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13篇
化学   9篇
晶体学   8篇
物理学   17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3篇
  2003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3篇
  1992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3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采用室温原电池电化学技术在钨衬底上制备出了具有发光性能的BaWO4、SrWO4、CaWO4薄膜,利用X射线衍射仪、扫描电镜、荧光光谱仪对样品进行了分析,对薄膜的发光性能进行了研究。XRD分析表明,所制备的钨酸盐薄膜是高度结晶的,呈四方结构;SEM观察表明,在原电池条件下,这些晶体以四方锥形的习性生长。室温下的荧光性能测试表明,所制备的BaWO4、SrWO4、CaWO4薄膜在220nm至240nm的光激发下,均在450nm附近出现一个蓝光发射带,而BaWO4薄膜还在310nm的光激发下,在400nm及590nm附近出现额外的发射带,形成从400~590nm的准连续发射光谱。研究表明,原电池电化学技术为某些功能陶瓷薄膜的制备提供了一条环境协调的、廉价便利的工艺新路线。  相似文献   
32.
海面油膜有减弱海浪的作用,这在几个世纪以前就为人们所发现并加以利用.富兰克林最先对此现象作过定性描述.以后,瑞利指出,这种悬浮膜仅是一种单分子层薄膜.本世纪三十年代,朗缪尔和布洛奇特发明了一种技术[1],可将这种悬浮的单分子膜转移到固体表面,形成分子规则排列的单层膜和多层膜(可达几百层).这就是朗缪尔-布洛奇特薄膜(简称LB薄膜). 对LB薄膜的早期研究主要集中在表面化学和测定大分子的分子量方面,实际应用不多.因此,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这类研究就渐趋沉寂.近年来,由于制膜技术的提高,制膜材料的扩大和薄膜性质研究的进展,使LB…  相似文献   
33.
采用射频磁控溅射技术在Pt/Ti/SiO2/Si(100)衬底上生长了掺镧钛酸铅(PLT)铁电薄膜.用X射线衍射技术(XRD)研究了PLT薄膜结晶性能,结果表明PLT薄膜为 (111)择优取向钙钛矿相织构.使用原子力显微镜(AFM)和压电响应力显微镜(PFM) 分别观察了PLT薄膜的表面形貌和对应区域的电畴结构.PFM观察显示PLT薄膜中存在90°纳米带状畴,电畴的极化为首尾相接的低能量的排列方式,带状畴的宽度为20—60nm.研究了PLT10铁电薄膜的制备条件与性能之间的关系.发现在优化条件下制备的PLT10铁电薄膜的介电常数εr为365、介电损耗tgδ为0.02,热释电系数γ为2.18×10-8C·(cm2·K)-1,可以满足制备非制冷红外探测器的需要. 关键词: PLT薄膜 电畴 PFM 极化  相似文献   
34.
(1-x)PMN-xPT铁电致冷陶瓷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概括介绍了铁电致冷基本原理,给出了三种电生热效应,即线性电生热效应、二次电生热效应和电场诱导一级相变型电生热效应的表达式,测量了(1-x)Pb(Mg1/3 Nb2/3 )O3-xPbTiO3[简记为(1-x)PMN-xPT],当x=0.08, 0.10和0.25时在室温附近的电生热性能,分析了其电生热效应的起源.研究结果表明,(1-x)PMN-xPT铁电固溶体陶瓷在室温附近具有较大的电生热效应;该效应起源于电场诱导一级相变型电生热效应和线性电生热效应;该系列陶瓷可望用于室温附近多级铁电致冷. 关键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