土元素之间、重稀土元素之间分馏不明显,而碎屑岩具有一定分馏特征。碳酸盐岩Y/Ho的比值以及Ce以负异常为主,表明碳酸盐岩应为海相-氧化环境,δCe与LaN/SmN、DyN/SmN的相关性表明经过了后期成岩的改造作用。碎屑岩Y/Ho的比值以及Ce基本无异常,表明碎屑岩应为湖相成因,当时沉积水体氧化还原条件基本无变化。碳酸盐岩不同地层δCe的差异,说明了氧化性随地质时期的变化,这种变化推断为后期土壤铁锰结核的形成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0.
生物大分子参与生命活动的各个过程,在单分子水平上实时观测和分析生物大分子自身的结构动态以及生物大分子相互作用的动态过程,对于深入理解生物大分子的作用机制具有重要意义。自提出以来,单分子荧光共振能量转移技术逐渐展现出其在研究生物大分子构象变化和相互作用过程等方面的巨大潜力,一系列新的作用机理陆续被提出。本文对单分子荧光共振能量转移技术在蛋白质与核酸分子构象动态变化、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以及蛋白质-核酸相互作用等方面取得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