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573篇 |
免费 | 242篇 |
国内免费 | 180篇 |
专业分类
化学 | 336篇 |
晶体学 | 12篇 |
力学 | 51篇 |
综合类 | 25篇 |
数学 | 71篇 |
物理学 | 500篇 |
出版年
2024年 | 5篇 |
2023年 | 31篇 |
2022年 | 44篇 |
2021年 | 41篇 |
2020年 | 35篇 |
2019年 | 36篇 |
2018年 | 60篇 |
2017年 | 28篇 |
2016年 | 38篇 |
2015年 | 46篇 |
2014年 | 54篇 |
2013年 | 27篇 |
2012年 | 42篇 |
2011年 | 38篇 |
2010年 | 26篇 |
2009年 | 40篇 |
2008年 | 39篇 |
2007年 | 37篇 |
2006年 | 36篇 |
2005年 | 30篇 |
2004年 | 30篇 |
2003年 | 34篇 |
2002年 | 8篇 |
2001年 | 17篇 |
2000年 | 21篇 |
1999年 | 14篇 |
1998年 | 8篇 |
1997年 | 13篇 |
1996年 | 14篇 |
1995年 | 8篇 |
1994年 | 14篇 |
1993年 | 14篇 |
1992年 | 9篇 |
1991年 | 6篇 |
1990年 | 7篇 |
1989年 | 2篇 |
1988年 | 6篇 |
1987年 | 4篇 |
1986年 | 8篇 |
1985年 | 8篇 |
1984年 | 5篇 |
1983年 | 2篇 |
1982年 | 1篇 |
1981年 | 4篇 |
1980年 | 1篇 |
1979年 | 1篇 |
1957年 | 1篇 |
1955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99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81.
分子印迹技术在黄曲霉毒素检测中的最新研究进展EI北大核心CSCD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曲霉毒素(AFT)是由黄曲霉和寄生曲霉等某些菌株产生的一类真菌毒素,主要包括B1,B2,G1,G2,M1,M2,GM,P1,Q1,毒醇等,其中B1的毒性最大,致癌性最强,其广泛存在土壤、动植物、各种坚果、谷物,奶,食用油及其制品中,因此,食品中超痕量及痕量的黄曲霉毒素的检测方法受到高度关注。由于农产品样品基质复杂,而黄曲霉毒素含量和限量极低,高效特异性样品前处理技术是高灵敏精准检测黄曲霉毒素的关键之重。近年来分子印迹技术在样品前处理和核心识别元件等方面发展迅猛,在黄曲霉毒素痕量检测方面凸显出一定优势。综述了近几年来分子印迹技术在黄曲霉毒素前处理及快速检测等方面最新研究进展,并展望了分子印迹技术在黄曲霉检测应用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82.
设计合成了新型喹啉酮-香豆素类比色荧光探针7-二乙氨基-3-[3-(7-二乙氨基)香豆素基-3-氧代丙烯基]喹啉-2-酮(QCO), 用于检测水溶液中的Hg2+. 探针QCO对Hg2+表现出高选择性和强抗干扰性. 此外, Hg2+引起探针QCO溶液的颜色变化明显, 可裸眼识别. 比色法中, 吸收值比(A500/A380)与Hg2+浓度呈良好的线性关系, 其检出限为2.62×10-8 mol/L. 荧光法中, 探针QCO对Hg2+的检出限为5.42×10-8 mol/L. 经等摩尔变化( Job’s Plot)法、 质谱及红外光谱验证, 探针QCO与Hg2+形成络合比为1∶1(摩尔比)的络合物. 硅胶板实验和加标回收率实验结果表明, 探针QCO可用于检测实际水样中的Hg2+. 相似文献
183.
184.
以从胜利油田被高含硫原油污染的土壤中筛选到的根癌土壤杆菌UP-3为研究对象,考察了模拟油体系中传质助剂对该菌株生物脱硫效果的影响,同时研究了在传质助剂存在条件下油水比、反应时间和硫含量对UP-3生物脱硫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该生物脱硫菌在脱除含硫化合物的同时不消耗其它烃类物质;传质助剂吐温80能够提高UP-3对模拟油中的脱硫率;吐温80存在时,UP-3在3d内可将模拟油(含硫量200mg/L)中98.01%的硫脱除;UP-3对柴油最高的脱硫率仅达到31.81%,需要进一步提高其对有机硫化物的脱硫活性。 相似文献
185.
将纤维素-三(3,5-二甲基苯基氨基甲酸酯)(CDMPC)涂敷于自制的球形氨丙基硅胶上,制备了手性固定相.在正相条件下,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在该固定相上直接拆分了农药禾草灵的外消旋体,并系统地选用了多种二元及三元流动相体系对样品进行拆分.实验结果表明,流动相中不同的醇类改性剂及其含量的不同对样品保留时间和立体选择性有不同程度的影响,选用异丙醇改性剂时样品的拆分效果较好,在三元流动相体系正己烷/异丙醇/乙醇中可以实现对禾草灵外消旋体快速有效的拆分. 相似文献
186.
187.
氯化钠相转变 K-型卡拉胶/聚 N-异丙基丙烯酰胺共混凝胶的辐射合成及性质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用γ辐射技术合成了K 型卡拉胶 (KC)与聚N 异丙基丙烯酰胺共混凝胶 (Blendgels) .合成产物透明 ,有弹性和较好的力学强度 .对不同条件下共混凝胶性能的测定结果表明 ,所形成的共混凝胶有明显的氯化钠相转变性质 ,也保持了聚N 异丙基丙烯酰胺 (PNIPAM)特有的温度敏感性 (LCST为 34℃ ) 相似文献
188.
改进了沙格列汀中间体3-羟基-1-金刚烷甲基酮(1)的合成路线。以金刚烷甲酸(2)为起始原料,经二氯亚砜酰氯化后与N-氯代琥珀酰亚胺(NCS)反应制得3-氯-1-金刚烷甲酰氯(3); 3依次经取代,脱羧和与碱反应合成1,其结构经1H NMR, IR和MS(ESI)确证。采用星点设计-效应面法对1合成条件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在最佳反应条件[2 28 mmol, n(NCS)/n(2)/n(AIBN)=1/0.83/0.65,于65 ℃反应8 h]下,1收率70%。 相似文献
189.
为探索四聚吡咯配体和低价铀离子相互作用,以实验合成单层三明治结构配合物PcU~ⅥPc(Pc=酞菁)为基础,设计双层三明治型PzU~mPzU~mPz(m=Ⅲ,Ⅳ,Pz=氮杂卟啉),采用相对论密度泛函理论考察了其几何结构、异构体相对稳定性以及成键和轨道性质.得到se(staggered-eclipsed)和es(eclipsed-staggered)2种类型稳定空间异构体,并进一步优化其所有可能的电子自旋态异构体.计算结果表明,这些低价铀配合物均具有五重态基态.分子中的原子量子理论(quantum theory of atoms in molecule,QTAIM)在U—N键临界点处的电子/能量密度拓扑分析显示U—N键为弱极性共价键.四价配合物拥有4个U(5f)性质高能占据轨道,与2个U4+的5f单电子数相一致;而三价配合物有很大配体参与作用.2个铀原子和中间Pz配体质心近似成线性,这与配合物具有稳定的σ(U—U)成键轨道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90.
为测定抑郁症小鼠海马中5-羟色胺(5-HT)、色氨酸(TRP)和5-羟吲哚乙酸(5-HIAA),比较了两种测定方法的应用,即带荧光检测器的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FLD)和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轨道阱质谱法(UHPLC-Q-Obitrap-MS)的比较。样品的前处理选用0.4 mol·L~(-1)高氯酸溶液以1∶5(g∶mL)比例加入于小鼠海马组织的匀浆液中沉淀其中的蛋白,经涡旋和离心后取上清液,分别按上述两种方法进行测定。在两种方法中均采用C_(18)柱分离。试验结果表明:Q-Obitrap-MS测定显示较强的基质干扰,而HPLC-FLD测得的5-HT、TRP和5-HIAA的色谱峰形对称,峰宽窄,基质无明显干扰。3种目标物的质量浓度在500.0μg·L~(-1)以内呈线性。不同浓度水平的加标回收率为86.2%,92.1%,91.0%。上述3项测定目标物的检出限(3S/N)依次为1.0,1.0,0.5μg·L~(-1)。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