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78篇
  免费   260篇
  国内免费   268篇
化学   407篇
晶体学   10篇
力学   57篇
综合类   16篇
数学   184篇
物理学   532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33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13篇
  2019年   12篇
  2018年   21篇
  2017年   23篇
  2016年   28篇
  2015年   18篇
  2014年   44篇
  2013年   36篇
  2012年   50篇
  2011年   39篇
  2010年   40篇
  2009年   56篇
  2008年   61篇
  2007年   58篇
  2006年   43篇
  2005年   52篇
  2004年   48篇
  2003年   35篇
  2002年   28篇
  2001年   34篇
  2000年   38篇
  1999年   35篇
  1998年   30篇
  1997年   59篇
  1996年   42篇
  1995年   20篇
  1994年   34篇
  1993年   23篇
  1992年   20篇
  1991年   18篇
  1990年   10篇
  1989年   11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8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12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6篇
  1982年   7篇
  1981年   3篇
  1979年   2篇
  1978年   2篇
  1965年   2篇
  1964年   2篇
  1963年   2篇
  1962年   2篇
  1956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0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71.
近来,有关 C60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有关晶格动力学 [1]、电子结构 [2~ 4]和 MxC60( M代表碱金属或碱土金属)的超导电性研究 [5].但由于 MxC60在大气中不能稳定存在,制约了 MxC60的深入研究和实际应用 .最近, Masterov等人报导了他们对 Cu/C60的超导特性研究 [6~ 7],认为其转变温度 Tc在 80~ 120 K之间,这个转变温度比现有的 MxC60的转变温度( Tc~ 40 K)要高得多 .但有关更进一步的研究未见报导 .因此,我们拟对 CuxC60体系作较为详尽的研究,这对于进一步研究其超导机理是有必要的 .本工作是在成功地制备了 CuxC60薄膜的…  相似文献   
72.
在水乙醇混合体系中 ,首次得到 2 羰基丙酸水杨酰腙 (C10 H10 N2 O4) ,1,10 菲啉 (C12 H8N2 ,简写作phen)与Dy(NO3 ) 3 ·3H2 O的配合物 [Dy(C10 H8N2 O4) (phen) (NO3 ) (H2 O) 2 ]·H2 O .该配合物属单斜晶系 ,空间群为P2 1/c,晶胞参数a =1 5 2 4( 3 )nm ,b =1 10 18( 19)nm ,c =1 468( 3 )nm ,β =92 2 8( 2 )° ,V =2 4 63 ( 7)nm3 ,Z =4,μ =3 10 0mm-1,Dc=1 83 1g/cm3 ,F( 0 0 0 ) =13 40 ,R =0 0 3 14 ,wR =0 0 660 ,GOF =0 966.测试结果表明 ,该单晶结构为镝的 9配位配合物 ,其中一个 2 羰基丙酸水杨酰腙分子以羧基氧、酰胺基中的羰基氧和CN中的氮与Dy3 + 三齿配位 ,形成两个稳定的共边五元环 ,一个 1,10 菲啉分子以二齿方式配位、一个硝酸根和两个水分子也同时参与配位 ,在空间呈扭曲的单帽四方反棱柱 ,而在配合物周围还有一个游离的水分子 .发光性能测试表明配合物具有很好的荧光性能  相似文献   
73.
超支化聚(酰胺-酯)的端基光致变色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丁二酸酐、三羟甲基氨基甲烷为主要原料,先在冰水浴条件下合成AB3型单体,然后进行熔融缩聚制得超支化聚(酰胺-酯)(HBP),最后用4-(4′-二甲氨基苯基偶氮)苯甲酸对HBP的末端羟基进行功能化改性,得到了一种具有光致变色和酸碱变色性的HBP;用紫外光谱对改性超支化聚(酰胺-酯)的变色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随紫外光照时间延长紫外吸收强度增加;随pH值增大紫外吸收波长向短波方向移动。  相似文献   
74.
选用液相基质制样,考察了激光强度、回旋池开门时间等因数对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傅里叶变换离子回旋共振质谱(MALDI—FT—ICR—MS)检测结果的影响,优化了实验条件。使用液相制样方法对5类实际样品进行了MALDI—FT-ICR—MS检测,结果表明:液相基质具有很好的通用性,质谱信号稳定、持久。利用FT-ICR—MS特有的超高分辨率与准确度,能够很准确地测定化合物组成。  相似文献   
75.
郭晴  常理文  陈义 《分析化学》2001,29(9):1000-1002
建立了可用于诊断苯丙酮酸尿症的5种尿中微量芳香酸的毛细管电泳分析新方法.应用硼砂-胆酸钠(均为25mmol/L,pH=10.0)电泳介质体系,可将5种芳香酸在15min内达到全分离;最低检测限达1.5×10-9mol;采用Sep-PakC18微柱进行尿样前处理,有效地除去了尿蛋白对分离的干扰,可作为苯丙酮酸尿症的筛查方法.  相似文献   
76.
以Tenax-TA、Carboxen 1000和Carbosieve SⅢ为采样管填充料,将植物源挥发性有机物吸附于采样管内,样品通过二次热解吸仪解吸后,随载气进入气相色谱仪,采用氢火焰离子化检测器(FID)测定,建立了利用二次热解吸仪与气相色谱联用技术测定植物挥发性有机物的分析方法。载气N2流速为30 mL/min,60℃下吹扫吸附管2 min,然后在250℃下解吸吸附管5 min,冷却1 min后,在275℃下解吸聚焦管3 min,样品经传输线进入气相色谱。气相色谱载气N2压力为190 kPa,FID检测器温度280℃;进样口温度225℃;初始柱温40℃,停留5 min,以2℃/min升温至120℃,保留1 min,然后以20℃/min升温至200℃,保留10 min。方法重现性好,精密度高,线性相关系数大于0.99;检出限均低于9×10-9g/L;解吸效率大于96%,适用于植物源挥发性有机物的测定。  相似文献   
77.
核糖体失活蛋白(ribosome-inactivating proteins,RIPs)是一类广泛存在于高等植物中能抑制核糖体翻译功能的毒蛋白.本文就核糖体失活蛋白在抗病毒、抗真菌、抗昆虫、抗肿瘤及艾滋病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及应用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78.
An m-cycle system of order ν and index λ, denoted by rn-CS(ν, λ), is a collection of cycles of length m whose edges partition the edges of λκ_v. An m-CS(ν, λ) is α-resolvable if its cycles can be partitioned into classes such that each point of the design occurs in precisely α cycles in each class. The necessary conditions for the existence of such a design are m|λν(ν-1)/2,2|λ(ν-1), m|αν,α|λ(ν-1)/2 It is shown in this paper that these conditions are also sufficient when m = 4.  相似文献   
79.
R32和PVE混合物近年来已成为商用制冷及热泵系统的热门工质。本文对R32和PVE VG 68混合物在压缩机吸气管中的滞油和压降特性进行了实验研究。实验样品为两根内径10.7 mm的光滑铜管,工质流动方向为水平和竖直向上。采用拆除称重法对管内的滞油量进行测量。对制冷剂质量流率90~230 kg·m-2·s-1,名义油质量分数1%~5%,3种饱和温度和过热度的工况进行了测试,研究了制冷剂的质量流率、油的质量分数、混合物的热力学及传输特性、流动方向对滞油量和压降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制冷剂质量流率的减小、实际油质量分数和运动黏度比的增加、流动倾角的增大,滞油量有增加的趋势。管内压降随制冷剂质量流率和油质量分数的增加而增大;油对压降的影响随着制冷剂质量流率的增加而减弱。  相似文献   
80.
李海洋  张占文  易勇  毕鹏  栾旭  史瑞廷 《强激光与粒子束》2021,33(4):042001-1-042001-8
基于适用于整个克努森数范围的流动理论,建立了去除惯性约束聚变实验中靶丸内空气的理论模型,并设计实验验证了此模型的可靠性。物理实验要求靶丸内空气浓度低于10×10?6,数值模拟了去除靶丸内空气的过程,重点分析了靶丸内空气浓度、压力与除气时间的关系。计算并比较了单管路一次抽气法、单管路循环抽气法与双管路流洗法三种去除靶丸内空气方法的时间成本。数值计算结果表明:单管路一次抽气法中,靶丸上的微通道的存在对去除靶丸内空气所需时间的影响不可忽略,在考虑靶丸上微通道与充气管的情况下,需要1961.77 h才能使靶丸内的空气浓度达到标准。单管路循环抽气法中,抽气次数与单次抽气程度会影响去除靶丸内空气所需总时间,在单次抽气程度值取最优的情况下,采用充三次,抽四次的方案可使达标总时间减少至1 h左右,此方案下单次充气和抽气时间分别为6 min和10 min。而采用双管路流洗法则仅需11 min便可使靶丸内空气浓度达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