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12篇
  免费   68篇
  国内免费   200篇
化学   443篇
晶体学   3篇
力学   30篇
综合类   35篇
数学   85篇
物理学   184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6篇
  2022年   20篇
  2021年   13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19篇
  2018年   16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20篇
  2015年   18篇
  2014年   28篇
  2013年   29篇
  2012年   41篇
  2011年   29篇
  2010年   23篇
  2009年   26篇
  2008年   28篇
  2007年   29篇
  2006年   28篇
  2005年   29篇
  2004年   27篇
  2003年   17篇
  2002年   23篇
  2001年   28篇
  2000年   24篇
  1999年   25篇
  1998年   16篇
  1997年   12篇
  1996年   20篇
  1995年   18篇
  1994年   29篇
  1993年   18篇
  1992年   18篇
  1991年   12篇
  1990年   10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6篇
  1986年   10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6篇
  1983年   5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1篇
  1979年   1篇
  1966年   2篇
  1964年   1篇
  195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8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21.
CO在载钯分子筛薄膜电极上的增强红外吸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NaY分子筛超笼为微型反应器,通过“瓶中造船”技术合成钯原子簇(Pd13).并首次把粗糙的分子筛薄膜电极引入到电化学原位红外反射光谱研究,发现了一类新的增强红外吸收现象.与金属钯电极相比,CO红外吸收带的谱峰强度显著增加,半峰宽加宽.研究结果表明,这种增强红外吸收取决于钯原子簇的纳米尺度及分子筛超笼的特殊环境.  相似文献   
722.
1 引  言三氮唑偶氮类试剂与金属离子显色反应的灵敏度尚可 ,选择性较高 ,但合成研究的不多。为此 ,合成了 2 [3 羧酸 2 ,4,5 三氮唑 ] 5 二甲氮基苯甲酸 (CTZADMB) ,试验了试剂与铜的最佳反应条件 ,所确立的方法用于合金中铜的测定。结果与推荐值一致显色剂2-[3-羧基-2,4,5-三氮唑]-5-二甲氨基苯甲酸的合成及其与铜的显色反应@叶巧云$台州师范专科学校化学系!台州317000 @蒋华江$台州师范专科学校化学系!台州317000 @汤福隆$浙江大学化学系!杭州310000 @张孙玮$浙江大学化学系!杭州310000浙江省教育委员会科研启动…  相似文献   
723.
甲氧基酰基萘;甲氧基萘;氯化铜对6-甲氧基-2-酰基萘选择性氯化反应  相似文献   
724.
汤华中  徐昆 《计算数学》2001,23(4):469-476
This paper is about the positivity analysis of a class of flux-vector splitting (FVS) methods for the compressible Euler equations, which include gas-kinetic Beam scheme[8], Steger-Warming FVS method[9], and Lax-Friedrichs scheme. It shows that the density and the internal energy could keep non-negative values under the CFL condition for all above three schemes once the initial gas stays in a physically realizable state. The proof of positivity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pseudo-particle representation of FVS schemes.  相似文献   
725.
生物电化学系统(BESs)的核心是生物膜在电极/溶液界面的电子传递反应,研究生物膜微区环境中的电子传递有助于阐明微生物的胞外电子传递(EET)机制,从而有针对性地提高BESs中的电子转移效率。微生物的EET机制包括直接电子传递和间接电子传递,由于生物膜组成复杂,含有多种分泌物、胞外聚合物等,常规电化学方法只能从生物膜宏观层面研究EET机制,无法有效区分这两种电子传递途径的贡献。本文采用电化学循环伏安方法研究了电子穿梭体二茂铁甲醇(FcMeOH)与希瓦氏菌(Shewanella)相互作用的界面过程;基于扫描电化学显微技术构建了穿透模式,通过微电极介导FcMeOH与Shewanella反应,收集仅来自间接电子传递途径产生的电流,同时测定了Shewanella在电极/溶液界面的氧化还原性质和空间分布。本论文将电化学扫描探针显微技术应用于EET的研究,从物理化学角度揭示微生物在代谢过程中与外界的电子传输机制。  相似文献   
726.
以碱式碳酸铜和四氮唑乙酸在水中反应制备得到四唑乙酸铜(II)含能配位聚合物, 并培养出单晶. 运用元素分析, FT-IR分析和X-射线单晶衍射对标题配合物的组成和结构进行了全面的表征. 采用差示扫描量热分析(DSC)和热重-微分热重分析(TG-DTG)研究了标题配合物的热分解过程, 表明标题配合物的热分解主要包含三个放热峰. 用Kissinger和Ozawa-Doyle法对标题配合物的第一放热分解过程进行了动力学研究, 计算得到其活化能为356.1 kJ/mol. 对配合物的撞击、摩擦、火焰感度和5s爆发点测试表明该配合物具有一定的感度, 有望作为含能材料应用于相关领域. 同时研究了标题配合物对RDX热分解的影响, 结果表明: 标题配合物可以使RDX的放热分解峰的温度提前16.4 ℃,分解速度加快, 对RDX具有良好的催化作用.  相似文献   
727.
鲭鱼亚目的海洋鱼类在捕获后易产生组胺,导致鲭鱼中毒.为研究组胺消长与微生物的关系,通过平板分离和摇瓶发酵,以荧光光度法测定酶活力,从鲭鱼(Pneumatophorus japonicus)皮肉、内脏和腮中分离筛选组胺降解菌,并对所产组胺降解酶的酶学性质进行研究和分析.结果表明:自内脏中分离筛选到一株组胺降解酶活力较高的革兰氏阴性杆菌,从生长产酶曲线推测该酶为初级代谢产物.该酶反应的最适温度为35℃,最适pH为7.2.在pH6.0~8.0和温度20~35℃范围内有较好的稳定性.Mn^2+、Ca^2+、Na^-、Mg^2+、K^+等金属离子存在时酶活力增加。Zn^2+、Al^3+、Fe^3+、Fe^2+、Cu^2+等金属离子存在时,酶活力下降,在EDTA存在条件下酶活力完全丧失.对其动力学研究表明,在甘氨酸-NaOH缓冲反应体系中,最大反应速度Vmax=156.25U·mL^-1,米氏常数Km=0.22mg·mL^-1.组胺降解菌国内还朱见报道,研究结果对进一步研究水产品组胺生物控制技术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28.
汤儆  杜琳  肖孝建  张宁 《电化学》2012,18(1):43-50
应用整体升温的方法结合循环伏安和电位阶跃实验技术研究了温度对Fe(CN)63-/4-体系电化学反应的影响,计算不同温度下Fe(CN)63-和Fe(CN)64-的扩散系数D以及异相反应速率常数k0。实验发现,在Fe(CN)63-/4-体系中,Fe(CN)63-的扩散系数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而Fe(CN)64-的扩散系数则因受到Fe(CN)63-影响而出现相反的趋势。同时,异相反应速率常数也随温度升高而呈现下降趋势,推测这是由于电极表面生成了普鲁士蓝。由于细胞色素c的核心是血红素铁卟啉环,电子的得失都关联铁原子的氧化还原,与Fe(CN)63-/4-体系的电化学反应在一定程度上有其相似性,本文同时应用整体升温的方法研究了温度对细胞色素c电化学反应的影响,计算不同温度下细胞色素c的动力学参数,并与Fe(CN)63-/4-工作比较。  相似文献   
729.
依据Marcus理论, 在密度泛函理论水平下对咔唑衍生物Dibenzo[2,3: 5,6]pyrrolizino[1,7-bc]indolo-[1,2,3-lm]carbazole(DiPICz)的电子结构和传输性质进行系统研究. 计算结果表明, DiPICz的电子迁移率(5.81×10-2 cm2·V-1·s-1)反常地高出空穴迁移率(6.02×10-4 cm2·V-1·s-1)2个数量级, 表明稠合修饰可能是一种潜在的转变传输材料极性的手段. 分析发现, 导致DiPICz具有较好电子传输性质的原因在于相对较小的电子重组能和较好的晶体堆积方式. 在其鱼骨型堆积的晶体中, 存在着滑移的π-π及边对面的 CH…N和CH…π相互作用. 这些相互作用由于形成二维的电荷传输通道, 从而在电子传输中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30.
电催化剂的结构决定其性能.从微观层面研究表面结构与催化性能之间的内在联系和规律是设计和研制高活性、高稳定性、高选择性电催化剂的基础.本文以本研究组关于氢和氧的吸脱附、乙二醇氧化和CO2还原的研究结果为主,综述了电催化剂表面结构和性能调控方面的研究进展.给出面心立方晶体不同晶带上铂单晶电极的循环伏安特征,电催化性能和规律,在此基础上创建的金属纳米晶体表面结构控制和生长的电化学方法,以及对具有开放结构、高催化活性和高稳定性的Pt和Fe纳米晶催化剂的形状和表面结构控制合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