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28篇
  免费   284篇
  国内免费   303篇
化学   532篇
晶体学   34篇
力学   89篇
综合类   23篇
数学   182篇
物理学   555篇
  2024年   11篇
  2023年   40篇
  2022年   28篇
  2021年   19篇
  2020年   19篇
  2019年   31篇
  2018年   46篇
  2017年   24篇
  2016年   29篇
  2015年   32篇
  2014年   70篇
  2013年   49篇
  2012年   57篇
  2011年   76篇
  2010年   58篇
  2009年   56篇
  2008年   75篇
  2007年   81篇
  2006年   64篇
  2005年   41篇
  2004年   44篇
  2003年   22篇
  2002年   33篇
  2001年   33篇
  2000年   27篇
  1999年   23篇
  1998年   26篇
  1997年   34篇
  1996年   16篇
  1995年   21篇
  1994年   31篇
  1993年   17篇
  1992年   26篇
  1991年   20篇
  1990年   20篇
  1989年   22篇
  1988年   12篇
  1987年   11篇
  1986年   16篇
  1985年   16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5篇
  1982年   4篇
  1981年   8篇
  1980年   4篇
  1979年   9篇
  1966年   1篇
  1963年   1篇
  1961年   1篇
  195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在人工双层膜囊泡表面, 构建了一个通过人工受体的分子识别行为控制酶反应活性的超分子体系. 体系以生物体细胞信号转导系统为模拟原型, 由作为受体的烷基胺、被受体识别的信号分子吡哆醛衍生物、乳酸脱氢酶、受体和酶之间的媒介物Cu2+以及作为体系载体的合成肽脂囊泡五个成分构成.通过UV-vis光谱法及动态光散射测定对体系进行了评价, 结果表明: 随着受体疏水参数增大, 其对信号分子的识别能力增强, 二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 通过信号分子与囊泡表面静电相互作用的研究表明信号分子具有选择性; 媒介物与信号分子–受体可形成化学计量比为1∶2的配合物, 其形成能力比媒介物与酶的结合能力更强.作为结论, 体系中烷基胺受体对磷酸吡哆醛信号分子的识别有效控制了处于囊泡表面的乳酸脱氢酶的活性.  相似文献   
32.
A novel pyridinium salt, 2,4-bis[p-(N,N-dimethylamino)styryll-N-metlayl pyridinium iodide (BMSPI) was synthesized and characterized by TG, ^1H NMR spectroscopy and elemental analysis, and the reaction process was studied by using ES-MS. When BMSPI was pumped by a pulsed 1064 nm, 50 ps laser beam, it manifests highly efficient TPA (Two-Photon Absorption) and up-conversion superradiance. The up-conversion efficiency was 6.0% at the pump energy of 4-6 mJ and the lifetime of two-photon fluorescence was measured as 59 ps.  相似文献   
33.
本文采用ESR波谱和Raman光谱方法现场(in situ)研究吡咯在水溶液中的电化学聚合过程。ESR结果显示,形成的聚吡咯(PP)膜的氧化态结构(PP++)对吡咯的氧化聚合具有电催化活性;由此可解释吡咯在PP膜上更易聚合的实验事实。利用表面增强共振Raman散射(SERRS)效应,可研究PP膜在金电极上的形成和增厚过程的结构。光照下吡咯的电化学聚合电位显著降低(约300mV),此光催化作用可望在制备新型有机器件等方面获得应用。  相似文献   
34.
近年来,国内外对聚吡咯已进行广泛的研究,主要内容包括:电化学聚合,机理与结构表征,电化学氧化还原性质,聚吡咯的化学修饰。最近报导了半导体上吡咯的光电化学聚合。我们在低于吡咯电聚合电位下观察到聚吡咯的Raman讯号。本文研究在中性溶液中金属基底上吡咯的光电化学聚合,以及光源波长、强度和介质等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35.
本文用现场电化学-ESR联合测试的技术, 对电化学聚对萃膜在浓H_2SO_4中的性质进行了研究, 结果表明: 聚对苯膜具有高的电导率和相对低的自旋磁化率, 极化子与偶极化子为主要导电者, 并在一定的电位下相互转化, 自旋粒子有很大的离域性。膜中链与链之间可能存在部分的氧桥结构, 而引起体系结构的某些变化, 使聚对苯膜的电导提高以及掺杂容易进行。掺杂量受电位控制, 浓H_2SO_4中的HSO_4~-嵌入/脱嵌的电化学可逆性很好, 最大掺杂量可相当于每5个苯环单元氧化出一个正电荷, 可望将电化学聚对苯用作稳定的二次电池电极材料。  相似文献   
36.
紫色酸性磷酸酯酶模型化合物水解ATP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紫色酸性磷酸酯酶(PAPS)是含铁的糖蛋白,能够从植物和动物体内分离出来,在微酸性条件下,能催化水解磷酸酯阻],该类酶具双核铁中心活性部位,每个蛋白有两个铁原子,两个铁原子以ellelll形式存在时,具有催化活性·近年来,人们对研究磷酸酯水解酶感兴趣,是因为这个课题  相似文献   
37.
邻氨基酚电聚合膜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酸性溶液中, 邻氨基酚(OAP)可电聚合成均匀的活性聚邻氮基酚膜(POAP), 膜有致密结构和“张开”结构。POAP膜的主要结构形式为: 与Ni~(2+)络合后, 形成POAP—Ni~(2+)膜, 其主要结构形式为:  相似文献   
38.
8,10-二炔廿五碳酸LB膜的周期结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合成了8,10-二炔廿五碳酸,在玻璃片、石英片和镀金片上沉积了它的LB膜,X-射线衍射研究了LB膜的周期结构和聚合对它的影响。在2θ=1°—15°范围内观察到了多达7个布拉格衍射峰。由此计算了等同周期和分子在基片上的倾斜角。用分子模型计算了衍射峰强度,得到了与实验结果相符合的衍射峰强度奇偶起伏现象。  相似文献   
39.
采用晶体相场法模拟了纳米尺度下小角度对称倾斜晶界的结构和位错运动,针对弛豫过程和附加外应力过程,观察了晶界上位错运动的位置变化和体系自由能变化,分析了温度对小角度对称倾斜晶界的结构和晶界上位错运动的影响规律.研究表明,弛豫过程中体系温度越低,体系自由能下降速率越大,原子规则排列速率增加,体系自由能达到稳定状态所需的时间越短,晶界达到稳定状态时位错对排列愈发整齐,呈现直线规则排列.外应力作用下,温度越低,晶体位错对首次相遇时间越长,晶体形成单个晶粒时间越长,位错对首次相遇到晶体内位错对完全消失过程时间越长;随着温度的降低,体系自由能出现多段上升下降,位错对反应也愈加复杂,趋向于逐对抵消.  相似文献   
40.
将性能优良的介晶单元氰基联苯基元引入到四硫富瓦烯(TTF)的外围,成功合成了3种新型的液晶化合物.通过核磁共振波谱(NMR)、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和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MALDI-TOF-MS)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利用示差扫描量热分析(DSC)、热台偏光显微镜(HS-POM)和小角X射线散射(SAXS)实验对3种化合物的液晶相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合成的3种化合物在宽的温度范围呈现单一液晶相,在冷却过程中并没有出现结晶现象,而是转化为玻璃态.间隔基长度的变化对液晶化合物相态的影响显著,间隔基较短的化合物呈近晶A相(Sm A),而具有较长间隔基的化合物(1c)呈现六方柱状相.采用密度泛函(DFT)方法计算了化合物1a的电子结构和前线分子轨道密度分布,化合物1a的HOMO轨道上的电子云密度集中在TTF上,LUMO集中在氰基联苯上,说明此类液晶分子为典型的D-σ-A分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