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篇
  免费   1篇
物理学   24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4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4篇
  1995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6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12.
HL-1托卡马克装置工程联调时,内真空系统经200℃60小时烘烤和7万次脉冲放电清洗,接着作了124次低参数托卡马克放电。在环向磁场为15kG下获得了60kA的等离子体电流,等离子体存在时达85ms,本文总结分析了HL-1工程联调期间真空系统的烘烤、真空室的放电清洗技术及效果。  相似文献   
13.
CCD在弹丸消融观测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描述CCD器件在HL-1M多发弹丸加料实验中观测短暂消融云的应用结果,并介绍一种有特色的触发方式 用弹丸自身辐射的氢a 射线启动相机。实验证明:这种安排能取得大量照片,CCD成功地应用于弹丸消融过程观测, 图片处理分析后获得消融云形状、结构和辐射强度分布等。可以相信CCD诊断方法不但加深了弹丸加料的认识,也会促进军事工程相关瞬态高速过程的研究。  相似文献   
14.
HL—1M多发弹丸加料等离子体的特性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HL-1M装置在一次放电中注入3-8粒氢弹丸的欧姆加热等离子体密度分布和扰动特征进行了研究。实验表明,器壁再循环对高密度的获得有重要的影响。在再循环较高的条件下连续注入3粒1.0mm弹丸,获得了加料实验的最好参数:等离子体中心密度ne(0)=5.3×1013cm-3,总体储能Wp=6.0kJ,τe=26ms。用CCD相机拍摄了弹丸消融云的照片,并对消融过程进行了简要的分析。结果证实,消融的不对称和弹丸轨迹的偏转是电子侧消融强于离子侧的结果,弹丸发射间隙及完整性对密度扰动有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峰化的电子密度分布已成为众多托卡马克装置在高运行区的一个标志性参数。这些区域包括ASDEX的改善欧姆约束区(IOC),AlcatorC的冰弹丸增强约束模(PEP)和TFTR的超级放电,它们获得的约束改善都伴随着芯部峰化的密度分布和内部输运垒。在实现点火的聚变堆研究中,峰化的密度和温度分布是提高和优化聚变反应速率和α粒子加热功率的必要途径。因此,实验观察和研究密度分布的控制和产生峰化的机理对于研究粒子的输运、改善约束是重要和必要的。  相似文献   
16.
HL-1托卡马克从1984年建成至1992年底共运行了8年,获得了丰硕的物理实验和工程技术的科研成果,真空室运行状态总的来说是良好的。本文描述真空室在高功率放电实验运行了8年后的主密封结构状态、孔栏烧蚀、真空室壁状态及其污染概况等。  相似文献   
17.
本文描述了HL-1装置的泰勒放电清洗系统和其清除氧、碳等轻杂质的能力。研究了水分压强的某些特性及其同充氢气压、等离子体电流(电子温度)、电子密度的关系。从而找到了HL-1装置的泰勒放电清洗最佳运行参数。  相似文献   
18.
等离子体加料和密度控制是磁约束核聚变基本研究内容之一。HL-1M实验装置用8发PI系统与SMBI和GP组成联合加料系统,以它们相互配合进行了一系列放电实验,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本文就等离子体电子密度、改善约束特性与燃料粒子注入深度、放电装置器壁再循环的关系等结果作一介绍。  相似文献   
19.
根据PIN光二极管阵列探测器所探测到的1~10keV能量范围的软X射线辐射扰动.研究了HL-1M装置等离子体中在多发弹丸注入条件下产生的蛇形振荡不稳定性特性,对其机制进行了仔细讨论。实验表明,在中等密度欧姆放电中。高速弹丸注人能直接在等离子体芯部激发出蛇形振荡。对于较高密度的放电,在弹丸加料等离子体的后续演变中经常观测到锯齿稳定化结束时诱发出的准稳态大幅度蛇形振荡。  相似文献   
20.
在靶丸注入和超声分子束注入等补充加料期间,虽然等离子体密度骤然增加,但用五通道碘化汞探测器阵列及碘化钠探测器在此期间均测到很强的X射线辐射,且射线峰爆发时间与靶丸注入及超声分子束注入时间对应得相当好,用二次电子发射形成雪崩型逃逸电子理论解释了实验测量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