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篇
  免费   41篇
  国内免费   8篇
化学   24篇
晶体学   1篇
物理学   50篇
  2023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3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7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0 毫秒
31.
以PCl5和NH4Cl为原料采用"一步法"合成了线型聚二氯磷腈(4);4与6-咔唑基己醇发生亲核取代反应合成了聚双(6-咔唑基己氧基)磷腈(5),其结构经1H NMR,31P NMR,IR和GPC表征。热分析结果表明,5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和较高的玻璃化温度。  相似文献   
32.
聚二氯磷腈(PDCP)与N-(6-羟基己基)咔唑发生亲核取代,得到了热稳定性良好(约290 ℃)、玻璃化温度较低(约36 ℃)的光电导材料聚双(6-咔唑基己氧基)磷腈。稳态荧光光谱表明,N-(6-羟基己基)咔唑和聚双(6-咔唑基己氧基)磷腈的荧光发射最大波长分别在410 nm和393 nm,其荧光强度相比于咔唑的最大波长420 nm依次减弱并发生蓝移;瞬态荧光光谱表明聚磷腈的线型主链结构和孤立的d-p杂化轨道体系导致其空间位阻增大,破坏了原有的共轭体系,使聚双(6-咔唑基己氧基)磷腈在不同发射波长下的荧光寿命普遍减小。  相似文献   
33.
通过数值模拟对T型通道中微液滴粒径控制的主要因素进行探讨,并结合实验验证确定了稳定控制液滴粒径的条件。结果表明离散相与连续相入口管径比及流速比是控制粒径的主要因素,并获得了50,80,120 m粒径的SiO2微球(入口管径比为5,流速比为4,6,10),其球形度大于93%,单分散性小于5%。实验结果与数值模拟匹配性较好。  相似文献   
34.
低密度CH聚合物多孔材料是惯性约束聚变(ICF)的重要靶材料,利用热致相分离原理对低密度聚环己基乙烯泡沫的制备进行了研究。首先通过聚苯乙烯(PS)氢化反应制备了聚环己基乙烯(PVCH),经过溶剂选择,确定以环己烷/1,4-二氧六环为溶剂体系,经热致相分离和冷冻干燥技术制备出低密度PVCH泡沫。通过分析溶液浓度对泡沫密度的影响,确定了泡沫密度与聚合物溶液质量浓度之间的关系,在0.04~0.15 g/cm3范围之内可实现对泡沫密度的有效控制。泡沫孔结构测试结果表明随着密度的增加,平均孔径有升高的趋势,孔径分布趋于单一化,孔径范围为23.63~0.83μm。  相似文献   
35.
聚环己基乙烯的合成工艺及其性能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靶用氘代聚合物的合成与性能研究一直是ICF领域的研究热点。采用聚苯乙烯(PS)经氢化反应制备出非氘代聚环己基乙烯(PVCH),利用傅里叶红外光谱仪、核磁共振仪和凝胶渗透色谱对PVCH结构进行了表征,表征结果与目标结构吻合良好,同时摸索出最优合成条件,并通过差式扫描量热仪和热重分析仪对其热性能进行分析。结果表明:PVCH相对于PS的玻璃化转变温度和初始分解温度都有所提高,分别达到146℃和345℃;PVCH在溶解度方面也得到改善,可以完全溶于石油醚和环己烷中。  相似文献   
36.
掺杂丙烯酸酯单体合成及泡沫制备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丙烯酸、2-甲基丙烯酸、巴豆酸与五氯苯酚的酯化反应实现了3种丙烯酸酯单体的掺杂改性合成,采用核磁共振和质谱测试技术对掺杂丙烯酸酯单体进行了表征。利用掺杂改性后的丙烯酸单体与季戊四醇四丙烯酸酯之间的共聚反应,结合超临界萃取技术,制备出理论密度为50 mg·cm-3、掺杂氯元素质量百分数平均值最高约为15%的掺杂丙烯酸酯聚合物泡沫。通过测定聚合物凝胶速率,初步探讨了掺杂丙烯酸酯单体与多元丙烯酸酯单体的共聚合反应机理。  相似文献   
37.
首先通过Friedel-Crafts酰基化反应得到1,4-双-(4′-溴苯酰基)苯,经两步合成芳香二胺2,2-双-[4-(4-氨基苯氧基)苯基]丙烷,以1,4-双-(4′-溴苯酰基)苯和2,2-双-[4-(4-氨基苯氧基)苯基]丙烷为单体,以三(二亚苄基丙酮)二钯为催化剂,1.1′-联萘-2.2′-二苯膦(BINAP)为配体,由钯催化的胺基化反应缩聚合成了高分子量含异亚丙基聚亚胺醚酮(pr-PIEK),Mn=5.15×104、Mw=1.26×105.其结构由红外、核磁氢谱和元素分析表征,表征结果与目标结构吻合良好.通过XRD、DSC和TG等对pr-PIEK的主要性能进行分析,结果表明pr-PIEK为无定形态,表现出良好的热稳定性(高的热分解温度TD>450℃)、力学性能(拉伸强度为72.76 MPa、拉伸模量为1013.63 MPa、断裂伸长率为10.32%)和较好的溶解性能,pr-PIEK在室温条件下可溶解在普通有机溶剂氯仿中,50℃溶于丙酮.  相似文献   
38.
通过傅-克酰化反应得到1,4-双(4′-溴苯酰基)苯,以1,4-双(4′-溴苯酰基)苯和α,α′-双(4′-氨基苯基)-1,4-二异丙基苯为单体,通过钯催化的胺基化反应缩聚合成了含异丙基的聚亚胺酮(pr-PIK).再以pr-PIK和苯基锂为底物,通过亲核加成反应得到新型结构聚合物——含异丙基的聚醇胺(pr-PAI).聚合物结构通过FT-IR、1H NMR和元素分析表征,表征结果与目标产物吻合良好.pr-PIK和pr-PAI的热性能由DSC和TG测定,结果表明pr-PIK和pr-PAI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玻璃化温度大于150℃,热分解温度大于480℃.  相似文献   
39.
采用"一步法"合成线型聚二氯磷腈(PDCP),并通过亲核反应和后重氮偶合得到了一种含咔唑基和偶氮生色团的低Tg双官能聚磷腈,用1H NMR、31P NMR、IR、TG、DSC及GPC等手段对其进行了结构表征和分析,结果显示其在保持良好的溶解性的同时,具有较低的玻璃化转变温度和良好的热稳定性,分子量可控且分布较窄,比传统的聚磷腈开环聚合法更具优势。  相似文献   
40.
以1,4-双-(4’-溴苯酰基)苯和2,2-双-[4-(4-氨基苯氧基)苯基]丙烷为单体,以三(二亚苄基丙酮)二钯为催化剂,1,1’-联萘-2,2’-二苯膦(BINAP)为配体,由钯催化的胺基化反应缩聚合成了含异亚丙基的聚亚胺醚酮(pr—PIEK),并通过微封装法制备了pr—PIEK空心微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