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35篇 |
免费 | 38篇 |
国内免费 | 14篇 |
专业分类
化学 | 28篇 |
晶体学 | 6篇 |
力学 | 31篇 |
综合类 | 11篇 |
数学 | 15篇 |
物理学 | 96篇 |
出版年
2024年 | 2篇 |
2023年 | 3篇 |
2022年 | 6篇 |
2021年 | 4篇 |
2020年 | 6篇 |
2019年 | 1篇 |
2018年 | 6篇 |
2017年 | 4篇 |
2016年 | 2篇 |
2015年 | 1篇 |
2014年 | 10篇 |
2013年 | 3篇 |
2012年 | 4篇 |
2011年 | 13篇 |
2010年 | 4篇 |
2009年 | 8篇 |
2008年 | 8篇 |
2007年 | 10篇 |
2006年 | 10篇 |
2005年 | 11篇 |
2004年 | 10篇 |
2003年 | 6篇 |
2002年 | 5篇 |
2001年 | 3篇 |
2000年 | 1篇 |
1997年 | 1篇 |
1995年 | 4篇 |
1994年 | 2篇 |
1993年 | 3篇 |
1992年 | 2篇 |
1991年 | 4篇 |
1990年 | 16篇 |
1989年 | 9篇 |
1988年 | 3篇 |
1987年 | 1篇 |
1983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8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71.
李国强 《浙江大学学报(理学版)》1991,(1)
利用有限温度自洽半经典(FTSCSC)方法确定了一系列热核的核子分布ρ_n(?)和ρ_p(?).在此基础上研究了有限核与温度有关的性质,包括均方根半径,巨共振跃迁密度,巨共振平均激发能量以及不可压缩系数,另外,我们还用一个简单的半经验能量密度计算了有限核的物态方程,不可压缩系数以及巨单极共振的平均激发能量. 相似文献
172.
本文以电沉积的金属钴薄膜作为原材料,通过简单的氧化技术获得了薄膜前驱体材料,并进一步在350 oC热处理条件下获得了超薄Co3O4纳米片薄膜材料. 通过扫描电镜(SEM),X-射线衍射(XRD),透射电镜(TEM)等手段对材料的物理结构进行了深入分析,并通过循环伏安法(CV)表征了该薄膜材料的电化学活性. 作为电化学传感器件的活性材料,该薄膜材料对H2O2的检测表现出较宽的线性浓度检测范围(0 ~ 4 mmol•L-1)和较高的电流响应(~ 1.15 mA•cm-2),在该领域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3.
174.
通过测量EAST装置水冷系统的出入口冷却水的温差和流量,搭建了第一壁热负荷测量系统,实现了第一壁热负荷的分布测量。实验结果表明,在上单零偏滤器位形放电实验中,该系统测量的热负荷约占总注入能量的80%,其中,接近50%的热负荷沉积在上偏滤器区域。高的加热功率会使得第一壁热负荷更快上升。通过冷却水降温曲线拟合计算得出EAST装置上钨偏滤器水冷系统的热衰减时间约为下石墨偏滤器水冷系统的十分之一。 相似文献
175.
不同气氛下飞秒激光诱导硅表面微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钛宝石飞秒激光脉冲对单晶硅在SF6、空气和真空环境中进行了累积脉冲辐照,研究了硅表面微结构的演化。在SF6气氛中,在激光辐照的初始阶段,硅表面形成了1维的波纹结构,随着辐照脉冲数的增加,波纹结构演化成了2维凹凸结构。累积600个脉冲后,硅表面产生了准规则排列且具有大纵横比的锥形尖峰结构。该结构呈现高度相对较低、锥形尖端小球不明显的特征,分析认为主要与环境气压的大小有关。对比空气、SF6和真空中的微结构发现,尖峰的数密度依次减小;SF6中形成的尖峰高度最大,其次为真空,再次为空气。研究结果表明,真空、SF6和空气3种环境下微结构的形成及表面形貌主要由激光烧蚀、化学刻蚀和氧化决定。 相似文献
176.
177.
基于多结构元素形态滤波与自适应阈值分割相结合的红外弱小目标检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针对低信噪比灰度图像中弱小目标检测的难题,分析了红外弱小目标成像的特点,提出了基于多结构元素形态滤波与自适应阈值分割相结合的目标检测算法.利用目标运动的连续性、规律性和噪音产生的随机性,结合数学形态学结构元素的特点,研究了一种多结构元素形态滤波的管道滤波方法,通过流水线管道检测目标运动轨迹.实验结果表明,该算法应用于复杂背景下低信噪比的红外弱小目标图像能够得到较理想的结果,并且目标检测概率高,速度快,虚警率低. 相似文献
178.
179.
作为光电化学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光电极应该具有较好的光电流响应,以及在水溶液中稳定的特性。分别以醋酸镍、钛酸四丁酯作为NiO、TiO2溶胶的前驱体,利用溶胶-凝胶法制备了单质p型NiO及p-n结型复合光阴极NiO-TiO2。复合光阴极的SEM截面形貌显示NiO层和TiO2层的厚度分别为200,130nm。光电化学表征结果表明,NiO-TiO2复合光阴极的阴极光电流优于单质NiO电极的阴极光电流,并且其平带电势与单质NiO电极相比发生正向移动,这些现象都是由p-n结的内建电场引起的。 相似文献
1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