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3篇
  免费   51篇
  国内免费   34篇
化学   51篇
晶体学   5篇
力学   4篇
综合类   6篇
数学   26篇
物理学   96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19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15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51.
 介绍了确定不同加速间隙形状和设计结构的强流直线感应加速腔微波特性的方法,即确定频域中加速腔横向阻抗值的方法,包括数值模拟和实验测试。 横向阻抗测试实验中采用了两种测试方法:一种为同轴线束流模拟法,另一种为对加速腔形状因子的测试。实验中测试了3种不同的腔型,并和数值模拟结果进行了比较。两种横向阻抗的测试方法所得结果都与计算结果基本符合,从测试过程的繁简程度和多次实验结果的重复性来看,对于强流直线感应加速腔来说,形状因子值测试方法优于双芯同轴线束流模拟法。实验测试和数值模拟结果显示,确定直线感应加速腔横向阻抗值,测试实验和数值模拟是相辅相成的,缺一不可。  相似文献   
152.
通过引入1,3,5-苯三酸作为支化结构,制备了一种新型的支化型聚醚聚苯并咪唑(OPBI)高温燃料电池质子交换膜,并对支化OPBI质子交换膜的磷酸掺杂率、抗氧化稳定性、机械性能以及质子传导率等一系列性质进行了深入研究.与线型聚苯并咪唑(PBI)相比,支化OPBI具有独特的三维空间结构,极大地提高了磷酸掺杂量,随着支化度的提高,磷酸掺杂率和质子传导率随之提高.支化度为9%时,聚合物的磷酸掺杂率高达9.2 PRU?1,质子传导率达到0.0314 S/cm.此外,支化OPBI膜的溶解性较线型PBI也有较大的改善,进一步提高了聚合物的可加工性.同时,支化OPBI膜的热稳定性和抗氧化稳定性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高,虽然机械性能略有下降,但仍能满足高温燃料电池的使用要求.  相似文献   
153.
Under investigation in this paper is the Whitham Broer-Kaup (WBK) system, which describes the dispersive long wave in shallow water. Through a variable transformation, the WBK system is casted into a general Broer-Kaup system whose Lax pair can be derived by the Ablowitz-Kaup Newell-Segur technology. With symbolic computation, based on the aforementioned Lax pair, the N-fold Darboux transformation is constructed with a gauge transformation and the multi-soliton solutions are obtained. Finally, the elastic interactions of the two-soliton solutions (including the head-on and overtaking collisions) for the WBK system are graphically studied. Those multi-soliton collisions can be used to illustrate the bidirectional propagation of the waves in shallow water.  相似文献   
154.
Si(100)衬底上n-3C-SiC/p-Si异质结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利用LPCVD方法在Si(100)衬底上获得了3C-SiC外延膜,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研究表明3C-SiC/p-Si界面平整、光滑,无明显的坑洞形成。研究了以In和Al为接触电极的3C-SiC/p-Si异质结的I-V,C-V特性及I-V特性的温度依赖关系,比较了In电极的3C-SiC/p-Si异质结构和以SiGe作为缓冲层的3C-SiC/SiGe/p-Si异质结构的I-V特性,实验发现引入SiGe缓冲层后,器件的反向击穿电压由40V提高到70V以上。室温下Al电极3C-SiC/p-Si二极管的最大反向击穿电压接近100V,品质因子为1.95。  相似文献   
155.
采用遗传算法(GA)结合稳定的双共轭梯度一快速傅立叶变换(BCGS-FFT)方法求解了平面分层媒质中埋入目标的电磁逆散射问题.首先定义目标函数为测量电场与在假定目标区域电磁参数分布下的计算电场的差值的平方和,然后使用遗传算法最小化这个目标函数可得到目标区域的电磁参数分布,从而完成逆散射问题的求解.数值计算的结果表明:该算法可以求解多层媒质中任意三维非均匀埋入目标的电磁逆散射问题。  相似文献   
156.
采用高温固相法合成了系列单相Ca(1-x-y)A l2O4∶Eux2+,Ndy3+(0≤x≤0.045,0≤y≤0.0037)粉末样品,并表征了其发光特性.研究结果表明,样品的发射光谱为最大发射峰位于440 nm的宽带谱,属于Eu2+的4f65d→4f7跃迁.通过对Eu2+,Nd3+掺杂量与样品发光性能之间关系的研究发现,Eu2+和Nd3+最佳掺杂量分别为x=0.001 25和y=0.002 5,并且Nd3+对改善蓝色长余辉材料CaA l4∶Eu2+的余辉性能具有重要的作用.在最佳掺杂条件下,样品的余辉时间可达1 000 m in,初始亮度大于1 200 m cd/m2,60 m in后发光粉的亮度仍然在10 m cd/m2以上.利用正电子湮灭技术和热释光技术,研究了Eu2+和Nd3+对CaA l2O4∶Eu2+,Nd3+材料的发光性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7.
赵法锁  罗丽娟  王雷 《力学学报》2007,15(4):439-544
以提供明确性能的滑坡锚碇拱形抗滑桩墙支护结构体系全局优化设计方案为目的,利用先进的基于性能的结构优化设计理念、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和智能决策技术,研究锚碇拱形抗滑桩墙支护结构的空间合理布置对结构体系受力的影响、锚碇拱形抗滑桩墙支护结构体系的数值计算方法和优化模型,探索锚碇拱形抗滑桩墙支护结构体系失效损失的评估方法和评估模型,开发基于性能的锚碇拱形抗滑桩墙支护结构体系全局优化设计软件,为滑坡治理提供明确的安全、经济、性能等参数的全局最优支护方案。对解决当前滑坡治理方案中受力体系的选择与布置、工程治理中的资源浪费和财产损失及延长使用等问题具有积极作用,是滑坡治理方面一项既有理论意义又极具应用前景的工作。  相似文献   
158.
用固相反应法合成了Sr4Al14O25:M和Sr4Al14O25:(M+Sm3+)(M=Mn4+, Cr3+)荧光粉, 研究了其发光性能.Sm的共掺并没有改变Sr4Al14O25:Cr3+激发带和发射带的位置, 但是显著提高了材料的发光性能;Sm共掺Sr4Al14O25:Mn4+反而降低了发光强度. 对于Cr3+, Sm3+共掺的Sr4Al14O25荧光粉, 呈现了从Sm3+到Cr3+ 的辐射形式的能量传递过程,说明了Sm的共掺对于Sr4Al14O25:Cr3+荧光粉的发光强度提高的原因.  相似文献   
159.
应用荧光光谱技术监测了鲜红斑痣(PWS)光动力治疗(PDT)中的光敏剂血药浓度与光产物生成。以532 nm倍频Nd∶YAG激光器作为PDT照射光源与荧光激发光源,以光谱仪与ICCD采集荧光光谱。在系统验证实验中,构建含有血卟啉单甲醚(HMME)的小鼠正常皮肤的荧光基本光谱,通过最小二乘光谱拟合区分HMME荧光(624 nm)与光产物荧光(652 nm)。含有PSD-007的病人患区荧光光谱拟合采用相同基本光谱,获得不同病人个体具有显著差异的光敏剂血药浓度曲线与光产物生成漂白曲线。所建立的荧光光谱监测系统与光谱拟合方法可为PDT精确量化剂量学方法的建立提供技术手段,所得结果有利于制定个性化的PDT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60.
微纳米马达是建立微流体环境与宏观操控的桥梁,气泡微马达的驱动速度高,这一优势在实际应用中不可替代.管式气泡马达适用于复杂场景但能量转化率低,气泡驱动的Janus微球马达效率高但仅适用于气液界面附近.鉴于此,本文提出通过双气泡聚并方式驱动Janus微球马达的新体系,调和了高能量转化率与界面受限的矛盾.在实验中,借助高速摄像记录了双气泡聚并驱动微马达的~100μs级过程,气泡聚并紧邻微球发生,通过释放的能量驱动微球显著运动,其融合过程是独特的可动曲壁受限下的气液界面演化问题.进一步结合伪势格子Boltzmann数值方法探究了气泡聚并驱动的流体动力学机制.研究结果揭示了不同时段气泡聚并的细节,给出了气泡颗粒尺寸比等因素对微球位移、初始动能转换率的影响,确认了双气泡聚并释放表面能的高效驱动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