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81篇
  免费   252篇
  国内免费   509篇
化学   693篇
晶体学   16篇
力学   74篇
综合类   63篇
数学   184篇
物理学   712篇
  2024年   11篇
  2023年   18篇
  2022年   41篇
  2021年   36篇
  2020年   41篇
  2019年   33篇
  2018年   36篇
  2017年   23篇
  2016年   38篇
  2015年   47篇
  2014年   77篇
  2013年   56篇
  2012年   70篇
  2011年   84篇
  2010年   88篇
  2009年   96篇
  2008年   76篇
  2007年   69篇
  2006年   73篇
  2005年   87篇
  2004年   62篇
  2003年   72篇
  2002年   48篇
  2001年   70篇
  2000年   51篇
  1999年   40篇
  1998年   42篇
  1997年   37篇
  1996年   18篇
  1995年   20篇
  1994年   19篇
  1993年   19篇
  1992年   27篇
  1991年   23篇
  1990年   13篇
  1989年   14篇
  1988年   8篇
  1987年   6篇
  1986年   19篇
  1985年   6篇
  1984年   12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6篇
  1981年   2篇
  1979年   1篇
  1965年   1篇
  1962年   1篇
  1959年   1篇
  195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4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51.
用密度泛函理论(DFT)B3LYP方法, 在6-311G基组下,计算研究了反应Cl+F2→ClF+F和对称反应F+ClF′→ClF+F′的机理。求得前者的过渡态为三角形,活化能为15.57 kJ*mol-1;后者的过渡态为线形和三角形,活化能分别为11.52和196.25 kJ*mol-1。结果均经过振动分析和IRC计算验证。  相似文献   
52.
肖奇志 《广州化学》2010,35(4):35-38
采用超临界CO2萃取桑叶总黄酮,以得率为指标,对萃取压力、萃取温度、夹带剂乙醇的浓度和流量等影响因素进行正交试验。结果表明最佳工艺条件为:萃取压力35 MPa,温度55℃,乙醇质量分数90%,乙醇流量0.01 mL/min。此条件下桑叶总黄酮得率2.28%。该方法简便、可靠、选择性高,适于工业化生产。  相似文献   
53.
α-双环-HMX晶体中二聚作用的理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四种(分别为HF/6-31G*,MP2/6-31G*,B3LYP/6-31G*和PBE1PBE/6-31G*)水平下,用超分子方法(SM)求得α-双环-HMX(四硝基四氮杂双环辛烷)三种二聚体(I,II和III)中的分子间相互作用能.用对称性匹配微扰理论(SAPT)与密度泛函理论(DFT)相结合的方法[SAPT(DFT)方法]求得该三种二聚体的分子间相互作用能及其分量.在四种SM方法中,以MP2求得的相互作用最强,但均弱于SAPT(DFT)的计算结果.SM和SAPT(DFT)两种方法求得的相互作用,均为IIIIII,归因于三者的分子质心平衡间距(Re)6.58(I)6.95(III)8.60(II).考察SAPT(DFT)方法求得的各作用能分量是IIIIII.密度泛函方法对色散能计算的丢失使其求得的相互作用偏小.  相似文献   
54.
利用水热合成法制备了一种新型硅酸锡微孔化合物(Microporous stannosilicates), 通过XRD, SEM, 29Si MAS NMR, 119Sn MAS NMR, IR和TG等测试手段对该硅酸锡微孔化合物进行了表征. 结果表明, 该硅酸锡微孔化合物中的Sn物种为六配位形式, 而此化合物与硅锆矿石(Litvinskite)具有相同的拓扑结构.  相似文献   
55.
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法测定水相中邻苯二甲酸二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刘振岭  肖春华  吴采樱  韩惠敏 《色谱》2000,18(6):568-570
 采用m(聚硅氧烷 (OV 1) )∶m (富勒烯聚二甲基硅氧烷 (PSO C60 ) ) =4∶1的混合固定相自制萃取头 ,利用顶空固相微萃取与气相色谱联用技术 (HS SPME GC)分析了水中 5种邻苯二甲酸二酯。考察了萃取温度、离子强度、吸附和热解吸时间等因素对该方法灵敏度的影响。结果表明该萃取头萃取选择性优于商用PDMS萃取头。方法的检出限为 0 331ng/L~ 12 5 μg/L ;除邻苯二甲酸二正壬酯外 ,相对标准偏差均在 12 %以下。  相似文献   
56.
超疏水性材料表面的制备、应用和相关理论研究的新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总结了Wenzel方程、Cassie方程及一种具有极高精确度的,可方便测出固体表面上液滴前进角和后退角的测试方法等超疏水表面的最新理论研究成果;回顾了溶胶凝胶法、化学修饰法、喷涂法、液相法、化学蚀刻法、水热法、微相分离法、原位聚合法、静电纺丝法、阳极氧化法等近几年出现的超疏水表面的制备方法;介绍了在微物质能量、生物医学、光学、燃料以及电池应用等领域超疏水表面的最新功能性的应用。最后,客观地展望了超疏水表面制备及理论研究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57.
呋喃西林代谢物荧光偏振免疫检测方法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新制备的抗体首次建立了呋喃西林代谢物氨基脲(SEM)的荧光偏振免疫分析(FPIA)方法.通过设计合成新的SEM半抗原CEPSEM(2-(4-((2-carbamoylhydrazono)methyl)phenoxy)acetic acid),偶联载体蛋白后免疫新西兰大白兔,制备了亲和力高、特异性好的多克隆抗体.结合新设计合成的荧光示踪物CEPSEM-HDF建立了SEM的FPIA方法.结果表明:在示踪物浓度为0.5 nmol/L,抗体稀释度为1/100的优化条件下,IC50为47.9 μg/L,检出限为8.3 μg/L,线性范围为15.8 ~145.7 μg/L.该方法特异性强(和其它相关兽药交叉反应小于0.1%),稳定性好(批内相对标准偏差小于2.5%,批间相对标准偏差小于6.3%).  相似文献   
58.
为寻求新的潜在高能量密度化合物(HEDCs),对系列(26个)多硝酸酯基金刚烷进行由气态到固态的理论研究.在B3LYP/6-31G水平下,通过设计合理的等键反应,求得26个标题物的生成热(HOFs),其结果表明:具有相同—ONO2基数目(n)的同分异构体的HOFs值与取代基的位置相关性不好,即并非取代基间距离越近,其HOF越大.基于所求HOFs和理论密度(ρ),运用修正的适合CHNO系的Kamlet-Jacobs方程,估算了该26个化合物的爆炸性质(能量性质):爆热(Q)、爆速(D)和爆压(P),结果表明:当n=7-8时,对应硝酸酯基金刚烷符合HEDC的能量要求,即ρ〉1.9g·cm^-3,D〉9.0km·s^-1,P〉40.0GPa.为考虑HEDC的适用性,对两种可能引发键(C—O和O—NO2)离解能(EC—O和EO—N)进行计算和比较发现EC—O总是小于EO–N,这表明O—NO2为该系列化合物的热解引发键;且发现具有偕二硝酸酯基的金刚烷在同分异构体中的热稳定性总是最差,并且所有偕二硝酸酯基金刚烷的稳定性均相当;由于该系列化合物结构的复杂性,随化合物中取代基数(n)的增加,化合物的EO–N并不明显降低,且该系列化合物的稳定性并非由某个结构参数决定.因而,结合HEDC的能量和稳定性要求(引发键离解能〉12kJ·mol^-1),仅1,2,4,6,8,9,10-七硝酸酯基金刚烷被推荐为潜在品优HEDC.运用分子力学(MM)方法,分别以Compass和Dreiding力场,在七种最可几空间群(P21/c,P-1,P212121,P21,Pbca,C2/C和Pna21)中,对1,2,4,6,8,9,10-七硝酸酯基金刚烷分子的堆积方式进行预测.两种力场的预测结果均表明,该化合物属P21/c空间群.进行对该预测晶胞的电子结构的周期性从头算,报道其能带结构和态密度,关联其稳定性.发现Fermi能级附近的能带主要由—O—NO2的O和N原子的p态所贡献,且—NO2中N和—O—的p态相重叠形成O—NO2键;这与其气相分子键离解能计算结果相一致,即O—NO2键为该系列化合物的热解引发键.  相似文献   
59.
主要阐述了近年来离子液体作为溶剂、单体或者配位剂在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中的应用研究情况.从对聚合反应速率的大小的影响,聚合产物分子量多分散系数的变化,聚合物分子链功能性的设计,以及反应体系中催化体系的分离与循环使用等方面总结了离子液体的参与对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的影响,并简要总结了导致各种变化的原因.最后展望了离子液体应用于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技术的前景,并指出离子液体自身研究的发展是二者结合的关键问题.  相似文献   
60.
乙酸乙酯萃取茶多酚的量效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乙酸乙酯为萃取剂,茶多酚得率与纯度为考察指标,在研究茶汤浓度、单位体积茶汤的乙酸乙酯用量、摇匀时间、静置萃取时间、萃取温度、茶汤pH值、萃取次数等单因子对茶多酚萃取效果影响的基础上,通过正交试验与验证试验,优化筛选了乙酸乙酯萃取茶多酚的工艺参数.结果表明,当主要考虑茶多酚得率时,最佳萃取参数为茶汤质量分数为20%、茶汤与乙酸乙酯体积比为1 ∶ 1.2、茶汤pH为1、摇匀时间55 min、静置萃取时间80 min、26 ~28 ℃,萃取1、2、3次的茶多酚得率分别为53%、65%、82%,纯度分别为78%、71%、60%;当主要考虑茶多酚纯度时,最佳萃取参数为茶汤质量分数为25%、茶汤与乙酸乙酯体积比为1 ∶ 1.2、pH为1、摇匀时间55 min、静置萃取时间90 min、26 ~28 ℃,萃取1、2、3次的茶多酚得率依次为44%、69%、79%,纯度依次为80%、74%、69%.与当前乙酸乙酯萃取茶多酚工艺相比,该工艺具有较好的实用性、针对性和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