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1篇
  免费   33篇
  国内免费   55篇
化学   91篇
晶体学   9篇
力学   13篇
综合类   4篇
数学   41篇
物理学   5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6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4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12篇
  1995年   13篇
  1994年   18篇
  1993年   1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5年   3篇
  1983年   1篇
  196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中国东南陆缘地带岩石圈结构和动力学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根据人工地震深部探测、天然地震P波残差与速度结构和三维速度地震层析成像、并辅以大地电磁测深的资料以及其它地球物理资料,进行了综合分析,并结合大地构造格局研究了我国东南陆缘地带的地壳与上地幔结构、形成、演化及其动力学。计算与研究结果表明:东南陆缘地带地壳与上地幔结构不论在纵向与横向都是不均匀的,而是一个由主动演化为被动的大陆边缘,并经历了复杂的演化过程。  相似文献   
92.
滕有为  孟岳 《合成化学》1993,1(2):129-133
分别以10-十一碳烯酸和丙炔醇为起始原料,通过炔化物路线(第1个中间体是10-十一碳炔醇-1(5),第2个中间体是10-十六碳炔醇-1(8))分别立体选择性合成了桃柱螟性信息素成分(E)-10-十六碳烯醛(1)和(Z)-10-十六碳烯醛(2)。  相似文献   
93.
采用密度泛函理论(DFT)B3LYP/6-31G*方法, 对2,5位取代的硅杂环戊二烯(Silole)系列衍生物进行几何结构优化, 通过计算得到电离能、电子亲和势、空穴抽取能及电子抽取能等相关能量, 并使用TD-DFT方法研究其吸收光谱, 分析相关能量及光谱的变化规律. 采用单组态相互作用(CIS/6-31G*)方法优化得到它们的最低单重激发态(S1)结构, 在此基础上, 使用TD-DFT方法计算对应的发射光谱. 分析2,5位芳基取代硅杂环戊二烯衍生物(DADPS)激发态与基态的结构差异及原因, 研究前线分子轨道的分布情况, 并讨论发光特征及载流子传输性能. 研究结果表明, 激发态结构弛豫主要发生在Silole环和直接与2,5位芳基相连的部位; 前线轨道主要分布在Silole环和2,5位芳基上; 二吡咯取代物有望成为空穴传输材料, 二噻吩取代物和二呋喃取代物有望在发光器件中表现出较高的发光效率.  相似文献   
94.
甲醛在CeO2(111)表面吸附的密度泛函理论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采用基于第一性原理的密度泛函理论和周期平板模型, 研究了甲醛在以桥氧为端面的CeO2(111)稳定表面上的吸附行为. 通过对不同覆盖度, 不同吸附位的甲醛吸附构型、吸附能及电子态密度的分析发现, 甲醛在CeO2(111)表面存在化学吸附与物理吸附两种情况. 化学吸附结构中甲醛的碳、氧原子分别与表面的氧、铈原子发生相互作用, 形成CH2O2物种; 吸附能随着覆盖度的增加而减小. 与自由甲醛分子相比, 物理吸附的甲醛构型变化不大, 其吸附能较小. 利用CNEB(climbing nudged elastic band)方法计算了甲醛在CeO2(111)表面的初步解离反应活化能(约1.71 eV), 远高于甲醛脱附能垒, 这与甲醛在清洁CeO2(111)表面程序升温脱附实验中产物主要为甲醛的结果相一致.  相似文献   
95.
根据Washburn浸渍理论(Penetration theory)和van Oss-Good-Chaudhury的组合理论及应用柱状灯芯技术(Column wicking technique),测试了用超临界CO2方法制备的不同分子量聚丙烯腈(PAN)的表面特性。结果显示,PAN的分子量影响其表面性能。与一般聚合物的表面能随分子量增大而增大的规律不同,超临界方法制备的聚丙烯腈(PAN)的表面能随着分子量的增大而降低,但其Lifshitz-van der Waals力却随分子量的增大而增大。与常规方法生产的PAN的表面性能比较,超临界方法可能使PAN的极性减少。  相似文献   
96.
以顺-1,2,3,6-四氢邻苯二甲酸酐为原料,经还原、环化、臭氧化、Wittig羰基烯化、酯化、二醇化和硫化等8步反应,合成了新型抗癌抗菌素"烯-二炔"的双环前体:6-硫杂-13-氧杂双环[9.3.0]-3,8-十四二炔.该合成路线步骤少,收率高,反应条件温和.6个新化合物4-9的结构均经元素分析、核磁共振、红外光谱和质谱确证.  相似文献   
97.
B(C2H5)2q及其衍生物电子光谱性质的密度泛函理论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采用密度泛函理论(DFT)B3LYP、abinitioHF和单激发组态相互作用(CIS)等方法分别优化了有机配合物B(C2H5)2q及其衍生物的基态及最低激发单重态几何结构.用含时密度泛函理论(TD-DFT)对B(C2H5)2q及其衍生物的电子光谱进行了研究.发现该类物质是配体发光配合物,其发光源于8-羟基喹啉配体内π*  相似文献   
98.
近10年来, 研究者制备了大量的单原子催化剂(SACs), 其在光、 电、 热等催化体系中展现出优异的催化性能及较高的实用性和经济性. 光催化过程的独特性使其在催化本质上明显不同于热催化和电催化过程, 即处于激发态的电子和空穴参与反应, 而非基态的价电子. 本文首先探讨了有机聚合半导体与传统无机金属化合物半导体的区别, 指出聚合物半导体介电常数通常较小且光生电子与空穴的中心距离过短(计算上通常 <1 nm), 导致其界面处几乎不存在明显的能带弯曲. 将金属离子引入聚合物半导体的骨架中可以有效引入给体-受体对, 在提高载流子分离效率的同时延长其寿命. 在高效聚合物基单原子光催化剂的设计过程中, 引入单原子金属位点后的激发态电荷分布及捕获态电子对反应的驱动力是决定催化剂整体性能的关键因素. 时间-空间双因子布局分析法和瞬态吸收光谱可为研究者提供相关信息. 随着人工智能的进一步发展, 建立回归精度接近或达到密度泛函理论水准的能量函数, 从而反推激发态下体系的能量变化, 有望为光催化反应的激发特性与反应活性建立可靠的联系. 此外, 配体和溶剂化效应在今后的研究中也应被仔细考虑.  相似文献   
99.
利用X射线衍射技术、差示扫描量热分析技术和透射电子显微镜研究了非晶态Cu56 Zr4 4合金的结构及其等温退火条件下的晶化过程 .实验结果表明 ,非晶态Cu56 Zr4 4合金在室温下的短程结构类似于硬球无规密堆积分布 .在70 3K过冷液相区内等温退火时发现 ,当退火时间为 3min时 ,晶化产物主要为Cu8Zr3相 ;当退火时间为 6min时 ,Cu8Zr3相完全消失 ,而Cu1 0 Zr7相大量析出 ;当退火时间达到 3 0min以上时 ,其晶化产物转变为Cu1 0 Zr7,CuZr2 ,Cu8Zr3等多种化合物 .由此提出了非晶态Cu56 Zr4 4合金等温退火晶化过程的扩散机理 .  相似文献   
100.
结合EAM镶嵌原子作用势, 通过经典的分子动力学模拟研究了不同截面尺寸Al纳米线在两种冷却速率下的凝固行为, 并采用键对分析技术探讨了相变过程中原子团簇的演化情况. 结果表明:Al纳米线的最终结构不仅与冷却速率有关, 还呈现出明显的尺寸效应. 在较快的冷却速率下, 五种截面尺寸的Al纳米线均得到了多壳螺旋结构; 而当冷却速率降低以后, 除了N3纳米线发生了断裂以外, 其余纳米线的结构随着截面尺寸的增加, 逐渐从多壳螺旋结构经由类-六边形多壳结构最终过渡到稳定的晶态结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