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0篇
  免费   15篇
  国内免费   20篇
化学   15篇
晶体学   1篇
力学   9篇
数学   22篇
物理学   48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4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6篇
  1998年   2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1.
主要分析带隙型全固双芯光子晶体光纤填充高温度系数折射率敏感介质后的温度特性.应用平面波展开法和全矢量有限元法研究温度对其模场分布、有效折射率、耦合长度及温度传感的影响.理论计算结果表明,耦合长度随温度升高出现单极值或多极值点,奇模式的有效折射率随着温度的变化或波长的变化会出现跳变情况.  相似文献   
92.
We numerically study the negative index properties of sandwiched metamaterials, perforated with a square array of circle holes filled with different media. Transmission spectra indicate that the filling medium can effectively change the position of the localized resonant peak, while keeping the position of the other transmission peaks hardly changed. Reflection spectra and retrieved effective impedance verify that an appropriate choice of the filling medium can provide a perfect impedance match. Due to the perfect impedance match, the electromagnetic responses of the negative index band based on the internal surface plasmon polaritons change in many aspects, such as a stronger magnetic resonance, a higher figure of merit and a narrower negative refractive index band.  相似文献   
93.
徐帅  王旭东  单甜甜  吴楠 《应用光学》2018,39(4):470-475
针对可见光通信系统中闪烁抑制与调光控制功能的实现,提出了一种采用联合编码调制进行调光控制的方法。该方法利用脉冲宽度调制(PWM)匹配数据帧内与帧间的占空比,同时结合游程长度受限编码(RLL)实现闪烁抑制;通过分别采用多脉冲位置调制(MPPM)和重叠脉冲位置调制(OPPM)实现光强调节,以满足功率效率或频谱效率需求。理论分析表明,与典型的可变脉冲位置调制(VPPM)相比,占空比为0.9的MPPM的归一化功率可节省2.24dB,而占空比为0.5的OPPM的频谱利用率高出0.8bps/Hz,即OPPM具有较高的频谱效率。此外,基于FPGA平台开发实现提出2种调制方案,实验结果验证了联合调制调光方案可以在保证数据有效传输的条件下抑制光源闪烁并可进行高精度的调光控制。  相似文献   
94.
硅相增强锌铝基复合材料中团球硅晶体的形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研究了硅相增强锌铝基复合材料(ZA27SiX及ZA35SiX)中,硅晶体形态在钠作用下的变化,发现钠元素可使锌铝合金中的块状初生硅晶体变成球团状,共晶硅晶体能在球团硅晶体上辐射生长、成簇长大.对球硅晶体的形成机理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95.
本文综述了我们在二氧化碳分子电子贴附解离动力学实验研究方面的进展. 首先,介绍电子贴附解离基本概念并列举二氧化碳研究已有的结果. 其次,研制相关仪器,特别是近两年来发展的高分辨装置. 再次,利用上述装置,我们系统开展了二氧化碳电子贴附解离动力学实验研究,并与他人的研究进行了分析比较. 最后,对火星原地制氧和二氧化碳催化转化等方面的潜在应用进行讨论并展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