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0篇
  免费   58篇
  国内免费   93篇
化学   144篇
晶体学   3篇
力学   5篇
综合类   4篇
数学   6篇
物理学   99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15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13篇
  1999年   12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13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3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1篇
  1978年   2篇
  1965年   1篇
  1963年   2篇
  196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1.
钼掺杂LaVO4上丙烷氧化脱氢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研究了钼掺杂LaVO4催化剂的丙烷氧化脱氢催化性能.加入钼对丙烷氧化脱氢反应有很好的助催化作用.当丙烷转化率恒定在10%和20%时,丙烯选择性在LaMo0.1V0.9O4.05上分别达到了56%和43%,而在LaVO4上仅为36%和22%,这归结为钼掺杂催化剂上有利于丙烯生成的可活动氧物种的增加和催化剂氧化还原性的改变.  相似文献   
12.
本文采用程序升温脱附(TPD)技术研究了光沉积方法制备的Pt/TiO_2催化剂经过氧化、还原后氧、氢的脱附行为.光沉积过程中,Pt/TiO_2表面上可以生成大量的吸咐氢,在TPD中脱附;同时Pt/TiO_2表面上化学吸附的水在TPD过程中也可以分解释氢.氧化处理的Pt/TiO_2在TPD过程中于550~750K温区出现氧脱附峰,随着氧化温度升高,脱附峰位向高温移动,经实验证明,这种可脱附活泼氧物种的生成是由样品前身中留存氢引起的.还原处理的Pt/TiO_2在TPD过程中分别在300~600和大于600K出现两个氢脱附峰,认为是由于表面羟基和钛—氢(Ti~(4+)—H~-)物种的分解释氢引起的Pt/TiO_2上活泼氧物种的存在,增加了样品在室温条件下的吸氢量;在中温(473~573K)这种活泼氧物种则和氢发生反应,减少了TPD过程中的脱氢量;Pt/TiO_2在大于673K温度还原,可以消除活泼氧物种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双臂型方酰胺多齿配体的合成(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Six new multidentates, chromogenic squaraine ligands, 3 ~8 are synthesized. In butanol-toluene couple medium, o-aminophenol reacts with squaric acid to give 1, 3-bissubstituted product 2 and monosubstituted product 3. It is noteworthy that reactions of N- hydroxyethyl-(2-amino-4-chloro) aniline and N-hydroxyethyl-(4-chloro-2- nitro) aniline with squaric acid do not give isosquaramide, 1, 3- substituted derivate but squaramide, 3, 4-substituted derivates 7 and 8.  相似文献   
14.
利用程序升温电导法(TPEC)和程序升温还原法(TPR),研究比较了还原气氛下Pt/MoO_3和Pt/Co_3O_4体系中不同类型的半导体氧化物和吸附氢之间电荷和物种交换的规律.发现微量Pt通过吸附解离H_2成为原子氢,在较低温度下大大加快n型半导体氧化物MoO_3和氢之间电子传递速度,显著地降低MoO_3的还原温度,但在同样条件下却不能有效地活跃p型半导体氧化物Co_3O_4和氢之间的电子传递,因而不能明显地促进Co_3O_4的还原.导致此现象的原因,可能与不同类型的半导体导电机构不同而引起的对氢的敏感程度不同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5.
建立了离子色谱法分析火灾烟气成分的方法。样品用去离子水和氢氧化钠溶液配制,采用0.45μm的滤膜过滤2~3次后,配制成样品溶液,稀释适当倍数后进样分析,采用电导检测器进行检测。各阴离子在1.0~50.0mg/L范围内与色谱峰面积均呈现良好的线性关系,相关系数均大于0.999,方法的检出限在0.06~0.1 mg/L之间。方法的加标回收率在86.0%~110%之间,测定结果的相对标准偏差为0.5%~9.0%(n=5)。该方法简便快捷,选择性好,灵敏度高,可满足火灾烟气成分的分析要求。  相似文献   
16.
为了发现具有除草活性的新型分子结构,以苯酚为原料,设计合成了13个未见文献报道的新化合物(E)-7-(4,6-二甲氧基嘧啶-2-氧基)-2,3-二氢-1H-茚-O-取代-1-酮肟醚类化合物.化合物的结构通过1H NMR,MS,元素分析进行了表征确证,其中目标物6h进一步通过了单晶衍射.初步生物活性测试结果表明,在试验浓度下部分化合物显示有一定的除草活性,其中化合物6i和6l对测试杂草表现出20%~40%的抑制活性.  相似文献   
17.
为积极应对化石能源枯竭和生态环境日益严峻等问题,可再生生物质资源的深度开发并进一步替代传统能源或石化原料被广泛认可.利用高效催化技术将生物质资源转化为高附加值的平台化合物,有望衍生出大量具备新颖结构与功能的绿色化学品.2,5-呋喃二甲酸(FDCA)作为重要的生物质基平台化合物之一,具有巨大的市场应用价值,其中因其与化石基对苯二甲酸(PTA)有着极其相似的化学结构,以FDCA替代PTA作为合成单体制备大宗聚合物备受关注.以5-羟甲基糠醛(HMF)为原料,采用多相催化体系(主要是贵金属催化剂)选择氧化制备FDCA是目前广泛采用的方法.但“HMF路线”面临一些基础性的难题,如HMF熔点较低,需低温存储,增加了实际应用中的运输成本;HMF在碱性溶液中易降解,导致反应过程中碳平衡损失;HMF结构中含有的不对称的羟基和醛基官能团在氧化反应中会发生竞争反应,致使反应副产物较多;此外,碱性反应介质中通常会得到醛基优先氧化的中间体5-羟甲基-2-呋喃甲酸(HMFCA),但由于HMFCA结构中羧基官能团的存在使得羟基进一步氧化较为困难,通常需要增加碱浓度、提升温度或压力,使反应条件变得苛刻.因此,寻求新的原料替代HMF,实现温和条件下高效合成FDCA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采用改性后的碳纳米管负载Pd催化剂(Pd/o-CNT),从具有独特对称结构的2,5-二羟甲基呋喃(BHMF)出发,提出一种新颖、高效催化合成FDCA的“BHMF路线”.反应在60°C常压下进行,BHMF在20 min内即可完全转化,60 min后FDCA的产率最高可达93.0%,优于相同条件下HMF为原料时的性能(FDCA产率仅为35.7%).相比于未作处理的碳纳米管负载钯催化剂(Pd/CNT),Pd/o-CNT催化剂具有更高含量的氢化钯(PdHx)物种,显著促进了FDCA产率的提升.Pd/o-CNT在循环使用10次后,BHMF仍能完全转化,FDCA产率维持在75%.稳定性下降可能与活性物种流失、团聚及价态变化有关.基于对照试验,本文提出了可能的反应路径,即BHMF主要是通过2,5-二甲酰基呋喃和5-甲酰基-2-呋喃甲酸作为过程中间体,有效转化为FDCA,从而规避并减少生成HMF和活性较低的HMFCA.本文通过以新原料BHMF作底物,实现了高效制备生物基平台化合物FDCA,为生物质的产业化应用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18.
黄昆先生离开我们4年多了,今年9月2日是他九十诞辰的日子.回忆黄先生对我们的言传身教,环视我们身在其中的我国科学和教育界繁花似锦的景象和许多令人"欲言还休"的隐忧,深深地感到黄先生的离开对我国科学和教育界是多么大的损失!  相似文献   
19.
测量了熔融织构YBCO样品从1.5K到89K的磁化曲线。磁场H平行于c轴时,在1.5K,7K和10K观察到磁通跳跃,在15—83K的温度区间观察到峰值现象。详细分析了磁化曲线和磁临界电流的各向异性。讨论了晶粒之间连接的性质和主要的钉扎中心。 关键词:  相似文献   
20.
周媛  高鹏飞  张铁明  王永钊  赵永祥 《催化学报》2010,31(11):1405-1410
 以单硅酯 (2-(环戊基-1,3-二烯基) 乙基) 三乙氧基硅烷 (TEECp) 和含有亚乙基桥键的硅酯 1,2-二 (三乙氧基硅基) 乙烷为硅源, 以三嵌段共聚物 P123 为模板剂, 通过调节 TEECp 预水解时间, 采用共聚法合成了环戊二烯掺杂乙烷桥联材料 (Cp-PMO), 并采用小角 X 射线衍射、N2 物理吸附、透射电镜、红外光谱和热重等技术对样品进行了表征. 结果表明, 环戊二烯基被成功引入到乙烷桥联材料中, 所得 Cp-PMO 样品具有高度有序的二维六方介孔孔道, 热稳定性较高; 随着材料中环戊二烯含量的增加, 其有序性降低, 孔径、比表面积和孔体积均有所减小, 孔壁逐渐增厚. 在乙酸乙酯与正丁醇的酯交换反应中, Cp-PMO 样品表现出较高的催化活性. 当该样品中环戊二烯含量为 30% 时, 乙酸乙酯转化率和乙酸丁酯收率分别可达 19.3% 和 10.6%.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